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燕太子丹在易水岸旁送别荆轲时,荆轲吟唱出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清代,彭端淑也在《为学一首致子侄》中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不管是“易水”的“易”还是“难易”的“易”,看起来都不是本义,所以本期就来说一说这个“易”字。“易”字,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言:“蜥易,蝘(yǎn)蜓(tíng),守宫也。象形。祕书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属皆从易。”对“易”字,清代《说文》学者段玉裁即注曰:“《虫部》蜥下曰:'蜥,易也。’蝘下曰:'在壁曰蝘蜓,在艸曰蜥易。’《释鱼》曰:'荣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郭云:'转相解,博异语,别四名也。’《方言》曰:'守宫,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蠦 ,或谓之蜥蜴,其在泽中者谓之易蜥;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许举其三例,略也。易,本蜥易。”由此来看,在许慎看来,“易”的本义即为“蜥易”,也写作“蜥蜴”,又叫“蝘(yǎn)蜓”、“守宫”。后来,晚清学者徐灏在作注时就说:“蜥蜴连名。单呼之或谓之蜥,或谓之易。易,即蜴之本字。”许慎在《说文》中言“易”字为“象形”,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中就指出说:“上象首,下象四足。尾甚微,故不象。”若按照段玉裁对篆字拆解的,“易”字上部像蜥蜴的头,下面像蜥蜴的四脚,因为尾巴过于微小,所以不像。许慎所提及的“祕书”,在东汉时代时即为纬书,故而段玉裁在作注时便直截了当地指明“祕书谓纬书”。“纬书”用来干什么的呢?这是汉时文人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因此,对于《祕书》所言的“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就是说“易”字上为日下为月,如同阴阳的变易。关于这句话的出处,段玉裁即指出:“按参同契曰:'日月为易,刚柔相当。’陆氏德明引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 说完了“祕书”所载,许慎又言“一曰”,这是另一种说法的体现。这就是讲,“易”字下面也可能不是月而是勿。段玉裁也解释道:“又一说从旗勿之勿。皆字形之别说也。”清末民初学者张舜徽对此“易”字是这么讲的:“易字亦当横看,盖本作 ,象頭四足有尾形。此物有绝大这,有甚小者;肤色有赭黄者,有玄绀(gàn)者;可在水,可在陆;或留壁上,或伏艸中。其形体大略相近,而变化无方。物之多变者莫如易,因引申为凡变易之称。至于难易之易,其本字当为 。 者流也,所谓如水之就下也。易与为双声,古人因借易为 耳。易本象形字,后人增偏旁作蜴,而易之本义废矣。今俗称易之在壁上者为壁虎,在艸中者为四脚蛇,随所在而名之也。许所引祕书说,乃纬书义。《参同契》亦有是说,殊不足信。”张舜徽先生这段话主要意思有这么四点:其一,“易”字本为象形字,即为蜥蜴;其二,蜥蜴“可在水,可在陆;或留壁上,或伏艸中”;其三,因蜥易多变,所以引申出变易之义,至于“难易”之“易”乃同音假借,本字当为 ,后来为了清晰表示“易”字本义才增“虫”旁而专造了“蜴”字;其四,对于许慎所提的“祕书”之说不足为凭。面对甲文的“易”字,学者有不同看法。郭(沫若)老在《文史论集》中曾如此说过,“(甲骨文、金文)可以看出易字是益字的简化”,“益乃溢之初文,象杯中盛水满出之形”,“益既引申为增益,故再引申为锡予”。而徐中舒先生认为“易”字的甲文字形乃为 的省写,而 像两酒器倾注承受之形,会赐与之义,引申而有更易之义。(参考《甲骨文字典》)说到这,总结一下,许慎、段玉裁以及张舜徽认为“易”字是一个象形字,就像有头、有四脚与尾巴的蜥蜴,而郭老和徐中舒的看法却与“蜥蜴”之意毫不相关。为什么会这样?也许还是因为“易”字后来被长久借去表示“难易”之“易”,所以才导致“易”字的本义逐渐被废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