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303)《金匮要略》谓“病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是“饮酒后汗出当风所致”,殊不尽然。但“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关节肿痛,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施治,很有意义。老朽临床发现,桂枝、白芍为重点,知母属花瓶陪衬品,麻黄、白术、防风、炮附子不宜轻视,也是攻城陷阵药物。经验得知,摒弃知母、甘草、生姜,将桂枝、麻黄、白芍、防风、白术、炮附子组成一方,加大防风、炮附子投量,其助阳搜风、驱寒胜湿的作用,毫无逊色。调理风湿性与类风湿关节炎,能大显身手,堪称伤寒派医家开门执业举措方。1970年吾于新汶矿物局诊一少女,医院印象痛风,尿酸在正常范围,病史四个月,剧痛难忍,怕激素发胖、骨质疏松,吃止痛片维持。当时就以本汤授之,计麻黄10克、桂枝15克、白术15克、防风20克、炮附子30克(先煎一小时),加了制乳香10克、炒没药10克,日饮一剂。连服30天,病情已被控制;把量减半,继续未停,月余后则从事体力劳动了。处方投量至关重要老朽曾写有《谈医戏墨》言及调治急性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红肿、疼痛剧烈,脚肿如瓜,行走困难,一般药物均乏效果,投予《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亦无反响。伤寒派顾荫桐遣用本方时,却能见功,巧妙处全在量上,他常突出白术20-40g、白芍30-50g;麻黄10-15g、桂枝15-20g、防风10-15g,位居第二;附子10-15g,列为次等;知母最少,不超过10g。令人惊奇者生姜开到30片,老朽给予病友,长期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于药店坐堂时获得一笺,计桂枝20g、白芍40g、白术30g、麻黄15g、甘草6g、生姜30片、知母6g、防风10g、生附子10g(先煎一小时),其中加了汉防己15g。也说明计高还包括灵活运用。 关节炎脚面水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光阴荏苒,人生如白驹过隙,老朽步入晚年,既往不常用的《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又重启运用,发现对风湿、类风湿、尿酸性关节炎,尤其是下肢水肿,脚面虚浮如脱蔓之瓜,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关键要掌握药物的配伍、投量,否则仍属一般,发挥不了其特殊功能。所开处方为桂枝20g、白芍30g、麻黄15g、白术30g、知母15g、防风15g、炮附子15g、甘草10g、生姜4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用不停。证情转佳,将药减去一半之量,直至全愈。病例统计,有效率可达百分之八十。如效果不大,加老鹳草30g、汉防己15g,即会霍然得安。 小郎中按: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经典方证原文是:“诸肢节疼痛,身体魁嬴,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原方组成: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炮附子二两 本方的方证要点是:诸肢节疼痛,遇冷则甚,痛处灼热,身体魁嬴,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桂枝芍药知母汤从方的结构看它是由3个方合方而成,桂枝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和术附汤加防风、知母而成。由此可见本方主治病证总体是一个寒象为主,并且是表寒为主,伴有里阳亏虚的一种病证。方中主治第一个病症即提到诸肢节疼痛。一个“诸”字即说明全身的关节疼痛都可使用,不必拘泥于某一部位也不必拘泥于风湿还是类风湿。另外身体魁嬴也说明是一种身体瘦弱,精神萎靡,体质偏差的一种状态,脚肿如脱说明身体有水肿或者无水肿症状但自觉身体肿胀的表现。头晕短气、温温欲吐提示了患者太阴虚寒,中阳不足在上无法滋养心肺脑窍出现头晕短气,在中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出现温温欲吐的表现。方中选择知母一为滋阴清热,防止方中温燥药太过伤阴血;二是消肿。《神农本草经》中言知母功“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参考张老以前文章中对本方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本方治疗关节类疾病疗效较好,但是关键点在于方中药物剂量和药物组合配伍,如果在临证中我们应用此方,在辨证无误的情况下,逐渐调整方中药物剂量可能会收到很好的疗效。临证中此方也是小郎中治疗关节类疼痛的常用方,下面分享一则案例,供大家参考。本文中患者是以四肢关节疼痛为主诉就诊,关节疼痛肿胀,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弱,整体上是一个阳虚寒湿之证,因此选择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增加一些祛寒湿养血活血止疼的药物,收效较好。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飞雪初降已暮天 烛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