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自大走麦城, 闯王骄奢梦断京。 多少台榭曾奢华, 无限权贵总败盈。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报应)。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善用兵者)有果(成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循道)早已(消亡)。 【悟读】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道德经》以“道德”为纲宗,阐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意味深奥,涵盖万物。 “以水喻道,以兵喻道”,老子善于运用形象思维来引人明道,本章看似论及用兵之道,实则借兵喻道。 如何“以道佐人主”,老子强调,“佐人主者”,依道而行,不以兵逞强于天下。这就承接了上一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的内容。 “善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取得了预期战果后一定要适可而止,勿骄、勿矜、勿伐、勿得已。“以慈用兵,唯道是从”,关羽在水淹七军之后,自以为了不起,逞强斗恨,尽调荆州之兵与曹军决战,结果被吕蒙抄了后路,败走麦城,留下了千古教训。 “下等人争强好胜,上等人知强守弱”。从根本而言,为而执之,违背了道法自然之总纲。 人生之诸多痛苦,皆源于自我认知之偏差。世人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活在了他人之眼中或嘴上,处处攀比,斤斤计较,徒生了许多之纠结和烦恼;真正的生命强者,内心强大,总是活在自己的自信及自己的世界里。 但凡为人,皆有争强好胜之心,此内心之不服输精神,乃积极之人生态度,亦是人类进步之基。然而,争强好胜,必须有度。凡事争个输赢,见人比个高低,则为人类之心理疾病。即便争赢获胜,危机定然四伏。此等现象,社会家庭,比比皆是,处处可闻。 老圣人在《道德经》中强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真正的道,循环更替;真正的道,柔弱处下。 本章老圣人表面大谈其军事理论和战争思想,最终还是落实到其核心之思想,即“其事好还”四字。 “其事好还”,是言兵事不能轻动,因为这一次发动了战争,下一次战争就有可能落回自己身上;且战争为凶险之事,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其事好还”,也就是天道之循环。 昔魏武侯曾寻问李克,“吴国何其强大,为何速亡?其理安在?”李克答曰,“吴之亡,亡在其强。”接着李克用战争之巨大损伤予以了佐证。魏武侯说,“甚是有理。那么,屡战屡胜,又如何避免灭亡呢?”李克告曰,“老子说,功成名逐身先退,此真正之天道。” “昨日之因,今日之果;今日之因,明日之果”。一切果皆由因而出,一切因皆依果而生,因果之间,互为关联,互为转换。故老圣人教给世人“果而勿矜、勿伐、勿骄、勿强”这一重大生命哲理,因为“一矜、一伐、一骄、一强”,定然又生出许多无休无止之因果业链。 物壮则老,是谓事物雄壮强大之后,必然走向衰老,体现物极必反之道理。“是谓不道”,老子警示世人须依道而为,居安思危。枯老者,坐不行道,则会早早地走向消亡。 “君子宜净试冷眼,慎勿轻易动肝肠”。圣人与凡俗之差,其实就在于能否依道而行,贵柔守雌。 |
|
来自: 新用户97560OB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