分享

浙江省五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5-27 发布于甘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由于国库空虚,汉武帝决定进行货币改革,发行白鹿皮币,一币值40万钱。武帝想听听颜异的意见,因为此人性格耿直,为官清廉。颜异表示反对,理由是现今王侯朝贺所献的苍壁(玉器的一种)才值数千钱,而白鹿皮反值40万钱,有点本末不相称。听罢此言,汉武帝非常不爽。武帝的心情是政治的晴雨表,不用领导亲自指示,下面的人就开始忙活,到处收集颜异的“黑材料”。不久,张汤就向武帝汇报,说颜异见缗钱之法有不当之处,不到朝廷反映,居然“不入言而腹诽”,该判死刑。武帝准奏。张汤这个发明很伟大, 因为他将刑法的镇压功能发挥到了一个无法超越的高度, “腹诽”不需要有任何语言、行为或举动,只需皇帝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总之,一切的一切只需揣摩“上意”,唯此马首是瞻。

②根据思想治罪,将思想作为刑法恣意干涉的对象,人的自由也就彻底丧失,人完全失去了作为人应有的价值,人们活着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只听话的小狗,即便这样,也不能保证就受当权者欢喜,任意刑杀的恐惧残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③帕斯卡尔说:“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如果认为人有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价值,如果不想人类社会故步自封,那么我们怎能没有思想自由?刑法要促进社会发展,而不能使社会陷入停滞,因此必须确立思想自由,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将人从恐惧中解放出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密尔在其大作《论自由》中,曾激动地指出:“不是单单为着或者主要为着形成伟大的思想家才需要思想自由。相反,为着使一般人都能获致他们所能达到的精神体量,思想自由是同样或者甚至更加必不可少的。”

④现代刑法理论认为,思想是绝对自由的,如果没有行为,无论如何异端邪恶的思想都不能进入刑法评价。无行为,无犯罪,这是惩罚的底线。退一步说,对思想进行惩罚在客观上也是不现实的。当甲与乙发生口角,遂生杀害乙之意图,每日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此事,甚至策划如何杀人、如何掩盖罪证等种种步骤。如果要对甲的意图进行惩罚,就必须证明意图的存在。但如果没有具体的行为,人们如何能知道甲的意图呢?我们对于自己先前的想法都很难重构,更不要说去还原别人的心了。

⑤如果有一天科技发达,可以发明一种“扫描器”识别人之内心,对于流露出像甲这种邪恶想法的人,那是否可以处罚呢?结论当然也是否定的,即便是完全遵纪守法的公民,偶尔也会流露出邪恶的念头。如果要求人们时时刻刻都保持善良公义的念头,不允许有丝毫的恶念,这种社会不可能存在于人间。类似于甲的想法,很可能是一种白日梦,邪恶的念头可能转瞬即逝,很少有人会把这种念头付诸实践。只有当人们在错误的意图支配下实施了错误的行为,对他才可以进行惩罚。而当人们出现错误的念头,但最终选择放弃,没有任何实施危害行为时,对他就完全没有必要惩罚。社会必须给人们适度的喘息空间。

⑥只有当思想变成行为,才可能进入刑法领域。比如,甲在杀人意图的折磨下已无法自拔,已经开始购买刀具、毒药准备杀人,这种杀人的预备行为就不再属于思想,具有惩罚的必妥性。

⑦除了思想,任何人都不能以自由的名义免除自己应该承担的法律义务,正如法官杰弗逊所指出的:“如果有人相信,以人殉葬也算一种宗教仪式,难道也允许这么做吗?同样,基督教科学家也不能禁止他们上学的孩子接种牛痘。”

⑧与思想相关的是言论,它是思想的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思想。言论,如同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方式一样,都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如果言论等表达方式不自由,也就不可能存在思想自由。当哥白尼终日思考着“日心说”,如果不将这种念头表达出来,那他就不可能拥有完全的思想自由,表达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合理延伸。然而,表达自由毕竟不同于思想自由,思想是绝对自由的,而言论等表达自由则是相对的。比如,对他人的公然侮辱,或者在电影院假称有炸弹而恐吓他人,这些言论在任何国家都是要受到限制的。

⑨何种言论应当受到限制?这个标准不能过于严格苛刻,否则就会妨碍思想自由的实现。美国有一个“清楚且现实的危险标准”,意思是只有当某种行为会“清楚且现实”地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才有限制的必要。这种标准要考虑三个要素:其一,主观上是否是恶意的;其二,是否具有侵害的急迫性;其三,在概率法则上,是否具有侵害的可能性。根据这个标准,即便一种言论在鼓吹暴力,但一般人看到或听到此类宣传会感觉可笑,不会清楚且现实地产生危险,那就没有惩罚的必要。这个标准越来越值得我们借鉴。

(摘编自罗翔《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汤唯皇帝马首是瞻,上奏折说颜异在心里非议法令是有罪的,该判死刑。汉武帝准许了他的奏议。

B.刑法确立了思想自由,尊重了人之为人的价值,将人从恐惧中解放出来,这促进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C.“无行为,无犯罪”,即使每天在策划如何杀人,只要没有付诸行动,杀人的意图就不会被惩罚。

D.按美国“清楚且现实的危险标准”,无需去惩罚那种虽在鼓吹暴力但一般人看到只会感觉可笑的言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思想治罪的做法很容易让天下臣民认为一切只需揣摩“上意”,人们活着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只听话的小狗。

B.有邪恶的念头却未付诸实践,是不能进入刑法评价的,社会要给人们适度的喘息空间,因此我们不必时刻保持善良公义。

C.“除了思想,任何人都不能以自由的名义免除自己应该承担的法律义务”,这意味着法律不应干涉个人内心的思考和信仰。

D.“思想是绝对自由的,而言论等表达自由则是相对的”,所以对他人的公然侮辱、在电影院假称有炸弹而恐吓他人等都是要受到限制的。

3.下列选项中的做法,最符合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受聘为鲁国大司寇时,认为学者少正卯“心达而险”,说他为人通达但居心叵测,是“小人之雄”,诛杀了他。

B.明英宗复辟后,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于谦被明英宗斩决,罪名是“虽无显迹,意有之”。

C.马尔西斯做梦割断了狄欧尼西乌斯的咽喉,狄欧尼西乌斯把他处死,说他白天不这样想夜里就不会做这样的梦。

D.美联邦法律明确宣布“一夫多妻”是非法的,奉行一夫多妻制的摩门教徒雷诺德,因娶了两个太太被判重婚罪。

4.第八段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4分)

5.以下语段摘录自伯里《思想自由史》,请结合材料判断下面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6分)

有统治社会责任的人说道,禁止有害意见的流行是他们的责任,就和禁止一切反社会的行动一样。一个人宣传反社会的思想,比之窃邻人之马,或向邻人之妻求爱,其危害要大得多。他们认为,某种意见是危险的,会妨碍现有社会政治的、宗教的或道德的信条,那么,他们就有禁止它以保护社会的责任,和禁止其他一切的危险一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南 方(节选)

罗伟章

①雍秀丽租着任强的房子,已经十年。房子是别人的,可她当成自己的家。不过对雍秀丽来说,家仅指住宅,不包含家眷的意思在里面。她没有丈夫,没有儿女,也没有老人跟着。

②雍秀丽的生活很单调。自从来到回龙镇,她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白天四处打零工,傍晚或更晚些时候,买了菜回去,再不出来。大热天也不出来。

③有天任强站在店门口,见雍秀丽收工回去,就问她:秀丽,天这么热,你晚上也不出来歇凉?她笑盈盈地:任大哥,我哪有时间歇凉啊?我忙着做梦呢!

④她说做梦,是真的做梦。

⑤雍秀丽不是回龙镇人,她的家在老君乡。老君乡在清溪河左岸的高山上,而雍秀丽又在高山更高处,那地方名叫万古楼,是从山头又平地拔起的一座孤峰。

⑥可她的梦却不在镇上,也不在整条清溪河流域。她是要到南方去。

⑦再小的地方都有个南方,雍秀丽要去的,是中国的南方。她成人过后,同村的年轻人都出门了,下山了,下山后也都去了“南方”。雍秀丽为什么没能走成,她从不向人说起。倒是隐隐约约听到一些,说她家里遭了灾。从她独自一人来看,还可能是大灾。万古楼山高路陡,猴子也会踩虚脚,特别是经不得暴雨,暴雨一来,山洪、塌方、泥石流……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无论什么原因,她被绊住了腿,这是事实。

⑧可她从没忘记要去“南方”。她把那个梦做得一板一眼的。

⑨每天晚上回去,做了饭吃,洗了碗筷,她就忙着收拾行李。像所有出村远行的人一样,她买了个很大的帆布包,她把她的几双鞋子、四季衣服和两张毛巾,都装进包里。想再装些啥,可是没得装了。村里人出门,除带上衣帽鞋袜,还会带些腊肉,并不是怕花钱买肉吃,而是把家乡的风味带在身边,也把亲人的关切带在身边——这个她不用带。也没腊肉可带。自从来到回龙镇,她既没做过腊肉,也没买过腊肉。腊肉不仅是肉,还是年节里亲人团聚的气息,对她来说,那样的气息或许是一种痛。

⑩她这才发现, 自己能带的,是那样少。(1)帆布包瘪瘪的,好像瘪着嘴,对她说,你就这么点儿东西?

⑪她想说是的,却又不甘心,就环顾四周。客厅里,有一张餐桌、一台冰箱、一部电视,三把木椅、一张布艺沙发、五个塑料圆凳,这些都是房东的,没一样是她的。

⑫于是她起身进了厨房。

⑬锅灶、菜刀、案板、碗柜、铁铲、筷子篼,也是房东的,(2)她在厨房里的家当,是两个碟子、三个盘子、两双筷子、一把勺子、一口盐罐、四只碗。她把这些都取出来,用塑料袋装了,再塞进帆布包,怕坏,拿毛衣裹上,又裹了件羽绒服。提一提,包是沉一些了,可照样瘪着。这样子且不说难看,背起来也不贴身。因此她又进了卧室。

⑭她站在卧室门口,伸手往里墙上一摸,床就从黑暗的海里浮起来,像开起来一朵长方形的花。床是房东的,但床上用品是她的,包括垫絮、床单、被子和枕头。除了这些,还有一床冬天用的厚棉絮,收捡在墙角的立柜里。啊,把这些放进去,包就不会瘪了。

⑮通常,去南方的人不带被子,都是到当地买,那是因为他们带的东西多,除了腊肉,还有这样那样,都是吃的,要么是亲戚送来的,要么是父母硬给的,比如一瓶豆瓣酱,甚至一窝白菜,父母也非让带上,说去了外地,就再也吃不到这么好的豆瓣酱和白菜了。

⑯别人不带被子,她可以带。她把平平展展盖在床上的被子揭开,叠了,往帆布包里装。装下这条被子,再塞进枕头、床单,就是一个鼓鼓囊囊的大包了。

⑰原来,她能带的并不少,那床厚棉絮根本就带不走,垫絮更带不走。

⑲带不走的东西,留给任大哥好了。能有东西留给别人,这个人就是富有的。雍秀丽觉得自己也是富有的,尽管她能留下的不值钱。

⑲她就怀着这种满意的心情,把包拉上。拉链不太顺滑,但声音很好听,那声音似乎在说,每次把包合上,都是一段生活的小结,并开启另一段新的生活。她蹲下身,手穿进去,背起来。一点儿也不沉。跟平时干的活比,这算什么沉?别说坐车,就是背着走,她也能一路走到南方去。

⑳包很宽,很高,宽得能把她埋了,脖子一仰,头就被顶住了。她是背了一座山。她去南方,是把一座山背到南方去了。(3)山长在她的背上,也是一座孤峰了。

㉑她背着她的孤峰,以餐桌为轴,在客厅里转圈。她想象着脚下是山重水复,山重水复的那一边,就是南方了。南方很遥远,却又并不远。南方甚至比她的睡眠都近。有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初来回龙镇的时候,她夜夜失眠。她告诉自己必须睡。可不管她怎样使力,都漂浮于清醒的海里,到不了睡眠的岸。

㉒她以为自己的余生都会醒着过了。是怎样挣扎出来的,已无法说清,只记住了那种挣扎的感觉。

㉓南方却不让她挣扎,她要去,随时都可以动身。这种时候,她就正朝自己的南方走呢。

㉔走出了汗水,她就把包放下来,又一样一样的,把东西往外取,并各归其位。然后洗过澡准备睡了。

㉖最近雍秀丽在打山洞。有关部门要引水到县城,到市区……引水的管道就深埋在这些洞里。打山洞回到家的雍秀丽一夜难眠。不是以前的那种失眠,而是骨头闹她。走着站着坐着的时候,都没什么,一躺下来,骨头就喧喧嚷嚷,吵闹不休,肩骨怪腰骨不使力,全靠它撑,腰骨怒不可遏说我不使力,你撑得起来?你以为挎着背绁就叫撑?背篼的肚子和屁股是谁在顶?两个正吵得不可开交,腿骨又加进来,说你们再苦再累,毕竟不怎么动,我呢?一步跟一步,从西到东,又从东到西,去了又来,来了又去,没人给我计数嘛,要是计数,报出来不把你两个吓死!

㉖骨头吵了,肌肉又吵。

㉗她左边劝了劝右边,这个劝了劝那个,诚心诚意地表明它们都有功劳。

㉘好不容易安抚下去,勉强睡着了,却又做噩梦。无一例外,在梦里她都摔下了山崖。把土石从洞子里背出来,贴着山壁,走过一道山弯,是直通通的一面石崖,崖口冷气森森,低处风烟涌动。土石就是倒进那深谷里。她身子一躬,背篼口朝下,底朝天,土石就倾泻下去,无声无息。但躬那一下要拿捏分寸,路很窄,要是屁股碰着山岩土坎,人也就下去了。做着的时候没觉得啥,小心是小心,但没怕过。怕却跑到梦里来了。不过,清早起床,就什么都过去了,不怕了。

㉙吃过早饭,往山上去的时候,她想着自己的南方。好久没在夜里收拾行李,往“南方”走了。这让她心里空。

㉚打山洞的工作,将持续很长时间。干到第二年,有面洞子已打得很深,进去后,三伏天也寒彻肌骨。镇上人不信,说哪有那种事!好事者便不辞辛劳,从黄荆遮道的小路爬上去,穿着短袖短裤,往洞子里走。刚到洞口,身上就闪了一下,可不服气,喊一声热啊!接着走。走不上五十米,终于吃不住,转身就朝外跑。(4)出来时,被寒气咬出满身疙瘩,太阳要晒老半天,才能把那些疙瘩晒化。每每见到这场景,雍秀丽都乐不可支。

㉛她除了觉得好笑,还有一丝骄傲在里面。正因此,她第一次发现,在她那里,南方或许并不是个方位。此时此刻,当她背着土石,走在山弯里,不正是走在去“南方”的路上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七小节写人们的猜测,既交代了雍秀丽的遭遇,又照应了第一小节。

B.整理帆布包时,雍秀丽一次次和别人比较,可看出她失去亲人和家园后的痛苦。

C.白天笑盈盈,晚上彻夜失眠,形成了鲜明对比,塑造了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女性形象。

D.把“到南方去”称为“做梦”,表明雍秀丽因内心的纠结而未付诸行动。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1)运用拟人手法和反问语气,表面在写帆布包,实则是雍秀丽内心的折射。

B.句子 (2)在每种用品前都用数量词修饰,突出了雍秀丽家当之少及对自己的家当了然于胸。

C.句子(3)运用动词“长”,突出帆布包与雍秀丽的紧密关系,暗示家乡是雍秀丽不忍舍弃的根。

D.句子(4)运用比喻、夸张手法,侧面写出了寒气之重、山洞之深,引出了雍秀丽的转变。

8.为什么雍秀丽执着于去南方?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4分)

9.有评论家说,罗伟章的作品摒弃宏大与神圣,是种日常化书写。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日常化”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试观公之行事,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所讲者未必公之所行,所行者又公之所不讲,其与言顾行、行顾言何异乎!

夫孔子所云言顾行者,何也?彼自谓于子臣弟友之道有未能,盖真未之能,非假谦也。人生世间,惟此四者终身用之,安有尽期。若谓我能,则自止而不复有进矣。圣人知此最难尽,故自谓未能。己实未能,则说我不能,是言顾其行也;说我未能,实是不能,是行顾其言也。不似今人全不知己之未能,而务以此四者责人教人。所求于人者重,而所自任者轻,人其肯信之乎?

吁!公果能自敬,则余何说乎!自敬伊何?戒谨不睹,恐惧不闻,毋自欺,求自慊,慎其独。孔圣人之自敬者盖如此。若不能自敬,而能敬人,未之有也。所谓本乱而求末之治,无是理也。故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正脉也,此至易至简之学,守约施博之道,故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又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更不言如何去平天下,但只道修身二字而已。

勿以修身为易,明明德为不难,恐人便不肯用工夫也。龙溪先生年至九十,自二十岁为学,又得明师,所探讨者尽天下书,所求正者尽四方人,到末年方得实诣,可谓无工夫乎?近溪先生从幼闻道,一第十年乃官,至今七十二岁,犹历涉江湖各处访人,岂专为传法①计欤,盖亦有不容已者。彼其一生好名,近来稍知藏名之法,历江右、两浙、姑苏以至秣陵,无一道学不去参访。虽弟子之求师未有若彼之切者可谓致了良知更无工夫乎?然则公第用起工夫耳,儒家书尽足参详,不必别观释典也。解释文字,终难契入;执定己见,终难空空;耘人之田,终荒家穰。愿公无以刍尧②陶渔之见而弃忽之也。古人甚好察此言耳。

(李贽《答耿司寇》节选,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礼记·大学》节选,有删改)

【注】①传法,佛教用语,指传播佛法或以佛法传后人,这里指传播学问。②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虽弟子之求A师B未有□若□彼之切者□可谓致□了回良□知□更无工夫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哪里,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安”意思不同。

B.谨,指谨慎,与《齐桓晋文之事》 “谨庠序之教”的“谨”用法不同。

C.盖,与《答司马谏议书》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的“盖”用法不同。

D.乐,指喜好,与《论语》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说自己没能做到君子“四道”,这并非自谦,这是“言顾行”。

B.李贽认为耿司寇没有必要再参看佛典,他固执己见,看了也难有真正认知。

C.李贽希望耿司寇不要因为粗陋卑下之人的意见,而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张。

D.材料二认为,小人表面上再怎么装作善良恭顺,别人一样也看得非常透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求于人者重,而所自任者轻,人其肯信之乎?

(2)此正脉也,此至易至简之学,守约施博之道。

14.两则材料观点有不少契合之处,请完成下面表格。(3分)

李贽观点(材料一) 《礼记·大学》观点(材料二)

做人需言行一致 ①

② 君子必慎其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扬颜

曾巩

扬雄纂言准仲尼①,颜氏为身慕虞舜。

千里常忧及门止, 为山更欲一篑进。

小人君子在所蹈,烈士贪夫不同徇。

安得蠢蠢尚自恕,百年过眼犹一瞬。

【注】①扬雄:西汉文学家,擅长辞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题,概括了扬雄和颜回仿效圣贤、立言修身的古事。

B.第三句的典故出自《论语》,意为堆土成山,要把最后一筐土堆完。

C.小人和君子、壮烈之士和贪生怕死之人,其差别在于所遵循的道。.

D.本诗以议论入诗,古朴雄浑,工密精深,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16.本诗蕴含了哪些为学修身的道理?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待人竭尽诚心或傲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 。”

(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的“ , ”两句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表达类似。

(3)古人常用“美人”指称君王、品德美好的人,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x光相机”App号称通过手机摄像头让用户看到试穿的效果,这一看似神奇的功能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报日人民揭露了其背后的隐私问题。该App并非只是简单地让用户看到时尚穿搭, A ,包括地理位置、手机权限等,将用户的隐私置于极不安全的境地。这种隐秘的数据收集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利益?用户的信息究竟会被如何利用?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隐私正逐渐泄露危及安全?这些疑问无疑引发了用户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深切担忧。

①这起事件对于每一个互联网用户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警示,让人们意识到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②在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相关的监管和法规也需要跟上步伐。③随着人工智能、ChatGPT、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隐私安全问题愈发严峻。④只有完善的立法和监管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有效应对始料不及的不虞之患。⑤用户们也应当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不要随意分享个人敏感信息,避免成为隐私泄露的受害者。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保护个人信息的法规和监管体系亟待完善。唯有如此, B 。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 题。

我时常怀想起这样一个场景:我从屋里出来,穿过杂草拥围的沙石小路,走向院门……我好像去给一个人开门,我不知道来找我的人是谁。我不理解自己为什么牢牢记住了这个场景,每当想起它,都会有种依依不舍、说不出滋味的感觉。后来,有事无事,我都喜欢让这个情节浮现在脑海里,我知道这种回味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享受。

我从屋门出来,走向院门……两道门之间的这段距离,是我一直不愿走完,在心中一直没让它走完的一段路程。

多少年后我才想明白:这是一段家里的路。它不同于我以后走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我趿拉着鞋、斜披着衣服,或许刚从午睡中醒来,迷迷糊糊,听到敲门声,屋门和院门间有一段距离,我得走一阵子才能过去。在很长一段年月中,我拥有这样的两道门。我从一道门出来,走向另一道门——用一根歪木棍牢牢顶住的院门。我要去打开它,看看是谁,为什么事来找我。我走得轻松自在,不像是赶路,只是在家园里的一次散步。一出院门,就是外面了。马路一直在院门外的荒野上横躺着,多少年后,我就是从这道门出去,踏上满是烫土的马路,变成一个四处奔波的路人。

20.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省略号不能换成句号,请说明理由。(3分)

21.下列句子中的“就是”和文中加点的“就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风里来雨里去,他就是这样艰难地撑起了这个家。

B.今日为了工作,就是熬夜,也无怨言。

C.这几天天气不好,不是刮风,就是下雨。

D.我看大家都来了,就是小林还没有来。

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果改写成“我后来有事无事都喜欢在脑海里浮现这个情节”,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了绝对自由和相对自由。儿时的我们,面对父母、老师各种各样的约束,总觉得很不自由,总渴望着长大从而拥有更多自由。但长大、成人就意味着拥有绝对自由吗?失去了他人的约束,我们是否该更自律?

对于“自由”与“自律”,作为一个已经或即将成年的你,有着怎样的体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浙江省高考五校联考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1. B。原文“确立思想自由,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将人从恐惧中解放出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而不是“促进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 B。根据“有邪恶的念头却未付诸实践,是完全没有必要惩罚的,社会要给人们适度的喘息空间”不能推导出“我们不必时刻保持善良公义”,而且原文的意思是我们不能时刻保持善良公义。

3. D。其他三个选项中的人物的罪名都是以思想来判定的,只有D选项是以行动来判定的。

4. 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如举哥白尼“日心说”的例子,从而避免空洞说理;②论据选择典型,选择哥白尼“日心说”需要表达才能达成完全的思想自由这一论据,说服力强;③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阐释了“思想”“言论”及两者的关系(这一点写“界定概念”或“比较论证”也可以);④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思想是绝对自由的,而言论等表达自由则是相对的”,表述严谨。(每点2分,共4分,答对两点即满分,其中①②点不能同时得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