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词解释:三桓

 枯藤老树1 2024-08-13 发布于浙江

在一些历史书籍上经常可以看到“三桓”、“六卿”、“七穆”,这些皆系春秋特有名词,本公众号将陆续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今天首先解释三桓。

三桓指春秋时期鲁国的三大家族,即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因为这三大家族的始祖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故称“三桓”。其中季孙氏的始祖为季友,是鲁桓公的嫡次子;叔孙氏的始祖为叔牙,系鲁桓公庶次子;孟孙氏始祖为共仲(又称庆父,即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那个庆父),为鲁桓公庶长子。

眼尖的读者会问:那么鲁桓公的嫡长子呢?鲁桓公的嫡长子姬同即春秋鲁国的第三任国君——鲁庄公。

自鲁庄公的儿子鲁僖公始,三桓一直把持鲁国国政,历经鲁文公、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时期,并延续至春秋末战国初,执政时间长达两百多年,可谓鲁国政坛上的常青树。三桓中又以季孙氏实力为最强,长期担任鲁国正卿,叔孙氏、孟孙氏辅之。

三桓在鲁国的内政外交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又为“周礼”在鲁国的完整保存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一直被视为经济改革正面措施的“初税亩”制度亦系三桓首倡。一定意义上说,三桓实是鲁国的中流砥柱,为鲁国在强敌环伺的国际环境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三桓中出现了不少德才兼备的人物,比如季孙氏中的季文子,叔孙氏中的叔孙豹,孟孙氏中的孟献子。另外,圣人孟子也是孟孙氏的后代。

    但就算人才辈出,三桓在历史上却往往以反面形象出现,这却是为何?

主要原因只有一个:执政时间太长了!因为执政时间越长,权力就越集中,国君权力就越被削弱。久之,三桓乾纲独断,又僭越礼法,藐视公室。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三大家族不但把持国政,又垄断了所有资源,“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鲁君不用说调动不了军队,发布不了命令,后来竟然连吃的穿的用的都要靠三桓来提供,完全成了三桓的提线木偶。

也可以这么说:鲁君被三桓包养了。

当时的鲁国人民只知有三桓而不知有鲁君,就连鲁国的强大盟友晋国也默认了这种事实。这是因为晋国自己也遭遇了同样的事情,他们的君主被“六卿”挟持着,丝毫没有自主权。

这种极度不正常的政治生态延续了很长时间。发展到极致,鲁昭公和鲁哀公两任国君先后被三桓驱逐出境直至魂归他乡,也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了。而盟友晋国、卫国对此都是爱莫能助甚至睁只眼闭只眼,为什么?因为三桓势力实在太强。

三桓的势力强大到什么程度呢?连圣人孔子都奈何不了他们!

春秋后期,鲁定公曾在夹谷之会中迫使一直欺负鲁国的齐国把侵占的土地还给了鲁国,这完全是因为孔子担任了鲁国之相。所谓圣人一出谁与争锋,假以时日,鲁国必为天下霸主。只可惜,齐国人搞起了下三滥手段,他们精心挑选能歌善舞的美女送给鲁君和三桓,迷惑鲁国君臣的心志。这种情况下,孔子非但不再是治国能臣,反而成了鲁国君臣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设计迫使孔子离开鲁国,使孔子师徒从此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

这么说来,难道三桓中真没好人了?

当然不是。除上文所说的季文子等人外,三桓中好人还是不少的,比如叔孙氏中的叔孙昭子。鲁昭公被季孙氏中的季平子赶出鲁国时,叔孙昭子刚好出差回来,闻得此事非常恼火,质问季平子。当昭子了解到情况,得知再也无力回天时,顿感心灰意冷。他在家中斋戒沐浴,让家人们举行祈祷仪式,诅咒他早日死去。叔孙昭子这类人好比现在西方国家中的保守派、共和党,他是在用生命维护着传统价值观啊!

可见,三桓也并非铁板一块。不但如此,三桓以其所作所为自食恶果。三桓侵吞国家资产,他们的家臣也侵吞三桓资产;三桓驱赶国君,他们的家臣也驱赶主子。比如季孙氏中的季桓子曾被家臣阳虎囚禁,还差点被杀害,吃尽了苦头。家臣阳虎不但在季氏中权势熏天,更把持了鲁国国政,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现象。至于鲁国公室中的宝物,本是三桓囊中之物,反而被阳虎轻易窃取,如定公八年,“盗窃宝玉大弓”。

怎一个乱字了得!

关于三桓解释至此,希望本文能对你有所帮助。(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