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东南有一条全长54公里的隐秘河谷,青绿色的浊漳河流经长治平顺境内,穿过太行山脉一路东去,其途径的河谷地带风光秀丽,但比自然风光更迷人的是这里的古建筑——沿途历史古迹众多,仅国保单位就多达8处。
这里是山西的浊漳河谷,古建荟萃之地,也是一条还比较小众、国保爱好者才会来的路线,但相信我们,这里绝对值得一来。
因此这一篇文章我们汇总了浊漳河谷的八大国保,按照从平顺自驾向东出发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天台庵、原起寺、大云院、佛头寺、淳化寺、回龙寺、夏禹神祠和龙门寺。这既是一条太行山水风光之路,也是一条深山村落访古之路。
> 主要看点:五代建筑
> 管理费:10元
天台庵曾因建筑风格与中国已知现存木构建筑年代最早的五台山南禅寺正殿相似,而被认为是全国仅存4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但在2014年的修缮中发现了两处后唐墨书题记,因此天台庵被学术界重新定性为“五代遗构”,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魅力,绝对值得前往。
天台庵坐落在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坛形孤山上,乍一看你会觉得它毫不起眼,不仅规模不大、建筑面积仅有90多平米,而且除了一座正殿外就没有其他建筑了。事实上,佛殿内也是空空如也,寺院内仅存的就是殿外的一通石碑,可碑文字迹也已经模糊不清。
佛殿虽然朴素小巧,木构门窗也没有任何装饰,但你如果定睛细看,屋坡举折平缓,檐角飞翘,四翼如飞,单檐简板布瓦,琉璃脊兽的单檐歇山顶,尽显古朴典雅之美;头顶梁架上还残留有彩绘五爪龙图;佛殿木门纹理相连、严丝合缝,据说这两扇门板是用一整块木料制成的,是后唐原物,沿用至今。
佛殿通常大门紧闭、不对外开放,但透过窗户缝隙你可以看到佛殿内没有任何佛像,令人惊叹的是,殿内竟然没有一根柱子,梁架结构简洁有力,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使得室内空间异常宽敞。
院内东侧矗立着一座石碑,字迹已经风化不清,但碑首和两侧均刻有佛像,古朴气息扑面而来,颇有唐风遗韵。
> 主要看点:宋代大雄大殿、宋代青龙宝塔
> 门票:10元
沿着浊漳河谷一路向西,远远地你在路边就能看见一座高耸的石塔——这是原起寺的青龙宝塔,当你走近细看,你一定会惊叹于这么新的塔居然是宋代的?!
原起寺距离天台庵仅有10分钟车程,但天台庵属于平顺县,原起寺则属于潞城区。原起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历代屡有修缮,现存的大雄宝殿、青龙宝塔是宋代原构,其余都是明清建筑。
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平面正方形,殿内后檐墙及两山面设有佛台,但是原来的塑像已经被毁。
佛殿前建有一个正方形的香亭,为明代遗构,四柱上刻有七言诗,有着“仙女化凤”、“阎王索命”、“穴通漳底”、“凤眼测雨”、“夜袭原起寺”、“圣人造塔”、“铁人托梦”等诸多传说故事令原起寺更具神秘色彩。香亭中还有一通石碑,碑身被磨去了原文。
大雄宝殿左边是青龙宝塔,也叫大圣宝塔,这是一座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仿木结构七层密檐砖塔,塔身八角七级,塔高17米,层层雕刻有石头飞檐斗拱,雕刻精细、造型秀丽。宝塔一至三层为空心,三层以上为实心,每层角上悬挂风铃,风吹铃动,声音悦耳。
> 主要看点:弥陀殿五代佛教壁画、普柏枋、五代遗存七宝塔
> 门票:20元
大云禅院位于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的龙耳山中,它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一开始叫作仙岩院,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奉敕改寺名为大云禅院。别看这只是一座山村小庙,就冲着这里遗存有以前只能在敦煌莫高窟见到的五代佛教壁画,也值得特地来一趟。
整个大云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3平方米,为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弥陀殿、三佛殿,一进院东、西两侧为厢房。
寺院最大的看点是主殿弥陀殿。这座建筑本身是我国仅存的5处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之一,保存至今颇为不易,清康熙三十一年夏(1692年),山洪曾将“殿宇僧舍漂流无存”,只有弥陀殿和七宝塔安然无恙。
弥陀殿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屋坡平缓,出檐深远,瓦条叠脊;斗拱比例雄大,制作规整严谨,五铺作,双抄偷心造;另外,柱头相互间除阑额连接外,加施了一道普柏枋,这是现存古建筑用普柏枋的最早实例。
走进殿内,注意看东壁和扇面墙上残存的21平米的五代珍贵壁画,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同期寺庙道观中仅存的五代壁画,壁画虽略有残损,但标题人物形象尚清晰可辨。
东壁墙上绘有“维摩诘经变”图,八位乐伎或吹奏管弦,或舒展腰肢起舞,其中的飞天几乎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一模一样,肩上彩带舒卷,指间香花坠落。这里的构图布局、人物形象和笔法设色,都承袭了晚唐“焦墨薄彩”的风格,是珍贵的五代遗作。
扇面墙上绘有“西方净土变”,其中的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慈祥而庄严,飞天乘云遨游长空,姿态飘逸,如梦如幻。而拱眼壁和阑额上保存的11平米的五代彩画,依旧色彩斑斓、光彩夺目。
后殿三佛殿内虽然也有壁画,但是清代所绘的十八罗汉,但不管是笔意还是色彩都远不及五代壁画。
除了弥陀殿之外,寺前的七宝塔也是大云院的一大看点,为五代遗存。七宝座塔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通体用坚硬的青石雕造,原为七层,现存五层,但高度仍可达6米。
下三层平面呈八角形,每一层都雕刻着不同的图案:第一层雕宝装莲花、狮子、麒麟、飞马等,寓意吉祥繁荣;第二层雕伎乐人,体态轻盈,舞姿优美,上演着一场千年前的音乐盛宴;第三层转角处雕绞龙柱,回旋盘绕。塔檐下的飞凤、飞仙、共命鸟等变化多姿,檐下周匝垂帐,面券门上双龙戏珠,门侧侍立二天王,更是增添了塔的神秘与威严。
注意看柱身背面的“妇人启门图”,这种图案第一次出现在五代佛寺石塔上,之前只在宋金墓室中发现过(参见洛阳古墓博物馆)。
> 主要看点:宋构大殿、元代24诸天壁画
> 门票:10元
佛头寺坐落在距离平顺县城东北50公里的阳高村,四周群山环抱,寺院建在村中土丘上,寺庙因为后面有一座像佛头的大山而得名佛头寺,寺院东临浊漳水,背依佛爷垴。
和天台庵一样,佛头寺也仅存一座大殿, 大殿坐北面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简板布瓦屋面,琉璃脊饰,出檐深远,举折平缓。虽然大殿的创建年代不详,但根据建筑形制可以确定为宋构,而且因为地处偏僻,历代修缮改动不大,所以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宋代建筑特征和地方建筑手法。
另外,殿内两侧山墙上有大幅的二十四诸天佛教壁画,因为2010年维修大殿时剥离墙皮才发现,其画风自然,技法娴熟,人物逼真,沥粉堆金,笔力刚劲,判定为元代作品,十分珍贵。
> 主要看点:正殿、宋代石经幢
> 门票:免费
和佛头寺同在阳高村的淳化寺隐藏在一片民宅之中,颇为亲民,而南北群山叠嶂,山峰耸峙,寺前近临深谷,漳河水缓缓穿流而过,环境清雅。
根据《平顺县志》记载,淳化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正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布筒板瓦屋面;斗拱出檐深远,梁架建制规整,用材规范,大梁两端直接搭在柱头斗拱上;屋顶琉兽,四翼起翘,飞檐凌空,宋金风格明显。
殿前有两尊宋代的石经幢,须弥式圆形基座,四周浮刻仰覆莲花瓣,图案清晰,刻工精细。第一层阴刻谐书《尊胜陀罗尼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刻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由禅院住持僧道贞书,字迹清晰可辨;第二层幢顶六坡水式,圆形宝珠项,各面拱形佛龛内雕刻造像,姿态自若,神情娴静。
> 主要看点:金代佛殿、清代工笔壁画
> 门票:免费
200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师生在平顺进行古建筑测绘实习时,发现了回龙寺,回龙寺仅存的一座大殿当时被用作了侯壁村的木料仓库。
2012年到2015年期间,专家对回龙寺佛殿的台明、墙体、铺作、屋顶、地面、护坡等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对回龙寺庙院进行了围墙砌筑、院面硬化等整修。
但当你来到回龙寺,还是会不由得觉得它有点孤零零的,矗立在侯壁村临西浊漳河南岸的土崖之上,寺庙南边和东边是大面积的农田,北边是土崖边的林地。
回龙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它的创建年代不详,但现存佛殿是金代建筑,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佛殿保留了许多民间工匠做法,例如泥道拱、华拱做成蝉肚实拍,华后尾呈蝉肚榻头状压于前搭牵之下,形成一种介于真昂与假昂之间的罕见实例,具有较高的建筑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佛殿内绘有清代工笔淡彩壁画50多平米,正面以《西游记》为题材,画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故事,东山墙上自南至北依次绘有左手拄龙头拐杖右手持拂尘的老者、持国天王、托塔天王、两名手持拂尘的青年赶着驮书的马匹等。
> 主要看点:元代正殿
> 门票:免费
夏禹神祠是为了纪念大禹而建的,创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明清两代都有修葺。现存四合院布局,中轴线自南依次有山门、月台、正殿,两侧有廊庑。
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其坐北面南,单檐悬山顶,柱头斗棋、补间斗棋都是四铺作。殿内神像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解放区的破除迷信活动,现明间梁架上存有神像暖阁部分构件。
殿前有石构月台,月台为青石雕造,雕刻精美,比例协调大方,可惜月台束腰处精美的团龙、花卉等图案已被损毁。祠内还存有一方明代石碣、两方清代石碣、三张明代的石供桌。
> 主要看点:六朝建筑共聚一堂、唯一一座五代悬山式建筑(西配殿)
> 门票:20元
龙门寺是典型的深山藏古寺,它藏于距离平顺县城西北65公里处的龙门山腰,寺庙因地处山峦叠翠、峭壁悬崖的龙门山而得名,三山一水环绕着龙门寺,景色清幽雅致。
龙门寺始建于北齐,以各时期遗存的古建汇集而闻名于世,在这里你能看到五代、宋、金、元、明、清六朝的建筑,龙门寺因此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其中,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的西配殿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我国唐、五代时期唯一一座悬山式建筑实例,殿内无柱,梁枋简洁规整,仿佛穿越时空,重现了唐代建筑的雄伟与精致。
正殿大雄宝殿是单檐九脊歇山顶式建筑,殿宇虽经明、清时期装饰翻修,但从其开间比例到构件的细部做法,均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征,殿顶黄绿琉璃脊兽为明代所制。大雄宝殿中原有明代壁画,可惜的是20世纪曾作为平顺县级小学的教师宿舍,破墙开窗,壁画被破坏殆尽。
天王殿是金代建筑,此殿历代维修时大木构件更换很少,柱额、架枋、斗拱等都是金代遗构。前檐当心间补间斗拱45°、60°、斜拱共用,金代特征显著。殿内壁画与永乐宫壁画风格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