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生素D 核心13问-破除谣言 【建议收藏】

 江海博览 2024-08-11 发布于浙江

    关于维生素D的大多数疑问,本文都涉及了,全是干货且浅显易懂,让您理解各种矛盾说法之间背后的逻辑,建议点赞收藏,需要的时候当字典查阅。本文特别适合学习型宝妈和或者对维生素D知识不熟悉的健康、母婴从业人员。
    杨医生是认真做科普的人,如果觉得对您有价值,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和视频号,视频号上内容会更多。当然也欢迎你点赞、点在看、转发给您身边的人。


1、不同年龄、不同人群推荐补多少维D,我看到有多个版本,该选哪一个?

【参考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3):(注意单位换算:10ug=400 IU

年龄

建议补充量

可耐受摄入量上限

0-0.5

400 IU [AI]

800 IU

0.5-1

400 IU [AI]

800 IU

1-4

400 IU 

1200 IU

7-12

400 IU 

1800 IU

12-65

400 IU

2000 IU

65岁以上

600 IU

2000 IU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3)这个推荐沿用以前中华营养学会的推荐,总体偏温柔,为啥会这样温柔呢?这是因为这个推荐摄入量是以维持血清25OHD达到20ng/ml这个比较低的标准为目标,以不发生佝偻病这个最低要求为目标。(血清25OHD多少合适第2条我们马上会讨论。)

【参考2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和美国儿科学会指南

年龄

推荐摄入量

0-1

400 IU

1-18

600 IU

这个推荐摄入量是目前最广为流传的,在中国学术界还不怎么有主见那些年,跟着发达国家走是惯例。这个推荐摄入量和【标准1】类似,旨在使大多数人的25OHD浓度维持在20ng/mL以上和预防佝偻病。他们也明说了,高危人群这个推荐可能不怎么够。

【参考3】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

年龄

推荐摄入量

0-1

400-800 IU

1-18

400-800 IU

0-3月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800 IU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

400-800 IU

腹泻期间

400-800 IU

缺铁性贫血期间

400-800 IU

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

400-800 IU

【参考4】《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维生素D缺乏高危人群维生素D补充推荐
年龄
建议补充量
可耐受摄入量上限
0-0.5
400-1000 IU
1000
0.5-1
400-1000 IU
1500
1-3
600-1000 IU
2500
3-8
600-1000 IU
3000
8-18
600-1000 IU
4000
18-50
1500-2000 IU
4000
50岁以上
1600-2000 IU
4000
【参考4】这个推荐量的对应人群是:维生素D缺乏高危人群。基于我们国家的流行性调查数据:0-18岁健康儿童中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都很普遍,年龄越大缺乏越明显,因此都可以当高危人群对待。【参考34】推荐摄入量明显比【参考12】高,是因为他们的预防目标考虑到了维生素诸多骨骼外的健康益处,因此我更加推荐采纳【参考3】或者【参考4】。

2、维生素D缺乏标准是什么?为啥医生们之间的意见不太统一?

     维生素D缺乏的标准判断,首先需要注意单位换算,我的确见过不少同行直接把单位都搞错了就给家长解释的。血清25(OH)D单位换算:1ug/L=1ng/ml=2.5nmol/L。

【标准1】: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uptodate/AAP

适宜
20-100ng/ml 50-250 nmol/L
 不足
12-20ng/ml30-50 nmol/L
缺乏
12ng/ml(<30 nmol/L
【标准2】:《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美国医学研究所也采用的这个标准。
适宜
30-100ng/ml75-250 nmol/L  
 不足
20-30ng/ml50-75 nmol/L
缺乏
20ng/ml50 nmol/L
推荐采用【标准2】
因为:有研究发现25OHD<16-18ng/mL(40-45nmol/L)时可观察到佝偻病和骨密度降低的影像学改变;而大约在25OHD<20ng/mL(50nmol/L)时,碱性磷酸酶就会开始升高。【UpToDate】
理想值:40-60ng/ml【说法来源于:功能医学相关书籍,未找到相关指南或者研究文献】,基于目前发现的维生素D的众多健康效应,我倾向采纳这个说法。

3、维生素D是通过食物摄入补充还是吃维生素D制剂补充?亦或是通过晒太阳补充?

    即便上最温柔的推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3)的推荐,都是指的推荐“摄入量”,摄入肯定是通过嘴巴摄入,不是皮肤。
    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的量非常难以量化,加上现代人群户外阳光普遍不足,因此虽然户外活动有诸多健康好处,但是单次依靠它是不够的。
    另外,人体每日的维生素D需求量其实是高于我们上述的推荐摄入量的,摄入量的制定本身也考虑到了,皮肤可以部分合成维生素D这个因素,相当于是扣除了这一部分的。
    希望通过食物来补充足量维生素D通常也不行,这与其他大多数其他营养素不同,大多数营养素饮食均衡合理是可以不额外补充的。但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普遍不高,饮食均衡也不行,深海鱼含量高但是天天吃一是钱包不允许,二是有类似重金属超标等其他健康风险。

4、维生素D需要补充到多大年龄?3岁?青春期?还是终生?

    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应该不会还停留在“维生素D补充到3岁就OK”这个很久很久以前的认知里面。大多数人已经知道维生素D可以补充到青春期,如果我们关注自身健康,也很容易了解到,成年人也是需要补充维生素D的。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认知的变化呢?以前为什么医生建议补充到3岁
不补充了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预防重点不同。
    早期的维生素D补充主要是针对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种病主要发生在3岁以前。佝偻病现在很罕见了,就得益于国家推行的3岁以前一定要补充维生素D的策略。
②、日照和户外活动的假设。
    过去的人们户外活动较多,普遍认为通过日常的日光暴露可以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因此在孩子过了最初的几岁后,预计能够通过日常阳光暴露自然生成足够的维生素D,补充就显得不再必要。但是事实上,我们国家儿童大多数日光暴露都是不够的。
③、
认知局限和研究数据不足。
    在营养科学和医学研究早期,关于维生素D的研究数据相对有限, 只知道一个佝偻病。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我们发现了维生素D的诸多骨骼外健康效应。包括它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对慢病疾病的预防作用,包括过敏、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
因此建议维生素D终生补充。

5、缺乏或者不足时如何补充?不同血清25(OH)D水平补充方法是否一样。

    可能是因为维生素D补充剂的高安全性,不同文献提到的维生素D补充方案可谓五花八门。这里只介绍一种补充方法:(参考: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这种方法虽然写的是针对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治疗量,但是没有佝偻病的维生素D缺乏或者不足也可以采用。

年龄

每日剂量

单次剂量

0-3

2000 IU

3-1

2000 IU

5 IU

1-12

3000-6000 IU

15

12岁以上

6000 IU

30

       缺乏的治疗3个月后查血评估效果,只是维生素D不足的,治疗1.5月就可以复查了。治疗期间,确保钙每天摄入钙至少 500mg(1岁以上小孩)。不然的话,可能在补充维生素D过程中诱发低钙血症,导致“骨饥饿”综合征。

6、用什么剂型补充最好?口服还是肌注?D2还是D3?小剂量剂型还是大剂量剂型?

①、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推荐口服补充。肌肉注射属于冲剂疗法。选择肌注的唯一理由是你们家人都很懒,不想天天口服麻烦,解决的是依从性问题。而并不是说肌注吸收更好。恰恰相反,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有很多研究证实:口服吸收效果更好。
②、动物来源的D3(胆钙化醇)总体补充效能优于植物来源的D2(麦角钙化醇)。D3的生物效能和稳定性可及性都优于D2。以前认为还稍有点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明确证实D3更优。
③、口服剂型也有大小剂型之分。理论上都可以,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价格和方便性问题了。每天补充超过2000以上还是推荐大剂量剂型。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需要说明:维生素D补充的累积量似乎比给药频率更加重要。基于这个原理,其实我们可以结合手上剂型规格灵活调整用法。比如你手上剂型是1万单位一颗的,医生建议你每天吃2000IU,其实也可以等量调整成1IU5天吃1次,两者基本等效。其实也不难理解,大剂量冲击疗法之所以可以,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7、维生素D除了帮助钙吸收、影响骨骼发育之外还有哪些健康益处?

    对于维生素D作用的研究浩如烟海,目前各种研究结论也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很多机制未明。这里只能笼统说几个比较重要的:
    ①免疫系统。说维生素D是性价比最高的免疫调节剂一点都不为过。它可以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增强抗菌肽的产生促进T细胞和B细胞的发育以及增加抗体的产生。
    ②调节过敏。过敏本质也是一种免疫反应,因此呢,严格来说这一个作用可以归类到上一条。维生素D缺乏的人,容易患过敏性疾病,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等。
    ③ 内分泌代谢。维生素D在维持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维生素D缺乏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 高尿酸血症等内分泌代谢方面的疾病。
    ④ 神经系统。维生素D参与脑内神经免疫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传递。因此维生素D缺乏与孤独谱系障碍、多动症、 帕金森病也有关系。
    其他诸如: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癌症发生等等也都与维生素D息息相关。

8、维生素D补多了,会不会中毒?

    当然会,但是呢,维生素D的安全范围比较广,常规维持剂量的补充,几乎不可能中毒。但缺乏时候的大剂量补充,如果持续时间过久没有及时复查血清维生素D水平还是有过量中毒的可能性。一般认为婴儿每天摄入2-5万单位(市面上最常见的维生素D是400 IU/粒),连续数周到数月才可引起中毒。尽管维生素D比较安全,但是在日常的补充过程中,我们仍然建议每天的摄入量、或者每周、每月折合成每天的摄入量不要超过每日的最高耐受量。

9、维生素D什么时间吃比较好?

    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因此随餐吃是比较好的,尤其是和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一起吃是最佳的。一般不空腹吃。至于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吃,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哪个时间段最佳。

10、肥胖儿童如何补充维生素D?

    肥胖可能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和储存。脂肪组织会“捕获”维生素D,使其在血液中的可用性下降,肥胖与25(OH)D浓度呈负相关。因此,肥胖儿童可能需要较高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来维持适当的血清水平。但是关于不同肥胖程度具体怎么补充并没有详细可参考方法,一般认为肥胖儿童维生素D补充量需要是正常儿童的2-3倍。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是检测后补充,补充后及时复查血清25(OH)D水平调整剂量补充。

11、腹泻期间、感冒期间维生素D需要停吗?

    本文第一条:关于不同年龄、不同人群推荐补多少维D的【参考3】中,都给出了腹泻、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推荐使用维生素D的用量。想必这个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腹泻、感冒期间,维生素D不但不能停,甚至还需要加量补充!但是我发现生病期间,尤其是腹泻期间停用维生素D是说法由来已久且有点根深蒂固。当然有这个认知不能怪家长,因为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也是部分医生。很多年前当还没有指南推荐腹泻期间补充维生素D的时候,我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也会坚持让家长腹泻期间不用停用维生素D,现在看来我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我反对腹泻期间停用维生素D的理由也非常简单:认为腹泻期间要停用维生素D理由无非是觉得维生素D是油剂,滑滑的油直观上是可以加重腹泻。且不说油剂加重腹泻的说法已经被否定(不能被吸收的糖会加重腹泻,非大量的油剂不会),即便是油剂会加重腹泻,维生素D滴剂里面的那一点附着消化道黏膜的万分之一都不到的微量油剂怎么可能有什么可感知影响呢?

12、过敏的孩子如何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本身属于脂类固醇类物质、维生素A属于类胡萝卜素和视黄醇类物质,这两个成分本身是不导致过敏的。过敏成分主要来自于保存维生素AD的基油中残留的极少量蛋白质成分,据说伊可新或者星鲨辅料植物油是采用的大豆油和花生油(说明书上未明确),油本身是不会导致过敏的,但是提取过程中可能有少量残留的大豆蛋白、花生蛋白,如果孩子的确对大豆花生过敏,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但是如果只是对牛奶鸡蛋其他食物过敏,并不影响使用。
    另外前面讲了,维生素D本身是可以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因此,对于过敏性鼻炎、湿疹、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人来说,足量补充维生素D也是非常必要的。

13、维生素D补充会导致性早熟吗?

    我第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也是一脸懵,以为自己遇到了什么知识盲区。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维生素AD的基油中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E的命名惹的祸。维生素E也叫生育酚,于是被部分人理所当然的关联到性早熟上去了。但是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发现维生素E可以导致性早熟,生育酚的命名来至于最开始发现维生素E的时候是研究大鼠的生殖问题而已。况且维生素E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油里面,这么说我们吃其他植物油也都要性早熟吗?显然不成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