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总结了关于虚寒之症的治疗思路:太阴用干姜,少阴用附子,厥阴用吴茱萸。他认为寒邪进入我们的身体后是由浅到深的过程,分别对应太阴脾肺经,少阴心肾经,厥阴肝和心包经。 张仲景的用药心得,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之后,在当今治疗虚寒之症的思路上仍然适用。那具体怎么区分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 先说寒邪入侵第1阶段——太阴脾肺经(太阴用干姜) 这个时候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脾胃不舒服,像食欲下降,小腹冷痛,一吃凉的就拉肚子,消化差容易胀气,舌头伸出来一看,舌中凹陷等都是脾胃受寒的表现。 ![]() 那这种情况就要用到干姜,来温暖脾胃,赶走脾胃里的寒气,像脾胃虚寒的人经常用到的理中汤当中用到干姜就是这个作用。 寒邪入侵第2阶段——少阴心肾经(少阴用附子) 心为君主之官,肾阳又主一身阳气,当心肾受寒时,往往会表现为,手脚冰凉,怕冷,精神状态差,心慌气短,晚上睡不着,筋骨疼痛,天一冷还会加重等,舌头伸出来一看,舌尖或舌根凹陷等。 ![]() 像这种情况就得派出附子来大补阳气,温阳散寒了,像有回阳救逆之称的四逆汤中用附子就是这个思路。 ![]() 寒邪入侵第3阶段——厥阴肝经(厥阴用吴茱萸) 这个时候,说明寒邪已经到达身体最深层了,像有的人一吃东西就像吐酸水,胸口也是胀满憋闷的,身上不明原因的疼痛,有时候吃止痛药都不管用,看舌头的话舌淡苔白滑,舌边鼓胀等,这些都是肝经受寒的表现。 ![]() 因此张仲景用到了能入肝经的吴茱萸汤,通过它辛辣苦涩的药性帮助驱散厥阴的寒邪。 总之呢,寒邪进入身体的程度不同,用药也不同,文中用药思路仅作参考,如有不适,还请在医生指导下调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