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晋县衙】国保·第五批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三座衙署大堂之一,是全国唯一一座元代县级衙门大堂,被誉为元代县衙建筑的活化石。大堂前檐正中央的斗拱,人称琴面假昂,翘首飞扬,如同盛开的菊花。还有明代的地暖。 清末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曾在此短暂停留住了两晚。 【舜帝陵】国保·第六批 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前陵后庙式,舜帝陵庙神道两旁保存有五株树龄在4000年以上的古柏,且每一棵活柏怀里都抱着一棵死柏,甚为奇特,被称为“夫妻柏”或“连理柏”,东边一株树干形似龙爪,树根形似龙椅,相传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休憩,故这棵树又称为龙柏。陵前上方有明代万历年间“有虞帝舜陵”碑刻,两旁分别为“舜陵考略”和“舜陵形胜”碑刻。下方有“舜帝陵”石碑。舜陵上一棵千年古柏分有5根枝杈,被称为五子登科。 门票:48元 据光绪版《续修临晋县志》记载'( 元大德年间1297一1307 ),在临晋城中西北隅创建县署“。临晋县衙不仅布局规整,保存也相当完整,“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堂后宅、狱居西南”,从大门走进,沿中轴线依次为大堂、二堂、三堂,最后是知县住宅,东西两侧配有六部廊房,分别供文武官办公执事,西南角为监狱。可以说,临晋县衙的存在为研究我国古代衙署文化和官吏制度,提供了翔实的物证。 吃过早饭后溜达到县衙开始今天的行程。 大门上的楹联“不负苍天何论官阶只七品,常怀普爱生怕民心失半分”映入眼帘.
这个监狱修建的有点意思,配合略感阴森的音乐播放,空旷无人,看着古代各种刑具,水牢、女牢、死牢,嗯,还是蛮有震慑力的。 第一次看到有狱神庙 从牢狱出来回到中轴线,甬道两侧矗立着两通碑石,内容分别是临晋县全境图和元代郭嗣兴写的《咏临晋》,正面便可见古代官府衙门的“标配”——戒石坊。戒石坊正面镌刻“公生明”,背面镌刻“廉生威”,有楹联一副“公正公平古今无异;明察明鉴朝野有评”。 过了戒石坊,甬道两侧有新立的石碑,有官箴、廉箴、公箴等,皆是为官者引以为戒的座右铭;有《御制戒石铭》,写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有《敬一箴》,上书“君德既修,万邦则正”……
传承了晋南地区元构狂野粗放风格的大堂非常吸睛,相较于之前看到的元构芮城城隍庙,用材明显规整粗壮了很多,到底是县衙哦 ![]() ![]() 大堂用柱14根,减柱法减去边柱。临晋县衙大堂修了一些青铜雕像还原了元代县官审案的情景,公案后坐着一蒙一汉两名县官,因为元代在行政管理上实行蒙汉并行的“双轨制”,蒙负责监督,汉处理具体事务。从元代到民国,曾有206个县太爷在此为官。 大堂前立有石碑,对“元代官制”简单绘图进行了介绍。
后面的二堂等建筑则都是清代修建,近代改建。二堂名为退思堂,是知县日常办公、待客之地,“立案定刑慎之又慎,亲民务本安者同安”,提醒知县办案要慎重。 三堂“三省堂”,其上对联是“事当疑惑行三鉴,身负衙堂记四知”,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二堂、三堂取意“退而思过”“三省吾身”,劝诫为官者要勤于政务、谨慎处事。 后面就是县老爷的住宅了,这里还有明代的地暖。慈禧西逃留宿临晋县衙就曾住在这里。 尽头是复建的护衙墙,还有后花园。 临晋县衙历史上曾遭遇火灾、水灾、地震,几经修葺,唯独大堂每次均能避免,仍能保留原来的风貌,这实属奇迹,毕竟县城只留了部分遗址。 文庙和县衙相通,逛完县衙顺带去了文庙,具体在上篇已写。昨天芮城的行程发了朋友圈,结果被运城的前同事看到了,非要请吃饭,本来打算临猗之后去吴王古渡的,因为约了午饭,又没有迟到的习惯就直接去运城了。沿途还拐去舜帝公园看了看,按下不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