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询的书法故事及特征

 家有学子 2024-08-13 发布于甘肃

每个人的书法都是一个生命体,蕴含生机!那么,开门见山,今天先看看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的几个小故事,最后来精析他的书法作品。欧阳询也就是“欧体”书法的创始人,其大名鼎鼎的《九成宫碑》(见下图)历来是全国中小学书法学习的范本教材。

图1  欧阳询《九成宫碑》(局部)

故事一:身世坎坷

欧阳询本来出身不错,祖父是南陈的开国元勋、征南将军,还有封爵。祖父去世后,他父亲欧阳纥继承了爵位,长期掌管军事大权,政绩突出,在南方沿海一带威望很高。但当时的陈宣帝怀疑他有二心,就征召他入朝任职。欧阳纥既担忧又害怕,干脆在广州起兵反叛。结果不仅自己兵败被杀,全家也遭受了灭顶之灾。一个大家族,只剩下14岁的欧阳询幸免于难。之后,欧阳询被养父带大。
故事二:仕途波折
欧阳询身世的坎坷,还叠加了南陈、隋、唐三朝的更迭。隋朝建立后,本想除掉他的隋朝官员,因他父亲曾造反而饶他一命,还给了他一个七品小官。后来,宇文化及称帝,因与宇文化及的政敌走得近,欧阳询险些被杀,幸因字写得好而被留用。紧接着,窦建德起义成功,欧阳询又面临生死抉择,最终因精通书法和历史而被授予太常卿一职。然而,好景不长,窦建德又被秦王李世民所灭,欧阳询作为前朝高官再次陷入险境,好在他与李渊是好友,得以获任给事中一职。在此期间,他编纂了《艺文类聚》这部巨著。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欧阳询因曾是太子李建成的人而处境堪忧。欧阳询在仕途上屡次死里逃生,命运多舛。
故事三:貌丑常被
欧阳询被传相貌奇丑。丑到什么程度呢?有一篇叫作《白猿传》的唐传奇,专门恶搞欧阳询。故事说,欧阳纥的妻子有一天被一只大白猿劫走,后来生下了一个长得很像猿猴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欧阳询。这简直就是人身攻击了。这种故事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在唐朝宫廷里,拿欧阳询的长相寻开心的大有人在,其中就包括唐太宗的大舅哥、当朝权臣长孙无忌,而且唐太宗还拉偏架。但是,面对皇亲国戚的挑衅,欧阳询不甘示弱,敢于奋起反击,直接吟诗怼了回去。
在一次宴会上,李世民宴请群臣。酒过三巡,气氛热烈起来,长孙无忌首先发难,嘲笑欧阳询道:“耸髆( bó,意为“肩”)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麒麟阁,汉朝阁名,供奉功臣。后世简称麟阁,指卓越的功勋或最高的荣誉),画此一猕猴?”说欧阳询耸肩缩颈像只猴子。欧阳询不甘示弱,当即回敬道:“缩头连背暖,俒裆(遮着裆)畏肚寒。只由心溷溷(hùn,心思浑浊),所以面团团(长得白白胖胖)。”讽刺长孙无忌胖得没脖子,还心思浑浊李世民见此情形,面色一变说道:“欧阳询岂不畏皇后闻?”意思是提醒欧阳询,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要注意分寸。
故事四:骑马观碑

在学习书法上,欧阳询是一个极其认真刻苦的人。《太平广记》里记载,欧阳询有一次外出,在野外看到一个古代书法碑刻,发现它出自西晋著名书法家索靖之手,他马上勒马停住,在碑前看了许久。刚离开,走了几步,又回来,下马站在碑前细细看。站着看累了,他就铺个毯子坐着慢慢观摩,晚上干脆就睡在旁边,就这样整整研究了三天才离去。

欧阳询又冷又硬的书法性格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评价欧阳询的书法说,“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意思是欧阳询的字像武器库里森冷的戈和戟。为什么欧阳询的字能给人这种冷峻感?下面我们就去书法语言中找答案。除了之前提到过的《九成宫碑》,还有几幅作品非常著名(图2-图6),浏览一番,初留印象,看是否会有“又冷又硬”的感觉?

图2  欧阳询《皇甫诞碑》(局部)

图3  欧阳询《化度寺碑》(局部)

图4  欧阳询《张翰帖》

图5  欧阳询《梦奠帖》

图6  欧阳询《卜商帖》

在书法史上,欧阳询书法以骨力见长。而我们学习书法,总是强调要有骨力。对骨力的追求,不仅仅是形式感的要求,更是人格寄托。欧阳询书法蕴含着一种有风骨的君子人格理想。

下面,我们来依依精析欧阳询的书法是如何如此富有力的,在书法表达上,欧阳询的作品有四大特点:

第一特点:刀感!

欧阳询的字劲险冷峻,首先是因为其“刀感”笔法,欧阳询的笔画给人以刀感铮铮的印象。以欧阳询的《化度寺碑》和颜真卿的《郭家庙碑》(图7)为例,两相对照,更能看出欧阳询笔画的这种特点。

图7   欧阳询《化度寺碑》局部(左)与颜真卿《郭家庙碑》局部(右)
之所以产生强烈的刀感,主要是因为他用了一种起笔时“切”的笔法。他的楷书,尤其是横画和竖画,从起笔和收笔处观察,都有一种明显的“斜切”感,这种笔法就是侧锋斜着45度角直下,收笔时也用侧锋顿切而收。这一点从他的行书墨迹中也看得很清楚。比如《卜商帖》和《梦奠帖》,虽是写在纸上,但仍然刀感铮铮。
第二特点:硬折!
欧阳询的转折笔画也很有特色,有人称为“硬折”。一方面,他的转折笔画翻折多。今天我们一般笼统地说“转折”,但在书法里,“转”和“折”是两种不同的笔法。转,是写到转折处稍微减速,但不用顿笔,直接平移笔锋过来,这样写出来的拐角显得比较圆转。折,是写到转折处顿笔,之后翻折笔锋,这样写出来的拐角棱角分明。欧阳询的字,是典型的折得多,转得少。以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赵孟頫所写的“风”字(见下图)为例,一看就知道欧阳询的转折最突出。
第三特点:擫(yè)!
欧阳询的转折在笔法上多用“内擫”。所谓内擫,是指横折这样的笔画,转折后,竖画不是垂直向下,而是往里略收行笔,然后再向外。对比欧阳询、虞世南和颜真卿所写的“国”字(见下图),可以直观感受到这种风格。

虞世南和颜真卿的横折像一个右括号,中间鼓起来;欧阳询的横折则有点像左括号,中间收进去。欧阳询这种笔势叫“内擫”;相应地,虞世南、颜真卿那种叫“外拓”。总体来说,古代书法家中,外拓的写法多一些,内擫的写法要少得多。欧阳询的转折,又是翻折多,又是内擫,当然就显得特别硬。

第四特点:瘦长

最后,欧阳询的字法,即结构也很有特色。前面提过,小篆是偏瘦长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峄山刻石》,其文字纵向和横向的比例大体上是3:2。这种比例,很少有人用到楷书里。但欧阳询是个特例。自楷书在魏晋成熟以来,瘦长字形最典型的就是他。当然,他的行书比楷书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前面提到的《张翰帖》,就是历代行书中罕见的“瘦高个儿”。

正是由于欧阳询书法用笔上的刀感、硬折、内擫,以及结构上不同于一般楷书的瘦长形体,宋徽宗才会评价他的字“孤峰崛起,四面削成”,有一种陡峭悬崖般的感觉。

虽然欧阳询官做得不大,还常常因为相貌被同僚嘲笑,但他的书法在当时影响极大。一般人如果能得到他的片纸只字,便会奉为至宝,唐朝邻国高丽也曾派使者来求购他的书法。欧阳询著名的《九成宫碑》,就是唐太宗到九成宫避暑,游览中偶然发现一泓清泉,大为欣喜,于是令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后来刻成石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