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李辛 ![]() 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 01 ![]() 自我察觉与精神健康 1.身体的感受很重要。我们在工作、生活的时候,有没有感觉身体是否放松?或许某一处有痛点,某一处是紧的,或者整个身体都很紧...把对身体的感受,进入我们的意识,称之为对身体的觉察。留意到大脑里的想法,称之为对头脑或思想的觉察。 2.自己看书发现自己是相对稳定、安心的 ,偶尔有一些想法跳出来,但不影响看书,就是相对“清晰稳定”的状态。如果大多数时间都处在这种状态,按照中医的观点,这就是“神气”相对清明的状态。如果大脑很多想法,不能专注,不能平静地做事、学习、交流的状态,自己意识不到,这些传统中医称之为“神气散乱或神不定”。 3.长期在清晰稳定的状态下生活的人,相对会身心更健康,家庭更和谐,事业更有发展。道理很简单,古人云:自知者明。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处在什么状态,自然会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适时调整。 4.每个人的生命活动有他的主导模式,有的以肉体为主,有的以情感为主,有的以思想或头脑为主。三个部分的均衡发展,不偏颇,少一些内在冲突是我们一生的学习内容。 5.人在年轻的时候,是容易被情感和情绪的推动,去做一些事情。喜欢强烈的感受,过度张扬个性,却不知真正深厚持久的情感,往往是相对平静的,或者说在相对平静的状态里,容易保持长久深刻的情感关系。 6.身和心有关系,互相影响。 长期紧张、心情不好的人,容易有消化障碍,甚至胃溃疡。 7.抑郁症在中医看来,很多情况是因为整个心身的能量不流通了,精神、意识、心理、气血都卡在了某个低点。会出现焦虑的状态,精神总是低落、无力、封闭、无行动力等“阴沉”德状态,有的会出现自杀的念头,并有实施的可能性。 治疗:抑郁症多偏于“阳虚阴盛”的状态,治疗方向需要从“通阳”“补阳”德思路入手,比如跑步、爬山、骑行、艾灸、服用一些增加人体能量和帮助能量流通的药物。 8.焦虑症是因为这个人的能量本来就不足,而且因为长期的用心过度、用力过猛、劳力过猛、劳心劳力而过耗了,出现了能量不够用的情况。中医看来,是“本气虚而神过用”。发病过程会暂时抑郁,但总体精神状态以不安、焦虑、急躁、惊恐,放大人、事、物造成的压力为主。也有部分病人会表示自己活不下去。 治疗:焦虑症多偏于“阳亢”德状态,他们或者对自己要求过高而显得深色匆忙,或者对外界环境和时间表要求过高而显得紧张不安。调理的方向,应该是吧精神和能量的运行速度缓和下来,中医叫作“舒缓神气”。需要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独处的空间,太极、静坐等,练习放松,卸掉内心的压力。 9.当我们的能量状态和能量流通的水平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的肉体一情感--思维的运作能力都会下降。 10.如果一个人因为种种原因,身体的能量很低,那不仅身体状态会变差,情感状态、思维状态也会变差,这是一个整体低版本、低能量的运作模式。身体出现各种症状,比如血压失常、心律失常、食欲不振,排便异常、睡眠障碍等等,这些都是能量低之后身体运转水平下降或紊乱了。 11.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时间、兴趣、爱好,看似无目的的探索和看似无所事事的浪费时间,这是对内心均衡至关重要的自由时光和自主选择。当我们说某人是抑郁症或焦虑症,往往会以为这只是个心理的问题,但实际是整个生命的问题。 12. 三焦能量自测表: 1/下焦不足: 皮肤暗淡、无光、脱发。肌肉消瘦、体重地狱正常或最近体重下降过快。身体虚冷,手脚常年冰冷,腿肿。腰酸、关节痛。小便频繁,大便软或泄。夜尿三次以上。长期泌尿系统问题。精力不足,看书看电脑就会累。记忆力下降。视力下降、眼底病变、眼泪过多或过少。肚子很大或小腹虚冷。恐惧、怕黑。妇科问题、生殖系统问题、生育困难。自幼哮喘、尿床、早产儿或多次流产。恶性肿瘤。肝炎、肝硬化。蛋白尿、肾脏疾病。面部水肿。糖尿病、通风。心脑血管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衰老、老年痴呆。器官衰竭。其他重大疾病。 2/中焦不足: 没胃口,吃什么都不消化,吃了就胀。有明显的胃痛、腹部痛。口气重、口腔溃疡,牙龈问题。慢性皮肤病。体弱无力。说话气短。肌肉松、肌肉不足。肥胖。高血脂或脂肪肝。高血糖或高尿酸。胆结石或胆囊息肉。各种息肉。乳腺增生和其他增生,大便异常,便溏或便秘。 3/上焦不足: 异常出汗。反复感冒。恶风、怕寒,经常喷嚏。皮肤、鼻子过敏。长期咳嗽。 13.人不可能永远快乐。如果我们保持精神的清晰稳定,跟随这些正常而必然会有的起伏向前走,不固化某一片段,不放大且停留执着于此,而去尝试接受痛苦,保持生命的自然流动,也许会更容易通过。 14.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些焦虑、不快乐、睡眠不好、精力不足,可以先自己评估一下能量状态,然后再仔细想想是否需要马上看医生,确定没有心理问题,可以先从调整自己的生活形态开始,提升能量。 生活方式自调表
15.当一个人在面对所有的问题上,一直都需要某些知识和既定标准来界定,也就是说他失去了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基本生活经验来做出判断的能力,这样的人会容易发生各种心身失调,也容易得抑郁症和焦虑症。因为他不是活在自己的内心基础上,或者说,他的头不在自己身上。 16.森田疗法:重点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学习“接受痛苦,带着痛苦生活”,源头是道家和禅宗的观点。当我们遇到任何突然发生的人生危机,或者陷入长期的心理困难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接纳当下的现实--我目前处在很低的状态中,我接受这个状态。不硬撑着,不在外围造一个“还不错”的自己。然后再看看,我在这个很低的状态下还能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这样慢慢地去行动,自己就会恢复,而且会恢复得相对快一些,因为没有太多内心的抵抗,也没有太多思维缠绕和情绪上的干扰来消耗自己仅存的精、气、神。 17.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主观臆测,不要认定理所当然,不要固执己见,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感觉总是对的。 18.我们的生命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个物质体,一个能量体,还有一个意识体,也就是传统中医说的形、气、神。它们合在一起,构成了生命。比如同样遇到一件不高兴的事情,有的人会明显地感到身体上的不舒服,比如偏头痛或者胸口憋闷,甚至血压升高;有的人会觉得心里很受伤,但身体不一定感到有明显的问题;还有的人可能会进入一个习惯性的思考过程,或者进入缠绕、回忆、联想模式。 19.家人和朋友在我们的关系中起到的良好作用,在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社会支持”。如果一个人遇到了逆境,但周围的关系都很好,老婆理解,儿子关心,媳妇友善,互相关系融洽,那这个人即使生了大病,回旋的余地也会很大。 20.深入的交流是什么呢?有部电影《天下无贼》,刚开始的画面是教富商学英语,其中有一句:YOU BREAK MY HEART(你伤了我的心)。如果一个家庭成员能够认真说出类似的话,能够经常表达自己内在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说明这个家庭还有相对深入的交流。 21.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有深刻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但又常在“肤浅的交流模式”中习以为常,长期熏染其中,会发展处“肤浅思维”习惯,对于个体的精神发展、思想的深入、情感的深刻都有很大的影响。 22.家庭成员也好,社会活动也好,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真正交流,而不是人对事、事对事或者概念对概念的“外围交流”。如果一个人的交流一直是在表面进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是饥渴的,他自己未必能觉察到,但这样的人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也容易出现生理问题。 23.通过“放松”来改善心身失调,所有的心身问题都可以通过放松来缓解和改善。 第一,观察自己的身体是放松的还是紧张的。 第二,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或心情是松还是紧,觉得紧了,就松开。 第三,观察自己的意识状态。 24.如果缺乏自我观察,我们的一生,可能会在自我认同+合理化+无意识反射+习惯性反应的状态里打转。如果我生气时,总是认为:“我这个反应是对的,因为他太过分,所以我这样,我生气是有道理的。”这样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习惯性“宕机”状态。当一个人长期处在习惯性“宕机”状态而不自知的时候,就渐渐会出现各种心智活动的紊乱,他慢慢地会从对某个特定的人或者某种特定情形才会产生的这种情况,发展到对更多的人、事、物都产生“有理由”的不高兴。这时候,痛苦就很大了,心身健康也会以更快的速度瓦解。世界最简单和最难的事就是觉察。 25.初级放松与察觉练习: 1/准备15-30分钟不受打扰的时间,手机静音。 2/找温暖、避风、相对安静的空间或房间。 3/以舒服的姿势坐在椅子上或床上、地板上,可以盘坐,或两腿自然下垂。注意保暖,尤其是膝盖、颈后、腰后。 4/头部和肩背、腰部保持正直,可以先挺直,再稍作放松,既不松懈,也不僵直。臀部适度垫高,脊柱更容易放松。 5/初学者宜闭目打坐,留意身体各部位的感受,起初如同扫描,从头顶、面部、颈部、肩膀、手臂、手掌、手指、前胸、后背、腹部、后腰、臀部、会阴、大腿、膝关节、小腿、脚踝、脚面脚底、脚趾、依次进行。 6/感受到哪里紧张,就在有察觉的状态下,慢慢微调身体各处。 注意:动作放慢,幅度件小,呼吸调匀。 站桩亦可,尤其适合平日久坐、体弱、阳气不足者。初学者推荐自然桩:全身放松,两脚与肩同宽,双手下垂,双目微阖,自然呼吸。 26.《黄帝内经》说:“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喜则气缓,惊则气乱”。所以人不能太紧张或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需要足够的放松和睡眠时间。生命中要有适当部分的无所事事的空闲时间和心理状态。 27.如果我们生命活动的基本指征是稳定的,就是吃得下、睡得香、拉的顺,精神稳定清晰,身体有力量。 28.保持精神稳定的建议和方法 1/放松与察觉的练习(打坐或站桩) 2/尽量避免看恐怖片或恐怖小说。 3/如果身形比较单薄,肌肉不足,需要适度的体能练习,强壮身体会帮助我们保护层厚一些。每天下蹲30-60个,俯卧撑10-30个,或平板支撑一分钟。 4/减少不必要的社会交往和闲聊、熬夜。 5/增加独处、休息和睡眠的时间,接触大自然。 读后感: 真的感受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精气神都在下降的状态,容易疲惫、容易焦虑、更胆小,怕黑怕暗,这些都是与小时候截然相反的。小时候胆大气盛,能跑能跳能吃能睡,现在很多时候都在畏首畏尾,左顾右盼,很多时候都是在紧绷的状态,会在意别人的话,会受环境的影响,会内心不安与焦躁,能量在流失。保护能量,好好休息,放松心情,察觉自己,做自己。虽然人不能永远快乐,但愿我们都能找回快乐,做个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