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锚定效应

 花间挹香 2024-06-10 发布于河南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又叫沉锚效应、锚定陷阱(The Anchoring Trap)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
图片
锚定效应概述
所谓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心理学家借用锚定陷阱一词指人脑活动中的一种有害的思维现象。人在决策时,总是先入为主,偏重于受第一次信息左右。首次印象,最初信息,初始数据常会为随后的思考和判断设置某种框架,形成导向。
锚定(anchoring)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受他人建议的影响。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做估测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定位基点。基点定位就像一只锚一样,它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
图片
锚定效应的内容
1973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甚至从中产生歪曲的认识。例如,医生在估计病人因极度失望而导致自杀可能性时,常常容易想起病人自杀的偶然性事件。这时,如果进行代表性的判断,则可能夸大极度失望病人将自杀的概率,这就是人们在判断中存在的锚定效应。
1974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证明锚定效应。实验要求实验者对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占席位的百分比进行估计。因为分母为100,所以实际上要求实验者对分子数值进行估计。首先,实验者被要求旋转摆放在其前面的罗盘随机地选择一个在0到100之间的数字;接着,实验者被暗示他所选择的数字比实际值是大还是小;然后,要求实验者对随机选择的数字向下或向上调整来估计分子值。通过这个实验,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发现,当不同的小组随机确定的数字不同时,这些随机确定的数字对后面的估计有显著的影响。例如,两个分别随机选定10和65作为开始点的小组,他们对分子值的平均估计分别为25和45。由此可见,尽管实验者对随机确定的数字有所调整,但他们还是将分子值的估计锚定在这一数字的一定范围内。
许多金融和经济现象都受锚定效应的影响。比如,股票当前价格的确定就会受到过去价格影响,呈现锚定效应。证券市场股票的价值是不明确的,人们很难知道它们的真实价值。在没有更多的信息时,过去的价格(或其他可比价格)就可能是现在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通过锚定过去的价格来确定当前的价格。锚定效应同时发生在商品定价的其他经济现象中,它类似于宏观经济学中的“粘性价格”,只要把过去的价格作为新价格的一种参考(建议),那么新价格就会趋于接近过去的价格。如果商品的价值越模糊,参考就可能越重要,锚定就可能是更重要的价格决定因素。
图片
哈佛商学院的约翰·森·汉蒙顿(HammondJS)教授曾用简单的心理学实验来说明这一现象。要求一组不具备相应背景知识的被试先后回答两组问题“:土耳其的人口超过三千五百万吗?你认为土耳其的人口是多少”“土耳其的人口超过一亿吗?你认为土耳其的人口是多少?”当第一问题所问及的人口数增加时,被试在回答第二问题时无一例外地提高了所估计的人口数量,这充分说明第一问题对被试设置了“锚定”。
左右人思考和判断的“锚定”形式多种多样,同事不经意的评论,早报上的统计数字,关于人的肤色、口音、衣着的固定看法都可能在你没有意识到时就已经影响你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最常见的一种经营决策“锚定”是依据过去的事件和趋势,进而决策失误
图片
锚定效应的形成条件
一般而言,“锚”只要受到人们的注意,那么无论其数据是否夸张、前例是否有实际参考效用、或对决策者是否有提醒或奖励,该锚定效应都会起作用。当然,参照物与估测答案的相关性、相似性越大,锚定效应越显著。具体如下:
第一,参考物是否能够引起决策者的足够注意。大多数的锚定实验都分为两部分,先比较后估计。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受试者能够注意到那个“锚”或参照物。事实上,这个第一步的比较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并不是必需的,对于受试者而言,只要确保那个参考物能够引起其足够的重视就算达成目的。
图片
第二,参照物与目标之间的相似性。参照物与估测答案或者目标之间是否需要有一定的共性?心理学实验证明:锚定效应只有在参照物与目标答案是相同单位时,才会产生。比如:投资决策中的到期收益率是一定数量的百分比“%”,而现金红利则是一定数量的钱“元”。实验表明:如果给的“锚”是一定数量的金钱,可问题却是要估算一个百分比的数字,那么就不会产生锚定效应。当然,即使是相同单位,但某些其他因素的不同也会产生其影响。比如说“锚”是一个长度数值,问题却是某个宽度数值;或者“锚”是一个北京市人口数量,问题却是非洲所拥有的野生大象的数量。在这种虽然单位相同但特质相差太大的情况下,锚定效应也会大打折扣。
第三,极端型的参照物。研究发现,即便是很极端的参照物(极大或者极小),人们仍然会产生一定的锚定效应。当然,其越是极端,锚定效应越小。
第四,受试者的认知能力和学识程度。即使受试者被告知或被暗示不要受到参照物的影响,甚至受试者在测试之初已明确表示其自身判断不会受影响,但实际的情况却是锚定效应仍然会发生,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的减弱。可见,知晓程度并不能帮助改善锚定效应
图片
第五,奖励的效果。如果对受试者能够给出精确答案实施某种奖励的话,是否会对锚定效应有一定的影响?实验证明,不论是物质上的奖励还是精神上的褒奖,都不会减少锚定现象,即便有减少也是相当的微弱。
综上所述,锚定效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潜意识里自然生成的,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正是由于这种天性的存在,才导致人们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容易形成偏差,从而影响最终的结果
避免锚定效应陷阱的措施
作为一种心理规律,锚定效应影响每一个人。对付它的有效方式是充分认识其危害,并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以减轻其影响。
1.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有意识地排开第一印象,以免落入由其形成的思维巢臼;
2.在先独立思考后再与他人讨论,,以免受他人想法左右;
3.头脑应开放,从不同的人处获取意见和信息,发现新的决策思路和方向;
4.少对你的顾问、咨询等参谋人员讲述你的想法和思路;否则,你会向他们设置“锚定陷阱”,他们反馈给你的信息可能是你自己思想的重述;
5.在谈判中为避免被对手的“锚定陷阱”所套,其方法是谈判前先想清楚你的立场和原则。
6.获取足够的数据,尽可能地用数字得出结论(或称为科学的调查方法)。
图片
锚定效应的应用
锚定效应在不自觉中常常会被人们应用。比如,我们有时会特别在意和谁在一起做事,我们在公众场合亮相时,谁和我们在一起。因为所有这一切都会影响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身边的“锚定”成为评定我们个人价值的基准
商业上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当新产品推出时,产品推广计划里如何对其进行定位:商品摆放在哪一个货架,放在哪一种商品的旁边。比如,一种新饮料面世,如果它被放在货架上与我们目光平视的高度上,它的两边是市场上高端饮料的代表,那么,十有八九它的高价政策可能会被消费者接受。相反,如果它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与价格低廉的商品摆在一起,则即使质量超群,功能强大,也很难被判定为是一个好的产品。
图片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任何商品都可以归类为指导型产品或是经验型产品。这两类产品的差异在于前者在购买之前就可以被判断出质量,而后者则只有在消费之后才会真正被感知。事实上,即使是前一种产品,有不少也是在消费之后才能感知到其部分功能的真实性。这都为企业家利用锚定效应提供了空间。最近几年,有一家皮具制造商就成功地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它不断地在机场和高端百货商店扩展自己的专卖店体系,并且常常与名牌店比邻而居。这使其产品的价格相当不菲。一方面,它在不知情消费者心目中至少建立了一个高端品牌的形象;另一方面,它与邻居相比又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从它这几年的增长势头上看,应该是一个有效利用“锚定效应”的好例子。
锚定效应在商品价格的应用案例
价格锚点即是商品价格的对比标杆。营销中,企业通过各种锚点招数,或者利用对比和暗示来营造幻觉的手段,动摇人们对于货币价值的评估。
图片
1.星巴克卖依云水
依云水在星巴克卖22元一瓶,但是在京东买一整箱的话,平均大概不到5元一瓶,是“中产阶级”勉强能够承担的价格。依云水在星巴克的售价,或许能给人一种“高端”的印象,从而之后用户需要“秀”时,会购买依云水。同时,根据星巴克咖啡的价格,中杯基本不超过30元,超大杯基本不超过40元。当用户发现一瓶矿泉水都要22元后,对比之下就会觉得咖啡没那么贵了。
图片
2.优衣库商品打折
优衣库有一个概念:初上市价格,即一件商品开始售卖时的原价。
在打折或限时优惠的时候,打折价格旁边一定会清楚标注出初上市价格。
原价599元起的羽绒服现在只要199元起就可以买到,这里599就是锚点,有它作为参照,顾客会毫不犹豫接受199元的价格。
图片
3.降序排列的价目表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酒吧或餐厅的菜单价格,往往都是按照降序排列的。
把最贵的放在前面,这个价格就成为一个起始参照物。
当顾客从上往下浏览价目表的时候,随着价格越来越便宜,会产生一种金钱获得的感受。
当然,也有一些“无良商家”利用了这一点,先给商品标上昂贵的价格,然后宣称1折甩卖,尽管最后的成交价格在绝对值上并不低,但因为原价的存在,顾客还是乐于掏腰包。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顾客明知道价格下降,商品品质也会相应下降,但出于损失规避心理,少付钱带来的快乐远胜于得到多一点点的质量。
因此为了平衡价格和品质,大多数顾客可能都会选择第二或第三贵的商品,实际上这是被最高价格“吓”到后做出的非理智选择。
尤其针对酒类、饭菜、美容美发等商品或服务,顾客很难去判断它的价格是否合理,很容易就进入商家设置的价格情境中。
图片
4.化妆品
无效的低价也会诱导用户去掏更多的钱。比如,护肤品给同一产品设置不同的规格,但价格却十分相近:
45ml的小棕瓶精华售价1100元,65ml的小棕瓶精华售价1360元,我随手翻了翻评价区,发现大多数人购买的都是更贵的这款。
1100元在这里充当炮灰的角色,抬高了用户心里的价格锚点,明明是让顾客多花了钱,但顾客反而觉得自己占到了便宜。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