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再隋:让思维和语言比翼齐飞

 海阔天空sx 2024-06-23 发布于广东


2022年版课标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在“课程目标”中,把思维能力作为组成要素,明确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为了把培养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在“学段要求”中还把作为思维方法的“梳理与探究”与识字、阅读、表达等并列,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2022年版课标如此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源于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互促共进的内在联系,也在于新时代要求培养的学生是具有思考力、探究力和创造力的,是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积极参与科技竞争的创新型人才。

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言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而一定的思维能力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保证。在语文实践中,思维为任务所驱动,以语言为工具,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生正是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假设、推理判断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在语文实践中将思维能力转化为思维方法,体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小学生固然需要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但重点(也是难点)依然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其实,我们常说的思维,主要指逻辑思维或称理性思维。所谓逻辑,主要指思维规律。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思维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产生概念,再运用概念形成判断,又运用判断进行推理,完成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究。这就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

按照朱智贤和林崇德在《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中的论述,逻辑思维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普通逻辑思维阶段,另一个是辩证逻辑思维阶段。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前者应遵循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三个主要法则,后者则遵循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三个基本规律。上述均表现在思维方法或思维方式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产生于语文实践活动,指向完成学习任务。因此,绝不要脱离语文实践活动去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依托语文教材,联系儿童生活,充分发掘语文教材的思维价值,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借助语言,敏于发现,发展观察力;依托表象,发展想象力,尤其是创造想象能力;放飞想象,发展联想力,特别是独出心裁,具有新意的联想能力;转换思路,发展思维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当语言和思维比翼齐飞时,才能开辟语文学习广阔的天地,让学生自由飞翔在语文的星空。

【本文刊发于《小学教学》(语文版)2023年第11期,作者为杨再隋教授,作者单位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监制:史道祥

  统筹:殷现宾

  审校:胡远春

  责编:杨亚东

《小学教学》创刊于1980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双效”期刊,在河南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编校质量历次抽查中名列前茅,连续荣获第三、四、五届“河南省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荣誉称号。《小学教学》强调前瞻性、实用性、针对性、可读性。截至2022年,《小学教学》已连续十一年取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量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实现了“十一连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