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报道,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共同研究表明,从事烧脑型(认知刺激性)工作,可以显著降低老年患痴呆症的⻛险。 这项研究针对107,000名以上人员进行跟踪分析,并且考虑到了已经存在的有可能产生老年痴呆症的一些影响因素,例如受教育程度、肥胖、抽烟,酗酒,心血管功能等等因素,最终结果表明从事烧脑型工作的人员能够保持大脑年轻的概率远远大于从事枯燥单一型工作的人员,他们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降低。 研究随机抽取了2261名志愿者的血浆,比对结果表明从事烧脑型工作的人员,其血液中的某类蛋白质浓度要远低于从事单一枯燥型工作的人员,此类蛋白质包括SLIT 2、CHSTC和AMD,它们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轴突生成和突触形成,与痴呆症⻛险增加密切相关。 ![]() 随着人口年龄的增长,老年痴呆症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老年痴呆症甚至出现了比较年轻化的趋势。 一个人在退休之后,正式进入老年状态,退休后不用工作,那就不要提什么烧脑型的工作了。我的想法是,即便在年轻时候,从事过烧脑型的工作,到了老年如果没能保持住积极思维习惯,一样会容易出现老年痴呆的症状。 所以与其说是从事烧脑型的工作,不如说是维持住一种爱动脑、勤动脑、积极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会更加适宜保持住老年人的大脑年轻程度。 ![]() 观察身边的老年人,许多健康的老年人思维非常灵活。其中有我的邻居周体侔,87岁高龄基本上天天都会去游泳,他时常在小区里组织一些老年人一起打麻将,积极参加我们侨城泳协组织的各项活动,保持住适当的社交。还有一点是许多人做不到的,那就是他保持住写作习惯。周老已经向我的公众号投稿了将近百篇的文章,其中有许多讲述半个世纪以前的故事,经他的笔写出来,非常细致生动,读他的文章,如临其境。六七十年前某个人穿着一件什么颜色的衣服,梳着一个什么发型,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我总是感觉周老必定是百岁老人的楷模,87岁还能有这么强大的记忆能力,这和他的思维习惯是很有关系的。 ![]() 另外还有一个老人也是我一直所崇敬的,那就是海口的孙建华。孙建华退休前是海南省检察院一名检察官,在退休前的一段日子里,他就倡导以健康迎接老年。他三次横渡琼州海峡,并且在70岁的时候,骑行人生万里路。他现年已经77岁,生活态度非常积极,自行车坏了或者家里电风扇坏了,总是想方设法自行进行修理。不是因为不想花钱去修理,而是因为他享受到了自己动脑子动手的乐趣。这些一般常人嫌弃比较复杂的修复工作,他经过动手动脑能够解决,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显然对于保持头脑的年轻化有良性的刺激作用。他也时常会写一些文字发给我投稿,我都整理出来分享给了大家。 所以说,绝对不要怕动脑子,脑子是越动越灵活的。许多懒得动脑子的人,脑子真的会生锈!一生锈,老年痴呆症就很容易发生了。 ![]() 现代化社会如果懒于动脑子,真的很多事情仿佛也很方便就能解决。例如遇到了个什么事情,都是通过百度去搜索答案,也不进行分析;或者天天沉迷在抖音上,任由抖音里面那些小视频给自己洗脑;或者在手机上进行简单的重复性活动,玩手机游戏,这些都使大脑处于一种消极的停工状态,使大脑越来越舒适地停在一种懒惰状态,渐渐的,不生锈才怪呢! 所以,能保持住积极思维的习惯,绝对是一种永葆大脑年轻的良好模式。别把脑子轻易拿去给别人洗刷,这也很重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