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之生命启示录——《道德经》悟读【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

 新用户97560OBk 2024-07-15 发布于江西

虽有荣观宛若风,

燕处超然任西东。

静为躁君方致远,

春来秋去又是冬。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主宰)。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zī)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悟读】

听风听雨听古韵,

观天观地观人生。

万事万物,皆有法则物理现象有物理法则,化学现象有化学法则,生命现象也有生命法则。

生命法则,玄而又玄。综合考量,唯有一词,叫“稳态”是最好之生命状态,即自己生命之内部环境保持稳定,不入极端。

树大由根。静静观树,可悟生命之规律。一颗树,重要的是根;一个人,重要的是心。很多的人,是不清楚身心合一的。

“重道德而轻名利者,则为君子;重名利而轻道德者,则为小人”。道德乃众生立身之本。现实中,众生往往忽视了道德真经,不惜生命去追逐一切外物,此谓本末倒置

本章老子举出两对矛盾的现象,“轻与重、动与静”。其中,重是根本,轻是其次;静是根本,动是其次。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这里的重,暗指身体。老子强调一个人的心神不要离开自己的身体。在古代,身国同构,心神离开了身体,一味向外追求,则会失去生命之主宰。

人之心性为一身之主,治身如治天下,须效法圣人,不轻率,不妄动,稳为重,静为本,以重德约束心身。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虽然有华丽之生活,却安居泰然。此言体现了道家超然之生命观。人的精神可以不依赖外物而获得,生命的智者不为功名利禄等外物所累,虽有荣观而超然物外,则不违背客观规律。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这里老子批评的是统治者奢侈轻淫的行为,是为满足一己之私欲,而轻视天下的。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重要符号,也是老子本章之核心主题。

致虚守静,是生命的根本大道;过度欲求,则是逆天而行在平静中增长智慧,是一条人们容易忽略的又一重要之生存法则。

三教皆重静道言,“灵台清静,静生定,定生慧 ”;佛曰,“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儒云,“静能生慧。”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皆须精神镇静,心态平和。

“一时显静不易,一生蓄静尤难”只有把静气当成一种境界去追求、去修炼、去磨砺,静气才会内化于心、外化于事,成为强大之人格力量。

静气须诗书涵养书是涵养静气的摇篮,博学之人,视野开阔,静水深流。

静气须正气支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欲则静。一身正气之人方可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我超越自我

静气须宽广维系宽广可容天下难容之事、平难平之愤;宽广可使人持心如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眼里有尘天下窄,胸中无事一床宽”当众生抛开杂念,远离过度欲望之纷扰,静心察世,便会发现,世间万物皆循道而动,依道而行,如此而已;当众生在万物的变化中找寻生命法则之时,则会发现,唯有按规律行事,方能趋利避害,获得福报,此老子所言之德。

静为躁君。静,是最深之历练;静,是最大之磁场。生活中,众生之幸福往往多是败给了情绪得之则狂,失之则伤。

“心有多静,福祐多深”。这既是古人之教诲,更是生命之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