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钱币,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古钱币相当于古货币,充当着商品交换的重要作用,大家在看一些古装剧时经常会看到:'古人'用一些所谓的钱币买或交换东西,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这些钱币在'孔'与'边廓'方面的差异呢,以及这些古钱币起源于何时?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 一、起源及演变 那么,我们先来看古钱币的起源,它萌发于夏代的海贝,发展于东周。而这种海贝在夏代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发现。在《史记 平淮书》中,司马迁曾指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谓的海贝也就是如今在大海边上随处可见的贝壳,因产自南方暖海故而得名。在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了无文字的铜仿贝,到西周晚期除了贝币外还流通着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后又演变出秦刀币、布币、蚁鼻币、金版、圆钱等多种形式。这些大部分通过考古发掘出土。 二、钱币'孔'与'边廓'的形状 随社会发展程度的变化,古钱币的形状性质也随之发展,如:由非金属钱币逐渐演变为金属货币,由不规则的形状到规则的形状。从秦开始,古钱币外圆内方的形状长期沿用,但最终被西洋机器铸造出的铜币、银币所取代。那么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币吧! ![]() 圆形方孔,取义为天圆地方,这种古钱币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起源于圆钱(战国中晚期),那么为何中间会有方孔呢?主要是方便携带,可用麻绳将铜钱穿成一串,一直沿用到民国(民国通宝)。 下面我分几部分来向大家介绍:首先是孔。古钱币的方孔叫'穿',它的形状分为许多种,穿孔比正样的明显宽大一点,称为'广穿'。穿孔比正样明显小一点,称为'狭穿'。 ![]() '圆穿',顾名思义是钱币中间的孔为圆形。那么'满穿'则是钱币中间没有穿孔,这是由于铸造压模时,操作不当所造成的。 ![]() '花穿',穿孔的错位不是正方形,其中呈六角形的叫'龟甲穿',而呈八角形的叫'菱花形'。 ![]() 讲完'穿',其次就是古钱币的'边郭'与'内廓',钱的外廓比正常的钱较宽,称'阔缘',外廓比正常的狭窄,叫'窄缘'。 ![]() 古钱币钱孔四周突出部分的郭线比正常线较粗,称为'广廓',内廓的郭线比正常线较细,称为'细廓'。 ![]() 关于方孔的形状,我就介绍到这里。其实在秦统一中国后,中国逐渐演化出了以铜铸币为主的秦半两,汉到隋的五铢钱,以及唐代之后持续存在一千多年以通宝铜铸币为主要形态的货币制度,而这些基本上都是圆形方孔。 ![]() 总而言之,古钱币的演变代表了古人的聪明才智,通过考古,许多古钱币出土,而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保护,通过其来研究历史,还有创新。在某市的商业中心用钱币来装饰地面,这无疑是起了点缀作用。以文为本,以事实为考据基础上,对于古钱币,各位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