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在下不敏 2021-02-04

第二十六  辎重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继续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之心得。

上一章老子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道,以及证道、见道无需外求,只需在身内下功夫就可以。那么在身内怎样下功夫呢?老子在本章用“重”与“轻”;“静”与“躁”作比喻,来告诉我们如何在身内下功夫。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与轻本来只是一个物理现象,就好像漂浮的氢气球必须将其固定在比较重的东西上,否则就会失去控制。“重为轻根”,“重”是“轻”的根本,是源头,“轻”是“重”的外在呈现。没有“重”就不会有“轻”,没有“轻”,“重”也无存在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中这样的关系几乎无处不在,我们必须结合老子的上下文来了解老子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从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这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重”与“轻”不是在讲物物之间的关系,“万乘之主”,大国的君主,却因不懂得珍惜自己宝贵的人身,而被外在的权利富贵所迷惑。这里的“万乘之主”是在比喻我们宝贵的人身,天下则是在比喻各种的身外之物。

因此,本章的“重”其实是在比喻我们清真圆满的心,而“轻”则是在比喻各种身外之物。

我们每个人在成年之后,大概都会有一个人生的目标,具体的目标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就是一种——让自己或家人拥有更幸福、更快乐的生活。我们努力学习、工作、赚钱……不外乎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可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却常常忘记我们的初心,我们为了追逐钱财、权力、地位等而日夜焦虑、恐惧、愤怒、嗔恨,完全走上了一条与初心相违背的道路。

这就是我们将“重”与“轻”本末倒置了,就像上面所说一样“万乘之主”被天下所迷惑,原本清真圆满的心被人欲给遮蔽了,才致使我们在烦恼挂碍中生死轮回,不得解脱。

怎样才可以得到解脱呢?

静为躁君”,“躁”比喻我们在追逐外在的财富、地位等时,内心生起的一团气,这团气动荡起伏,当我们没有对这团气生起明觉时,我们的习性会让我们对它不同的运动形态赋予或喜或悲或怒或惧的意义,我们因此而被它所绑架。而当我们能对这团气生起明觉时,我们便会体悟到它其实本无意义,只是一团气在我们的胸中以不同形态运动而已,我们便不会贪爱它或逃避它、抵抗它,我们会任其生灭起伏,我们不被它所捆绑,因为没有捆绑,我们才可以做出对自己、对他人最好的选择,我们才可以享受真正快乐幸福的人生。而这份明觉就是老子所说的“静”。因此老子说“静”是“躁”的君主,因为高明的君主总是以德来养育其臣民的。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辎重”在古代一般是指随军运载的军用器械、粮草等,也就是能让军队得到补给的东西。这里是在比喻能让我们的心得到补给的东西,也就是上面我们说的明觉。因此这里老子是在说为了避免本来清真圆满的心被人欲所遮蔽所以圣人时时刻刻都会返观觉照,让生生不息的造化之道在身内畅然运行。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荣观”荣耀、显达的景象。“燕处”休闲的居所。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比喻钱财、名声、地位、感情等身外之物在圣人眼中不过只是达成人生目标的工具,他们从不会因为多一分而兴高采烈,也不会因为少一分而沮丧不已,因为圣人所关注的永远是身内的造化之道是否能畅然运行。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可惜啊,作为万乘之主”的我们,之所以称之为“万乘之主”是因为生生不息、化育万物的道已具足在我们身中,就是这样拥有无限宝藏的我们,却“而以身轻天下”,却反而将我们本自具足的人身看得比天下也就是身外之物还轻,真的让人扼腕叹息啊,老子为我们这些凡人的愚痴深感惋惜。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老子最后提醒我们,凡人的愚痴完全是因为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本末倒置了,只有以清真圆满为依归,以返观明觉的功夫来时时省察,才可能与道大、天大、地大一脉相承的人大相符。这就是本章老子给我们的孜孜教诲。

好了,本期分享就到这里,谢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