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历史文献中寻找滇越铁路的印记

 颐源书屋 2024-08-13 发布于北京

滇越铁路自建成运营至今已有110多年,至今仍有不少学者在进行滇越铁路的研究工作,今天有幸应邀参加关于西南联大和滇越铁路主题的座谈会,结合这八年来在云南工作和生活包括读书的一些体会,谈谈我的想法。

一、碎片化的滇越铁路研究需要系统化

来云南后,比较喜欢收集历史上的外国书籍和国内古籍书,偶尔会在书中读到关于滇越铁路的文字,对这一段历史还是比较感兴趣。

图片

其中一本《云南掌故》(也叫《记我所知集》)里面收录的“法人修筑滇越铁路之概略”,比较有研究价值。

作者罗养儒,生于1879年,少年时随父亲迁居昆明,先后从法国人开办的中法学校和云南省法政学堂讲习班毕业。经历丰富,曾担任滇越铁路局法文翻译和法国领事馆文案,后来被聘为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

概略中讲述了修筑滇越铁路七年间发生的大事记,包括设计、修建以及中间的一些轶事和变故。这本书稿成于1924年,出书于1950年,因此全书没有关于西南联大的文字,算一个遗憾。


另一本对滇越铁路记录比较详细的书籍是1925年出版的《游走在南部中国》(Roving Through Southern China),作者是Harry A. Franck文章几乎和罗养儒的《云南掌故》是同一时期完成,通过外国人作为乘客亲历滇越铁路的视角观察滇越铁路乘车的感受。

图片

里面第十六章“Up to Yunnan”几乎全章介绍滇越铁路从河口到昆明的行程。当时哈里记载的滇越铁路车厢分四个等级,前三个等级由外国人和富裕的中国乘客乘坐,第四级的人货混装的厢车是中国普通民众乘坐的车厢,里面充斥着难闻的气味。

哈里对滇越铁路的感受很不错,当时的卧铺是一晚两天,也就是在第三天下午到达昆明,在当时是非常迅捷的交通方式。

作者记录了沿途的风景从热带到温带的变化,包括看到的梯田、梳子一样的盘山路、鸦片地、以及被称为“蜘蛛脚”一般的高架桥。在沿途的车站有很多水果出售,显然滇越铁路为云南各地的贸易交流产生了很大的贡献。

图片图片

另外两个英文版的《Roving Through Southern China

作者认为云南高原的风貌与南美的安第斯山惊人地相似。沿途经过的城镇,重点描写了宜良,也就是钱穆先生后来居住在岩泉寺的所在地,当时宜良还有一座非常醒目的琉璃塔,现在已经不见了。

当时由于滇越铁路的存在,法国人在云南比较多,书中讲述七个外国人里面就有六个是法国人。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法国的文化渗透还是比较多,至今在昆明还保留了很多法式建筑,以及今天还有一些法式的咖啡馆、面包店。书里面也提到雨季时节滇越铁路运营非常困难,经常会遇到塌方,法国人抱怨铁路在雨季会亏损,完全因为政治的原因维持运营,而且希望以后能把铁路延伸到长江沿线,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图片该书中文版由后浪出版公司翻译《百年前的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

当时雨季来临的时候,车辆会中断,乘客们下车步行一段,再乘船或继续上车。当时一段旅程4次中断是很平常的,但有时会有十次以上。曾经有一位广东商人准备了9天到云南休假,结果花了一个月时间才到达昆明。雨季昆明的鸡蛋、大米都会涨价,可见当时这条铁路对昆明经济的重要性。


在顾彼得著名的关于丽江的著作《被遗忘的王国》(Forgotten Kingdom)前言中,可以看到顾彼得19399月从上海经过滇越铁路到重庆的经历,这个时间和西南联大的时间比较接近。

图片

顾彼得首先经香港坐一艘荷兰船只到达海防。

他带了很多行李,在路上遇到一个南京的教会大学老师,和南京大学一起迁移到成都,他们带了更多的设施,包括科研仪器。

当时的海防几乎乱成一团,街上的行李货物堆积如山,旅客们在街上穿梭寻找自己的行李物品。

公共广场和公园里到处停放着待发的运输卡车。从这里到中国不通公路,唯一的运输路径就是到昆明的火车。

而当地人很少懂得法语的人,而法国的官员们又不会说英语,交流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这些可怜的传教士们就坐在街上等待帮助。他们不知道如何向法国官员们解释货物的去向,甚至无法填写法文的表格。

而法国官员们面对堆积如山的货物和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也是爱理不理。顾彼得在海防帮助这些英国传教士填写表格,帮他们找到行李。

图片
该书中文版由李茂春翻译《丽江1941-1949:被遗忘的王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然后和传教士们一道去往河内,乘上了开往昆明的火车。在第三天下午到达昆明。

从昆明,他们坐上一辆破旧的公共汽车去往成都,一路开了12天,可见当时的铁路交通与公路交通的差别。

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时期滇越铁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除了昆明,范围还应辐射到成都、重庆、李庄这些在抗战时期大量吸收沦陷区学校、工厂和机构的地区的文献。


1939年,美国著名探险家尼克尔史密斯记录抗战时期穿越滇缅公路的纪实文学《滇缅公路》(Burma Road)记录了1939年作者从香港出发经海防、河内,通过滇越铁路到达昆明的经历,在昆明,作者还曾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美国领事馆的晚会上有过交集,还曾和林徽因及孩子乘船同游滇池。

图片

可见,研究滇越铁路的资料存在于很多那个时代的作品中。

梁思成、林徽因最初在昆明的居住地,就是在巡津街,离当时的滇越铁路火车南站很近,显然是为了交通的方便。

约瑟夫洛克在昆明的住处也离火车站不远。据说当年巡津街的很多法式建筑的材料都是通过滇越铁路从越南运来的,至今在巡津街还有几栋法式别墅保留下来。

梁思成和林徽因从长沙到昆明没有经过滇越铁路,而弟弟梁思永则是经过越南到达昆明。

梁思永女儿梁柏当时仅有五岁,对于这段艰苦的历程,她只记得在越南的一家商店看到邓波尔的洋娃娃,大哭非要买下来不可,“后来实在没钱了,离开昆明去李庄前又卖了。”

图片
该书中文版由郭晓岚翻译《滇缅公路》天地出版社,2019年

二、研究滇越铁路要研究当时的人物

今天我们主要谈滇越铁路与西南联大。我认为滇越铁路的存在是西南联大迁到昆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办大学需要和外界、特别是海外有一个沟通的通道,许多书籍、仪器需要从海外运输。这是第一个有利于办学的优势。

第二个优势是铁路带来的便利交通,对师生们往来于云南各地考察提供了便利。弥勒的阿细跳月就是西南联大师生于19452月,闻一多先生带着王松声、毕恒光和梁伦等12名学生,在弥勒的凤凰村和可邑村采风的时候,发现当地的大三弦非常有特色,梁伦就把这个音乐活动命名为“阿细跳月”。

今年清华大学民乐团成立100周年纪念会上,还演出了“阿细跳月”。弥勒,正是位于滇越铁路上。

这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西南联大期间,清华师生在滇越铁路沿线还做了相当多的社会调查,为当时的云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我们知道,联大蒙自分校的设置,也是缘于滇越铁路的便利。

钱穆先生住在宜良能够每个星期进城上课,再返回宜良安心读书著作,写出《国史大纲》,也有滇越铁路的贡献。我们不仅看到滇越铁路对云南的经济贡献,还要研究滇越铁路对云南乃至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贡献,通过研究文献,研究曾经活跃在滇越铁路上的名人经历,挖掘滇越铁路的历史故事。

图片图片

《埃德加·斯诺的云之南旅行》英文版,1991年密苏里大学出版社出版

埃德加斯诺在他的《云南游记》(Journey South of the Clouds)一书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描写滇越铁路,他于193011月到达海防,在海防住了一个多星期后,启程前往河内,于126日抵达昆明。

斯诺的旅程没有夜班,他于124日早上8点启程,晚上达到老街(河口),住一晚后,第二天晚上7点抵达阿迷州(今开远),第三天早上6:30离开阿迷州,下午5:45抵达昆明。斯诺分别用了六篇文章介绍海防、河内、以及铁路旅程见闻、以及昆明。

图片
该书中文版由国际文化出版发行《南行漫记》云南民族印刷厂,1993年

在昆明,斯诺与美籍奥地利职务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相遇并结伴同行前往大理。

对于洛克来说,1940年以前滇越铁路是他出国选择的重要路线。1935年,当红军逼近昆明的时候,洛克带着他的财产(主要是书籍文献)经滇越铁路避难到开远(阿迷州),在那里躲了一个星期,等风声过去再返回昆明。

萨顿(S.B.Sutton)《洛克传》里面描写:开远城里挤满了能够买得到火车票的外国人、中国的妇女和儿童。也证明了滇越铁路在当时的重要性。

图片图片 

《苦行孤旅:约瑟夫·F·洛克传》[美]斯蒂芬妮·萨顿著,李若虹译,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

1929年,有几位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两个儿子西奥多罗斯福和克米特罗斯福以及美国富商隋丹卡廷到当时居住在泸沽湖的黑瓦俄岛上的洛克见了一面,这个故事分别在罗斯福兄弟出版的《跟踪大熊猫》和隋丹卡廷的著作《火牛年及其他年》(注:火牛年即1937年)中都有记述。

他们完成在中国的探险后从昆明乘滇越铁路火车离开到达河内。图片图片

《追踪大熊猫》中文版,北京出版社,2023年

图片

《火牛年及其他年》未有中文版

也是在1929年,另一位与罗斯福兄弟相约在越南见面的植物探险家金登沃德,则是从缅甸经老挝乘汽车到达越南,与罗斯福兄弟相聚。

金登沃德从缅甸的景栋,经泰国边境进入老挝,再从老挝的琅勃拉邦到达万象,经万象到达越南的顺化港,再坐火车前往西贡。从610日离开泰国,到达西贡与罗斯福兄弟相会已经是719日。可以看出当时东南亚交通,只有滇越铁路是最便捷的。

金登沃德的故事在他1931年出版的《在野外采集植物》(Plant Hunting in The Wild)中。

图片
《在野外采集植物》未有中文版

更早记录滇越铁路的是美国动物学家丹打罗士,他和夫人于1916年从河内经滇越铁路进入云南,后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安营扎寨进行动物标本采集。

他们的路线是香港-海南-海防-河内-昆明。那时滇越铁路还运营不长时间,丹打罗士的印象,河内街道非常宽敞,非常整洁,但他们到达前一个月左右,铁路上一个隧道垮塌,虽然已经通车,但随车行李限制每人85磅,对于一个探险队来说简直无法接受。

丹打罗士后来通过熟人认识了铁路公司经理泽明杜彭蒂斯(Chemein Dupontes),帮他们安排了4000磅行李设施的运输才解决问题。书中也提到每年雨季铁路会停运很长时间,而且路上休息的酒店条件非常糟糕。

丹打罗士夫妇出版的书籍是1918年出版的《在中国露营和探险》(Camps and Trails in China,丹打罗士是书上作者自己取的中文名,也有人翻译为查普曼安德烈斯,他后来专注于在中国大西北考古探险,发现了内蒙的恐龙蛋化石。

图片

(原书英文版链接:https://www./files/12296/12296-h/12296-h.htm

图片

原书已有中文版翻译《探路中国之秘境寻踪》电子出版物

图片

Cormorant Fishers on the Lake at Yün-nan Fu(书中的滇池)



而到了1921年,美国传教士马里昂邓肯一家通过滇越铁路到达昆明的时候,他对沿途的酒店评价是:非常舒适。可见随着时间推移,途中休息酒店条件大大改善。

邓肯出版于1929年的《银白色的雪山》(The Mountain of Silver Snow)开篇就记录了这次滇越铁路之旅,他写到:进入云南最方便的通道,旅行者们需要向法属印度支那做贡献。他对法国工程师们用高超的技巧在如此复杂的山地建造了这样一条铁路感到万分敬佩,惊叹昆明由此同现代世界搭上了联系,昆明显得既古老又充满了现代气息。

图片

(原书英文版链接:https://babel./cgi/ptid=mdp.39015027069031&seq=13

图片

马里昂团队的目的地是经过丽江到达四川巴塘,他在那里生活了六年后经缅甸仰光离开中国。

在这本书里有一章记录了丽江百年前的李氏家族的一场婚宴,非常精彩,我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日报”。(http://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311/01/WS654215dea310d5acd876cef4.html

而当日本人占领河内后,进出云南的通道变得十分困难,洛克曾经通过驼峰航线,或者从昆明直飞香港进出云南,而曾经有一次通过陆路从贵州抵达昆明,由于缺乏汽油,足足花了三个月时间,抗战时期的艰难更加凸显了滇越铁路的重要性。


三、滇越铁路对云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由于时间关系,这一部分在座谈会上没讲。听了裴逸风、洪海波、王立荣、司马倩、张永宁、付世凯、向荣等专家学者的发言,受了些启发,会后补充了这一段。

滇越铁路带给云南的影响是巨大的。

先说法国人修建滇越铁路的目的,应该不止于将滇越铁路修到昆明。滇越铁路的谋划起于1890年代,更早之前,于1876年就有法国探险队在云南活动,其轨迹经过东川(今会泽)到达昭通,再由昭通到达宜宾。意图十分明显,铁路延伸的目的地是宜宾。通过铁路与长江接通,辐射到中国腹地和长江沿线,其经济贸易价值和政治意义都十分明显。

而在法国人修建滇越铁路的时候,另一条由曼德勒通向昆明的铁路也修到了缅甸八莫,这一条铁路的目标也是指向昆明和长江。

由于战争的原因,滇缅铁路工程只进行了一部分便夭折,至今也未能贯通,不能不说是日本侵略给云南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

滇越铁路在修建过程中,就开始给云南经济助力。

分解为三个标段的铁路工程都是分包给中国公司或中国包工队施工。大批的外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入云南,给云南带来先进的西方管理理念。

铁路的建造和运营需要最新的技术,营造、通讯、机械维修、材料检验、货运管理、安保、保险等行业都会应运而生,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理念引入云南,通过七年建造的过程,为云南本土培养了一批工程人员和其他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今后云南的水电站、公路、机场等建设提供了帮助。

资料显示云南大学土木工程实验室的建立就直接受益于滇越铁路的资助。当年滇越铁路建成后分配给云南地方的收益,直接或间接影响了那些项目的发展,这些史料还有待继续研究。

云南出现的中国第一个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显然与滇越铁路的通达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滇越铁路修成后,对云南铁路沿线地区的贸易沟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法国人将物资从越南输入中国,再将云南物资运出中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抗战期间,大量沦陷区的人员、物资设备、重要书籍文物等通过滇越铁路转运到后方,滇越铁路功不可没。蒙自、个旧的矿产业得以兴起。

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滇越铁路为云南带来了文化输入。除了需要维护铁路的大批外籍管理人员来到云南各地,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建筑设计、报刊、电影等文化媒体也不断通过滇越铁路输入中国。各种探险队、考察队、植物猎人等也通过滇越铁路进入中国,这些外国人虽然也曾掠夺中国的资源,但他们的游记、考察报告和调研的方法也为中国人起到了启蒙作用,一大批中国人通过锻炼成长为各类科研技术人才。

滇越铁路可以说为云南开启了现代化启蒙之路,将昆明通过滇越铁路与当时最先进的西方文化链接。通过法国进口的军事设备和设施,也使滇军成为国内战斗力最强的地方军队之一。

交通的便捷实现的成就远远超过交通的价值。由于便捷的交通,铁路沿线的流动和传播更加便利,因此滇越铁路才会产生云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铁路辐射地区的学子可以更方便地到达昆明或出海求学,文明的脚步就此加快。呈贡、宜良、弥勒等邻近昆明的地区,文化发展优势尤其明显。

 西南联大时期,大批学者聚集在呈贡,也是因为交通便捷的原因,他们可以通过滇越铁路在昆明和呈贡之间便捷往来。

大家或许读过冰心文章中关于吴文藻周末下班坐火车回呈贡的故事:在每个星期六的黄昏,估摸着从昆明开来的火车已经到达,孩子们和我都走到城墙上去等候文藻和他带来的客人。只要听到山路上的得得马蹄声,孩子们就齐喊:来将通名!一听到'吾乃北平罗常培是也’孩子们就都拍手欢呼起来......(出自《冰心全集》(第七卷)《追念罗莘田先生》一文)

以上就是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心得,只是在书架上翻出来一些与滇越铁路历史有关的书籍,希望能为滇越铁路的研究能奉献一分力量。

今天一共分享了十一本书,有一些有中文译本,有一些没有翻译过,我想表达的是滇越铁路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去发现和整理。

另外,由于滇越铁路的投资、设计和修建都是法国人,很多关于滇越铁路的文献是法文书籍,还希望有志者在这方面有所深挖。今天到会的法国企业家裴逸风老师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挖掘了很多关于滇越铁路的法国历史文字资料和媒体资料,希望有关单位能系统整理并出版。

滇越铁路的魅力无穷,具有申报国家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这项工作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的不断努力和传承。谢谢大家!

图片

作者简介:黄伟,笔名船长,四川泸州人,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目前在云南工作并热心于云南文史研究。

编辑:罗菁
审核:王若刚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