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兮曰早服; 深根固蒂长生道, 莫知其极有国母。 【原文】 治人(治理百姓),事天(天指天赋之身,养护身心),莫若啬(善护元气)。 夫唯啬,是谓早服(服从于道);早服谓之重(重视)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极限);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喻指身心);有国之母(大道),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蒂(基础扎实),长生久视(长久生存)之道。 【悟读】 德取延和谦则吉; 功资养性寿而安。 此联劝人修德养性。上联“德”来自气度中和谦虚,为人则吉利顺遂;下联“功”源于自我修心养性,可达长寿安泰。 生命之路,其实只有一条路可走,即成长之路。包含两个方面,其一,身体成长之路;其二,心灵觉悟之路。 所谓福德,多从世间法之角度而言;所谓功德,则多从出世间法之角度来说。一般而言,福德依累积而来,功德则绝然不同。 所谓功德,非物质之丰盈,非经文之熟诵,非好事之多少。功德之关健,在于修者之“起心动念”,可洞察生命真相,离苦得乐,达到“常、乐、我、净”之高维境界,拥抱接纳这个无常的世界和不完美的自我。当年梁武帝曾询问达摩祖师其功德几许,达摩直言其无有功德,只因梁武帝始终有一颗沽名钓誉之心。 功德圆满之人,从不炫耀,谦虚低调,和光内敛,自然而然,不刻意为。涵养功德,有助于修真悟道,故道家也强调积功累德,此亦老圣人本章之良苦用心。 “治人事天,莫若啬”,是老圣人强调的修道养生之法。老圣人集中阐述了“啬”对于治国养性之重要,啬者,爱惜精神也,即守护好自己之元气。爱惜精神,方可根深蒂固,方能长久生存。 本章老圣人之生命启迪是,治理天下,循道养德,须重视内敛于心,蓄养元气,留有余地。 治人心,奉天道,俭以养德,坚持物质和精神上之节俭,即不贪。不贪之人,自得自在自如,可保真气,可养元气。 修行之路,贪为大障。贪,有对外物之贪恋,更有内心之执念。俭啬养德,可解贪心。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梦》中的名联是对王熙凤的警醒,也是对天下人的当头棒喝。张謇建立园林,取名曰“啬园”,蕴藏韬光养晦之志趣。 “贪海无边,回头是岸”。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我心太重,贪欲太多,执念太甚。远离欲望之陷阱,可拥抱生命之真乐。 “万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留有余地”指为人处世留有余地,凡事皆不做绝。这是一种做人之态度,也是一种谦让之修为。 左宗棠一生酷爱下棋。某次出征,经峪门关,天色向晚,过一小镇,见一块“天下第一棋手”匾额。左宗棠棋兴勃发,登门挑战。迎战者是一鹤发童颜老者,三局下来,两胜一负。将军得意一笑,此匾可摘? 随后,左宗棠进兵,得心应手,无往不利。凯旋而归,途经小镇,发现匾额赫然还在,甚是不解,愤与老者再弈。老者手起棋落,如穿迷宫,如游仙境。三局下来,老者大获全胜。 左宗棠百思不解。老者曰,前者将军出征,不扰君心;今已战胜,无牵挂也。左宗棠愧而退之。老者之行为,默默诠释了“留白”之人生道理。 个人修身之要亦在内敛于心,摒弃杂念,蓄养元气。人生之路,重在修行;修行之路,重在领悟与践行。 事物兴衰,各有其因。一朝得其志,便把猖狂行,目空一切,焉能长久? 人们总是渴望着长盛不衰,须知从兴旺之源头入手,恒久地保持低调奢华有内涵。根深蒂固,方得长久。 “书画重留白,留白美自来;循道还蓄德,福祉常盈怀”。走好自己的路,迈好自己的步,此为生命之要。 |
|
来自: 新用户97560OB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