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登昭山

 新用户523174ME 2024-06-13 发布于湖南

再登昭山

当龙年春节十五过后的难得无雨天出现时,我们几位儿时同学又相约来到了故事众多的美丽昭山。

今天的昭山向着打造长株潭之肺的目标努力,在景区外一公里远处就设立了保护管理站,车辆不能驶入,游人要扫码方能入内,而且所有火种如打火机之类的东西禁止带入,看来对这里的防火等保护措施已有了质的加强。

毕竟是开春时节,春的强劲活力已在奋勇展现,路边、山间树枝上的豆大春芽如铆足劲的玩童,争先并急急地冒着嫩嫩的小尖尖,使那冰雪扫荡后落下的断枝败象和寒冬过后残留的苍凉,透出一股希望的生机,加之带着春潮气息的江风吹来,行走在这样的天地间人显得轻松、舒坦,心底不自觉地有歌声飞出。与我们一样的游人当天特多,挤满了山上山下各通道,而且多为成年人带着年幼的孩子同行,构成一幅幅幸福、美满的春图。

      多年不来昭山,此处的变化真大,不仅是原有的文化古迹依然保留,也特意新增了不少让人驻足欣赏的“景点”,一些代表湖南人百余年前民俗的民居建筑在昭山脚下的山谷里“长”了出来;原有的千手观音寺前又添了大量的建筑,使那钟声震响下的禅寺更添几分神圣仙气;连供游人行走曲径通幽的山间小道都画成了渠水的形式,而这“渠”中长满了荷叶、荷花,还有一条条漂亮的红色鲤鱼在欢快地游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满山都布满消防应急喷淋头,一副面对火警严阵以待的架势,让人更对此地多了几分尊重和护佑之心。看来政府部门还真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费心思不少、投入不少。

青砖、黑瓦、白墙、飞檐、峭壁……最具代表性的曾经湖南乡间的民居。

弯弯的小路都绘成了长满荷叶、荷花和有鲤鱼游动的水道。真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子生莲花蕊,鱼戏莲叶间。”

     我们既是来踏青的,更是来寻找当年英雄足迹的。与岳飞、韩世忠等名将齐名的南宋抗金英雄刘锜,曾在此山间结庐而居。在拾级而上的芸芸众生中,我好想找到这位身材高大,西部甘肃人的伟岸身影。正是这位面貌俊朗的大帅哥,凭借精通兵法、骑射和过人胆识,在金人名将金兀术率十万铁骑大举南下,似要一举至南宋亡国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带领南宋的二万精锐奋起反抗,在今安徽的顺昌,充分运用虚假信息误导敌人、利用“生化战术”(有毒草药)毒伤敌兵、借助地利天时骚扰敌军等大量智慧战术,最终以少胜多大败对手,成为名震华夏的经典战例。只可惜由于当时朝政把持在秦桧等投降派手中,大胜后的刘将军不仅未得到嘉奖,还受到无理的排挤,被贬到潭州,被迫来到昭山在此结庐度日,后来金军再度来侵,再度被召出征,但已病染老体,最终壮志未酬而身死,遗体安葬在今天的浏阳一处山中。他的爱国事迹一直流传下来,并备受后世敬仰,人们纷纷赶来昭山凭吊。

      今天已找不到当年刘将军结庐之所,我只得面对昭山主峰肃立,向这位抗金英雄表达心间敬意!

      在抗击外侵的英雄中,我还特别对明末王夫之心怀崇敬,正是这位在长沙岳麓书院求学的书生,曾郊游至此,面对山市晴岚的美丽风光,他留下了佳作:“终古石自碧,深春花欲红,澄潭凝一色,云末出双虹”。在这位大学者、大思想家眼中,昭山景色之美来自山间、花间、水间和天间,这也的确是昭山的魅力所在。就是今天的我们也能轻松地感悟到这一切,与船山先生产生共鸣。让我更起敬的是王船山先生的民族气节。从昭山游后回到书院,不久便国破动荡——清军大举入侵。面对杀气腾腾的强敌,他放下手中的书本,毅然扛起反抗的武器,与来敌作殊死搏斗,被战败又重新站起再战,再战又败还不放弃又站起再战……直到靠武力无法改变现实,才改用心与敌搏斗——出门无论什么天都穿木屐、打雨伞,即不踩清人的地、不顶清人的天……以示抗争到底的决心。更关键的是他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思想和文化瑰宝。

正是王船山先生的伟大思想影响,湖南近400年来出了一波又一波改变历史的风云人物,湖湘大地也由此成为中华大地上最活跃的土地之一。我想:我和眼前这满山的游人骨子里都流淌着受到王夫之思想浸染后的血,都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昭山还是辛亥革命元勋黄兴最看重的神圣之地,他不仅将母亲葬在此,也多次来此抒发豪情;是伟人毛泽东抒怀之地,他与蔡和森等“恰同学少年”,从长沙步行至此,指点江山;是大元帅彭德怀的福地,当他路见不平杀了一恶霸后,逃往老家,追捕者追到此,他巧遇一老船工划船送过湘江,摆脱了追捕。

……

昭山供人们“翻阅”的这类历史经典故事太多太多,或许这正是千余年来它魅力不减,游人众多,文人墨客钟情于此的关键吧!

今天的昭山有两处佛教阵地,一是烟火旺盛的山顶庙宇,一是山下部依山而建、规模不小,气势恢宏的千手观音寺。游走在这样的庄严建筑前,我们自然聊到了与佛教有关的话题,聊其对中华历史的积极作用,也聊其曾面临的挑战和矛盾。是呀!一个外来大型宗教在历史的长河中避免不了冲突,从我浅薄知识眼光来看,它曾面对的冲突主要为三个方面:

一是政治的。因为中国本土主导政治的基本是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当一个外来的思想强烈渗透,并快速成为主导地位时,很自然地就会引起反弹。如唐朝因是李氏天下,原本主要以祖先李耳的道家思想治国,当佛教大量传入并逐渐将道家思想挤出主导地位时,物极必反,所以唐后来出现了严重的打压佛教时期。此类大剧在历史上反复重演。

二是经济的。推广佛教需要大量资金,如建寺庙、进行佛教活动,特别是寺庙往往建得大、建得多,这十分耗钱财,加之寺庙建了里面要养和尚等,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农耕时期靠什么养?那就是田,往往这需要面积不小的良田,而且这些田还要免税。这对国家整体经济构成巨大压力,特别是战争、动乱期要支付这样的开支必成尖锐矛盾。辛亥革命后,全国兴起开办新式学堂的热潮,因无场地便纷纷赶走和尚,占下寺庙作教室。湘潭人八指头陀高僧就是为维护寺庙等资产的权益,组建了中华佛教会,并出任了第一任会长。他以此身份去与北洋政府交涉时,遭到政府官员严厉训斥,为此受气病倒并随后死去。

三是伦理的。寺庙和庵里的和尚、尼姑是禁欲的。往往社会出现大的动荡,如大战、大饥荒等,人们为了求生会躲进寺庙或庵内,使脱俗的人猛增。这个群体大对战或灾后社会急于恢复元气很不利。国家战、灾后一般会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其中包括鼓励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而和尚和尼姑们不组建家庭,就没有子女,哪来伦理?这样的群体大对国家的人口增长也必然产生消极影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昭山海拔仅185米,这哪怕在丘陵的湖南也只能算小山;与昭山环绕而过的湘江,深不过几十米,与大江大河相比算不了什么,但这里风光秀丽,又有名寺有故事,还有帝王、伟人来此的传说和神龙盘踞此的神话,等等,它怎能不火?

行走在这山间,感受着春光,有放飞歌声的冲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