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在水镇双林成长,然祖父母家居杭城,少时每到寒暑假,举家都会乘轮船去杭州探亲。轮船由南浔白米塘而来,先拐入双林塘码头,再转回化坛桥,经大虹桥塘、含山塘、塘栖,进武林河。 ![]() “踏遍三吴两浙山,可来湖上恣幽闲。”运河古镇塘栖,因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湖嘉老辈文人俞樾、吴昌硕、丰子恺都写过赞美塘栖的诗文。双林塘桥头与塘栖廊檐头,系三十六码头的看点,而双林与塘栖两地的京剧票友又属运河情牵的余韵。 ![]() 塘栖大运河 广济桥,又名通济桥,七孔石拱长桥,明弘治年间初建,清康熙年间重修。清乾隆《湖州府志》载:“通济长桥在塘栖镇。明弘治初内官麦秀捐赀倡始;十四年太皇太后赐银两四百二十两;十六年武宗在青宫赐银三十四两;十八年工讫,桥长六十丈为环洞七。”旧时湖州德清与杭州仁和,既由广济桥相连,又以广济桥分界。桥南属杭州,桥北属德清,故水北街上商家鳞集食客蜂拥,难怪这里粽子会有3种包法,恰好是杭嘉湖的3种样式与口味。 俞樾(1821-1907),号曲园,湖州德清人,清末国学大儒。俞樾之父娶临平姚氏为妻,俞樾4岁随父迁居临平,在此开蒙成家,客居临平29年,视作“不与桑梓异”之地。期间,他多次游历塘栖,北小河街的姚致和堂药铺明代初创,姚六吉与俞樾系姻亲,俞樾对堂上董其昌题堂匾过目不忘,曾在笔记中多次提及。姚家外甥即俞樾之孙俞陛云,亦即俞平伯之父。 1892年2月,俞樾在《曲园日记》载:“十九日丑正,即展轮而行,过嘉兴,天未明也。午正至塘栖镇……又自塘栖开至德清,泊小虹桥畔,轮船皆迷不得路,赁一小舟导焉。”每逢清明回德清扫墓归来,俞樾都会小住塘栖老家,观看运河灯会与船戏,还曾为故里的乌山戏台撰联。曾孙俞平伯9岁曾途经塘栖住姚家,其后几次经此转老家扫墓。1956年5月《回乡日记》云:“廿二日,搭湖杭班小轮赴德清,七时四十分开行……十二时余始抵德清,以风雨交加,且系逆风,误点约一小时……我邑产逆鱼,以前在苏所食,均故乡带来,是干的。今晚食鲜的,以油煎之。”展读两俞扫墓日记如临其境,见证中华文明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 塘栖,曾经“繁盛埓于大县”。凭借水路交通便利与蚕桑腹地优势,周边聚集起海宁长安丝厂、大麻苕溪丝厂等。南浔商人正是看中这里的发展前途,早在清光绪年间庞元济与杭州姻亲丁丙合伙,在塘栖日晖桥畔开设大纶丝厂;刘梯青、庞赞臣等集资在镇东建崇裕丝厂,还有祥纶、华纶丝厂等。杭嘉湖一带缫丝的“塘栖姐”可与“湖丝姐”媲美,塘栖一度成为蚕丝工业重镇。 热闹的水北街上留下一些湖踪看点:大纶丝厂主事为吴兴人卢锦江,他将原水利通判厅旧地购入,在建房时将清乾隆御碑砌入墙体得以妥善保护;汇昌南北货栈股东陆亦梅与吴昌硕及子吴东迈为挚友;街边美食粢毛肉圆、细沙羊尾、镬糍汤也属于湖州的老味道。 1909年,南浔商人刘锦藻创办的浙江铁路公司,承建了沪杭铁路,以抵制英美商团企图掠夺沪杭甬、浙赣铁路的垄断权,临平遂成水陆交通枢纽。旧时,坐沪杭线火车离开一马平川的嘉兴,入临平境内时忽而平地几堆青嶂迎面,顿觉已离杭州不远,似拉开钱塘山水的序幕。如今,我们由湖州坐高铁赴杭城也是如此,只要感觉车厢一暗穿越几个隧道,前面就是杭州东站了。 超山,横亘塘栖与临平之间,突起于皋亭、黄鹤之间,以超然之势而名,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称。 大明堂在北园,原名报慈寺。源起传南宋福王与王妃詹玉珍在超山相识,建寻梅小筑金屋藏娇,后福王被金兵掳走,王妃投井自尽,其子宋真宗在超山建报慈寺以作纪念。大明堂前梅花丛中,昔浔商周梦坡筑宋梅亭。此亭系1923年始筑,估计木构为重修,由余任天书额,石质亭柱为民国旧物,亦如道场山麓的光皓亭。石柱间镌楹联7幅,书体分真行隶篆,书家7位聚首:安吉吴昌硕、安吉吴东迈、乌程周梦坡、吴兴钮珩以及姚虞琴、王体仁、汪惕予。其中,吴东迈为吴昌硕之子,时任塘栖税捐局长;钮珩系清代状元乌程钮福保之后;周梦坡即南浔巨贾藏书家周庆云。吴昌硕行书联:“鸣鹤忽来耕,正香雪留春玉妃舞夜;潜龙何处去,有萝蝯挂月石虎唬秋。”联句寓“龙”倒也挺应景的。亭前溪边缶翁手植之腊梅王,花开正旺一片金晖。 ![]() 超山宋梅亭 这里有必要提及杭州另一处探梅胜地灵峰,乌程周庆云于清宣统二年(1910)在灵峰寺外补种梅花300株,又造补梅庵、掬月泉、来鹤亭,归安沈尹默所作《灵峰补梅记》有详细记载。此后,周庆云自号灵峰补梅翁,绘制刊刻《灵峰补梅图》《灵峰志》。 ![]() 南浔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带,成为连通沪杭苏的枢纽,浔商不在家乡小打小闹,而是将投资目标扩展到周边的大都市。庞云缯捐资修缮杭州拱宸桥和下河塘堤;庞元济在拱宸桥与丁丙合资创办世经缫丝厂、通益公纱厂;刘锦藻创办浙江铁路公司与浙江兴业银行,浔商诸家皆为董事;周庆云创办天章丝织厂。 湖商在发家致富的同时,在西湖边也留下许多引领时尚潮流的隐世豪宅。1912年南浔刘家四房景德堂始建孤云草舍;1922年甬商翻修何庄为新新旅馆;1932年文豪史良才为沈女筑秋水山庄。这些如今都统归于新新饭店所辖。 随着杭城酒店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猛长,曾经寓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老饭店如何再求新?以名人为号召,引入民国风包装,新新饭店再次成为“网红胜地”。 饭店主楼实为1980年所建,由书法家沙孟海题署。饭店格局已是今非昔比,暗红与金色成为主格调,不再似30多年前的简约与亮堂。记起1986年3月,为筹办首届华东电影宣传画联展,浙江团队就聚集于新新饭店进行创作,笔者是湖州地区3位入选美工之一,最后的评奖会议就在秋水山庄举行,所绘海报《喋血黑谷》也在奖榜。 新新饭店,左拥南浔刘湖涵的孤云草舍,右抱和孚宋春舫的春润庐。云集在北山路上的湖州商贾别墅,还有坚匏别墅、抱青别墅、绿柔湖舍、留余草堂、静逸别墅等。 ![]() 湖畔春润庐 1936年,文学家孙席珍在散文名篇《湖上》记述杭州北山路:“近来的西湖大异样了,临湖一带,家家的别墅小筑,密似鱼鳞。白垩红砖,长廊小楼,傲然自得。” 西湖因孤山横亘故湖分里外,西泠印社就在孤山南麓。吴昌硕成家后开始游学生涯,第一站便是杭州,循门诂经精舍拜俞樾为师,攻文字学、辞章学与书法,深受先秦古文和两汉碑铭的浸润。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吴昌硕为首任社长,南浔收藏家张石铭是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与鼎力赞助商。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别号甚多,湖州安吉人。寻访西泠印社摩崖石刻,华严经塔基岩壁之篆书社名之下,为吴昌硕长篇隶书题记。1921年张石铭来印社游赏,见景顿生幽情,便出资开凿“闲泉”与“文泉”合流成双。文泉系俞樾早年题署,而闲泉则出自张石铭亲篆,并作隶书《闲泉记》曰:“杭之与湖相距,一衣带水耳”,传为湖杭山水之佳话。在汉三老石室、柏堂、凉堂、竹阁、缶亭、小龙泓洞等处,尚有俞樾、朱祖谋等湖籍名人题匾刻石,以及王一亭绘吴昌硕款送子观音像壁刻。花木扶苏,亭阁摩崖,乃西湖园林之精华所在。 ![]() 缶篆蟫叶石 西湖国宾馆,坐落于西湖之西,近年来也是“网红打卡”热门地。水竹居系开放式庭院,步入竹亭见奇石迎面,镌刻吴昌硕篆书“蟫叶”二字,旁跋:“汲侯得一石,如大蕉叶,嵌空玲珑,爰摘吾家梦窗翁词语题。癸亥九月,安吉吴昌硕,老缶时年八十。”许引之,字汲侯,杭州名士,其父许祐身娶俞樾次女俞绣孙,故俞樾是许氏外公;其妹许之仙嫁俞樾之孙俞陛云,生子俞平伯又娶许女宝驯,许成俞平伯老丈人,堪称累世姻亲。许引之擅词,好昆曲,而俞平伯夫妇系北京的昆曲名票。 ![]() 明清时“满陇桂雨”是秋游赏桂的胜地。笔者父亲生前挚爱桂花,每年入秋他便四处闻香追桂,记述杭、湖两地的花讯,可谓与丹桂情牵一生。 笔者循着父辈的游踪,乘车盘旋至翁家山巅。经水乐洞、过烟霞洞,绿树丛中那一簇灰瓦白墙便是翁家山,这里是郁达夫名篇《迟桂花》故事的策源地。时在1932年10月,小说主人公郁先生上山循石板古道而至,想要寻找的翁同学老家就在烟霞洞附近。烟霞三洞,即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位于南高峰下的烟霞岭上。 烟霞洞口的北宋造像,即白衣观音与杨枝观音最为精美,体态生动,自然流畅,似湖州铁观音造像之范本。据铁观音莲座铭称,造像系北宋“都会首弟子”承唐鉴真大师愿所奉,铁盆铭由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卷五收录。旧时烟霞寺的素斋享有盛名,引得俞樾等名士前来品味。1954年,诸乐三到此探梅偶作《烟霞洞》山水画。 ![]() 南林烟霞碑 烟霞洞口立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篆书碑“烟霞此地多”,句出唐诗由南林沁园甫金焘题。南浔承德堂主金焘家族,坐拥南浔镇最高的宅第,其子女金绍城、金绍坊、金章均为艺术家,外孙王世襄是文博家,堪称艺林之族。水乐洞隐于吴越净化院旧址,因涧泉声如金石故名。洞壁有吴兴沈燮臣题诗自叹:“入世五十年,百事成逝水。” 杭州西溪的景致,妙处恰在与湖州文脉的相连。秋雪庵始建于宋,明末沈氏兄弟重筑,由陈继儒取名。1920年南浔名士周庆云会同好集资8000多元重修。秋雪庵入秋四周皆芦苇满湖曳素,弹指楼悬朱祖谋撰联,设两浙词人祠,梦坡室有自刻本《西溪秋雪庵志》传世。如今秋雪庵按原样重建,自张志和开始的1044位两浙词人的名字,重新张布立位以供来者瞻仰。 1933年俞平伯《南归日记》中,也曾提及西溪“芦荻尚紫,柿宝已丹”的美景;1935年郁达夫在《西溪的晴雨》中写道:“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郁达夫为写小说而情牵湖州碧浪湖,连记游都不忘提湖州一笔。 旧时,乘长途汽车由湖州至杭州必先途经留下、古荡等西溪古镇复抵武林门车站,此段也是杭徽公路的起始点。古荡镇口以宋樟、兔儿井与石拱桥为地标,此乃我祖父母的迁居地,住所原为药铺旧址,后院百草园断墙残壁,门对老和山阴,眼前西溪流淌。我爬过几次老和山,登临遥望古荡,鱼塘似莲叶,色泽似青螺,最大亮点是周边成林的柿树。我祖父所绘《六轶携孙图》瓷板画就以西溪、古桥、柿林与老和山为背景。 1936年在古荡遗址发现一批石器,促成吴越史地研究会在上海成立,蔡元培致辞称:“研究会发起斯会宗旨,实缘自古荡、钱山漾、绍兴、金山等处,先后发现古代石器、陶器后,颇足供历史上参考价值,证明江浙两省在五六千年以前已有极高文化。”慎微之《湖州钱山漾石器之发现与中国文化之起源》论文就刊发于同年印行的《吴越文化论丛》上,就此获证为“钱山漾遗址”最早的发现者。 西溪上溯可至道古桥畔的杭州大学新村。道古桥始建于南宋,初名西溪桥,系由以数学名世的官员秦九韶来杭州为父奔丧期间所建。元代初年经数学家朱世杰访杭时倡议,易名为道古桥并书桥额,以怀秦道古这位数学前辈。2005年重建道古桥,由数学家王元院士题写,西溪自此平添独特的数学新景点。 ![]() 《数书九章》书影 秦九韶生于四川,其母曾居湖城西门外,他在外任职期间,因母丧而回湖丁忧3年,潜心完成巨献《数书九章》。据学者蔡天新考证,书中解释计算方法的望浮图传为以飞英塔为蓝本,“秦九韶定律”让中国的数学领先世界500年。湖州既孕育《茶经》又成就《数书九章》,均属重量级旷世典籍。杭州道古桥与湖州飞英塔,又因数学渊源而遥接。 ![]() 浙江安定学堂,开创杭州私立中学教育之先河,由杭州实业家胡趾祥捐资创办,因胡姓出安定郡,北宋教育家胡瑗亦称“安定先生”,乃定此校名。胡瑗曾在湖州安定书院执教,创以“明体达用”思想为主旨的“湖学”,对于宋韵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杭州高级中学前身,即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系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夏丐尊、陈望道、刘大白与李次九并称“四大金刚”。李次九与梁希同乡,都是湖州双林人,且与梁希为科举同年,后来李次九与俞寰澄分任吴兴县民事长与军政分府主任。梁希1957年诗作有句:“俞七风流李九狂,童年一手好文章。”长兴萧家骥亦为前清秀才毕业于杭高,1916年回乡创办虹溪高等学堂、虹溪育婴堂等社会公益事业。 记起某年去普陀山游玩,回程经奉化转道杭州途经钱塘江畔时,忽见山坡上矗立的红色钟楼从车窗外掠过,我意识到这就是少时常听家长说起的之江文理学院。这偶尔的一瞥,深印在我的脑海。直到多年后终得有机会到访这所父辈的母校。门对钱江潮,校环秦望山,慎思堂、同怀堂、都克堂、图书馆等40余座西式建筑此起彼伏于茂林之间。 ![]() 之江旧址钟楼 旧时,之江大学的生源主要来自华东地区,能留名的以文科生居多。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的施蛰存,生于杭州长于松江,然始终不忘家族系出吴兴。施蛰存早年以文学闻世,1952年由沪江大学调入华东师大,其兴趣转入金石碑版,常用印有吴兴施舍考藏、吴兴施舍北山楼藏碑、吴兴施舍所得金石砖瓦文等。无独有偶,1915年在杭州蕙兰中学就读的湖州慎微之,抗战时期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归国,受聘之江大学任教育系主任。他从钱山漾考古起步,一生心系文博事业,在菱湖中学任教期间成业余“考古达人”,留下比著作更具价值的湖地考古实勘日记。 1928年创建的国立杭州艺专,校址设在平湖秋月的罗苑。1948年秋,黄宾虹受聘国立艺专绘画系国画科任教职。安吉诸乐三在校与宾老过从甚密,畅谈笔墨临画题赞,书信切磋陪伴写生,宾老赞“乐三先生六法精妙,兼善鉴别”。诸家长子诸涵,就读于湖州中学,幼承家学并师从王个簃,1948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后转中央美院,先后得黄宾虹、潘天寿、徐悲鸿等人指授。诸氏父子与沈尹默、费新我等湖籍大家同聚西泠印社问道。 潘韵(1906—1985)名趣琴,号趣叟,湖州长兴人,当代画家。从湖州中学毕业之后,他流寓多地担任中小学美术教师,后考入上海新艺术专科学校并留校任教。1940年始受聘于杭州国立艺专,1982年兼任浙江文史馆副馆长。 ![]() 潘韵寒江图 1934年,吴兴县教育界举行地方性成绩展览会,潘韵与会并作水墨《碧湖全景图》写生长卷以应征陈列,题记曰:“吴兴灵秀东南钟,曲涧平林处处通。吊罢英雄归去晚,梦魂犹依岘山峰。”全图自右而左,画心长131厘米,岘山居中,诸山相拱,由牌坊、墓道、坟冢、雄跨亭组成的陈英士墓依稀可辨,东飞英、西文风、南浮玉,三塔并举于湖光山色之间。特别是临湖沿岸铺马路设围栏植行道树,系仿造大城市的西式公园而设计,时代特征非常明显,这条湖州最早的柏油路,成为几代湖州小学生春游的难忘记忆。 1981年,潘韵在莫干山避暑期间作《吴兴清远图》并题记:“碧湖流水清且闲,中有浮玉之名山。干帆过尽暮天碧,惟见白云时往还。岁在辛酉避暑莫干山中,写故乡山水,录松雪道人诗,对景不胜神往矣。”忆写湖州南郊双塔相遥之旧时胜迹。同期又绘《莫干山剑池图》赞之:“雄伟壮观,曲折幽深,身临其境有此感受也。” 苕溪,源出天目山脉,东西分流蜿蜒于浙北丘陵与平原地带,似双龙戏珠将杭州与湖州两地间的山水、风物、经济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流注太湖纳入长江水系。同为西苕溪流域环境孕育与历练的师生画家,潘韵以“风雨归舟”逆势而行;叶小舫以“霜洲芦雁”搏击长空,聚散分道于杭州艺专画坛,殊途同归于湖州悠远画史,山高水长,德艺双馨! “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编辑部 电话:0572-25316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