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

 汤凤林 2024-08-19 发布于贵州

时间思维与空间思维

汤凤林

人与动物在智力上的一个根本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的神经系统能对信息进行概念化、抽象化。但事情还只是开始,抽象化、概念化过程哲学家们已经清楚地描述过,但抽象化、概念化的基础是什么却并不清楚。特别是抽象化、概念化的生理基础更是进行猜测的人都很少,我们的伟大的哲学体系、思维学体系就是在这样一个不知道基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电话机出现的时候,人们说人脑是一部有数量巨大的接头的电话机,收音机出现的时候人们说人脑是无数的电子管组成的一个超级收音机,计算机出现后人们又认为人脑是一部电子计算机,所以把计算机说是电脑。可见人类对于什么是思维也还是不清楚的。本书的目的就是从神经系统的运作这个基础来厘清思维的本质就是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时间、空间把握和解读。我们大脑对信息的概念化的完成就是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时间、空间上的把握、解读的完成。

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623日-195467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长时期的研究思维问题,在他的早期,他一定是把人脑的思维看作是计算,最后他自杀了,现在计算机已经高度发展,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人类的围棋高手已经不是计算机的对手,人们已经看得很清楚,计算机的计算与人类的思维还不是一回事,正如计算机“深兰”的制造和操作者所说:深兰只是一部很好的机器,一点智能也没有。也许图灵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才导致了他对人生的悲观和失望。

如果谁能造出一架不用外部定位,只靠内部定位就能像蚂蚁一样在行走了很多路后回家时能知道家的有尺度的直线的机器,那他的这台机器我们认为就有了一点智能。这也许是制造出能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高级智能机器人的第一步。

现在我们认为,思维的基础就是神经系统的时间、空间把握性。人的大脑对于信息的加工就是以神经系统自身的对时间空间的把握能力对信息进行时间、空间的解读,解读的完成就是抽象化、概念化的形成。

人类的大脑在直观和感性阶段都有强大的时间和空间把握能力,但在理性概念化阶段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一定是来自先天生理上的,而人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所以两种把握能力在概念化阶段都很强的个体出现的可能性并不大,这样人群中就出现了时间强势型和空间强势型,时间强势型的我们称之为时间思维型,空间强势型的我们称之为空间思维型。

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吕氏春秋》就说: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吕氏春秋》长见篇)这个意思是说,个人智力的高低有先天的因素,体现出来就是对事物在时间中的变化的把握是长时还是短时。这已经对人的神经系统的时间把握性有一定的认识了。

对于具体个人是空间思维优势,还是时间思维优势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说明这一定是先天的问题,但不一定是遗传问题,没有资料表明有遗传的可能。画家的子女不一定都能把画画好。这也有可能是个体神经系统在发育进程中的生长布线的差异,是神经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差异,虽然是出生前就基本成型可算是先天,但这是基因和遗传都已定型后的个体差异。就像有些人天生就跑得比别人快;有些人的手指天生就合适拉小提琴;有些人的手就很笨,永远在提琴上拉不出快一点的乐音。

时间思维的形式:时间、因果、质量、逻辑(数学、概率)、预测、普遍性、必然性、战略、透视、规律等。

空间思维的形式:空间、方向、区域、形象、颜色、尺寸、层次、结构、秩序等。

.空间思维

空间思维是最基础的思维能力,大脑严重受损的,思维能力已经很弱的病人,往往也还能保持相当的空间思维能力:

“一些我观察多年的病人把他们的小房间整理得齐美观。每样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井然有序,随手可取。但这种“秩序”,换句话说只是病人眼中的“秩序”。若我们把各种物品随意地放在病人面前的桌上,他们一旦注意到这些东西,就会着手整理,使之有条不紊。摆好这些东西于他而言好似一种天性。

一个病人完成了在纸片上书写的任务。测试结束,我收走铅笔,随手将它放在一张斜放在桌上的纸面上。病人一站起来,就会挪开铅笔,把纸张按桌子边缘线放端正,然后再尽可与纸边平行地放好铅笔。如果我不予理会,再将铅笔斜放回纸上,病人只要注意到,就会和以前一样重新摆放它。这种游戏可以重复多次,直到他被其他事情吸引或者我明确告诉他我希望这样放。这样一来,病人才会顺从情境,明显带着不快的表情。……病人会顽固地捍卫秩序,这对于他们很正常,对于常人却显得不那么正常,显得原始、僵化、强人所难。换而言之,“秩序感”是病人表征的病态,是他缺乏人类适时转变态度能力这一基本特性的表现。(《机体论》美.肯特·戈尔茨坦  GlodsteinE. 包蕾萍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页)

从肯特的观察可以看出,空间思维的秩序能力,在大脑受损的人的思维中仍相当完善。

空间思维体现在思维中就是神经系统对空间及空间中的实物或区域进行静态和动态把握的思维能力。这个能力各人是不一样的,由此显现出个体差异。

以围棋为例,假设某人的先天有一百个围棋格子的把握能力,另一个人的先天只有五十个围棋格子的把握能力,围棋是能够后天进行学习的,我们又假设后天的学习最多能够提高相对先天而言百之五十的能力,那么那个先天只能把握五十个格子的人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达到了他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也只能到达对七十五个格子的把握能力。那他同那个先天就能把握一百个格子的人下围棋,只要这个人知道围棋的规则不需要进行太多的学习甚至基本上不用学习,他就永远都下不赢他。因他对围棋的把握能力比那个先天就能把握一百个格子人差得还远。围棋有很多定式,日本棋院出版的《定式大全》有定式一万九千图。那些先天空间把握能力差的人对于较复杂的定式可能一辈子也背不下来,更不用说应用,而对于空间把握能力很强的人来说最复杂的定式也就是看上几次就能熟练应用了,这就是所谓的围棋天才。人和人不能比首先是先天就不能比。大多数人下围棋就是不行,无论你有再好的老师,最刻苦的精神,学到六十岁,你也有可能下不赢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的天才在别的方面。人人都有可能通过刻苦努力成才,但一定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任何才。正如法布尔所说的:

“我们所有的人因此在不同的方向,程度不等地用特别的印记,标出我们自身的特征,一种根源难以探知的特征。这些特征因为是这样的,所以就是这样的,没有人会知道得更多。天赋不能代代相传,能人的儿子可能会是白痴。天赋也不能获得,但可以通过练习加以完善。尽管在温室里精心培育,但如果在血管里没有潜在的天赋,他永远不会得到它。

本能和天赋彼此都是位居平凡之上的高峰。本能代代相传,对某个物种来说,经久不变,尺寸一致。它是永恒的、普遍的。在这一点上,本能和天才迥然不同。天才不能代代相传,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变化无常。本能是家族的遗产,它降落到大家身上,毫无区别。(《昆虫记》卷六55-56页)

  时间思维

1912年,马克斯·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所做的实验证实了人类大脑的似动现象:

韦特海默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长的裂缝先后在幕布上投射两条光线,一条是垂直线,另一条则与这条垂直线成20°或30°角。如果先后投射的这两条线时间间隔很长(如1秒),那么我们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光线,他们各自独立。如果两条光线出现的时间间隔很短(如0.02秒),那么这两条会被看做是同时出现的。可如果这两条线出现的时间间隔在两者之间,则被我们看做是光线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

第一种情况中并未产生运动现象,而第二种情况,我们认为起作用的仍然是视觉暂留原理。而第三种情况实际上并未产生运动,我们却知觉到了运动,韦特海默称其为似动现象(phiphenomenon)。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注意到之所以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关键在于时间间隔。而第三种似动现象的所包含的时间间隔是处于一种相对较大的时间上下限范围内(0.02s1s),其时间间隔的范围大于第二种视觉暂留。如果我们将电影以每秒三格或二格的慢速来放映(这种慢速是在视觉暂留所要求的0.1秒之外的,实际是以时间而将两者区分开的控制变量法),尽管非常慢,尽管有闪烁,但是人们仍然会看到影像的运动,这就排除了视觉暂留是运动幻觉这一说法。似动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清楚的知道并不存在物理运动,人们也同样会这么感知。这源于人的思维因素,这种思维因素我们归纳为时间中现象的把握,即人脑具有把一种几个客体的在一定时间内的运动看成是一个单元的倾向,数个分离的静止画面之间的现象,被大脑进行时间把握性组合,使我们看见了屏幕上的人会动,这样电影就成为了现实。

人、猴灵长类动物能从电影屏幕上看到动的形象,别的动物是不是有这种能力很难说,大多数鸟类有很好的时间把握能力它们在屏幕上看见动的形象的可能较大。猫和狗相比较而言,猫看懂电影的可能比狗大,因猫的时间把握能力强于狗,狗在屏幕上看见的有可能是一串串静止的画面。但狗的视力普遍不好,看见的东西是模糊的,因而也有可能将这静止画面感觉到是动的。这从另一个方面可能解释了狗类动物的视力为什么会不好的进化原因。

音乐也一样,当乐曲变调时,所有的音符都已经改变,但我们听到的却还是同一个旋律。这也是大脑神经系统在用时间把握的神奇技巧组合一个个音。

“远在1890年,奥地利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安·冯·埃伦费尔斯( Christian vonEhrenfels)就已指出,当乐曲变调时,所有的音符都已改变,可我们听到的却是同一个旋律。他解释道,我们在整体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里辨认出同一的东西——他称其为乐曲里面的“格式塔性”,或“形态品性”,是由思维而不是耳朵捕捉到的关键特质。”(《心理学的故事》280页)

音乐产生于我们的大脑而不是耳朵。我们感到优美让人激动的音乐也是我们神经系统时间把握能力的体现。由于是思维系统加工后的产物,因此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会有不会的感受,你听起来非常美妙的曲调,别人听起来可能是噪音。甚至同一个人,同一首歌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心情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人类独有的语言,也一定与我们大脑神经系统的这种时间把握能力有关。

在人类的思维中,时间思维就是神经系统能将不同时间中同一事物的变化,发展进行把握、理解、统一起来形成体系和概念的思维能力。这是人天生对于规律、因果、就有探索的兴趣。同时在对规律、概念、因果等等的应用上也体现出思维能力来,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并能将它写出来是记忆能力,能用这个公式去解题是思维能力,只有能用这个公式去解题才能说这个人掌握了这个公式,这里面有因果关系,有时间上的秩序关系,因而我们将这种思维能力归结为时间思维能力。

这样人类中的一些人天生就有了建立体系的能力,或者说这些人先天就有一个形成体系的框架,往里面填东西就能形成体系。体系是时间思维类人天生的能力,知识多产生体系,知识少也产生体系,这当然最有可能产生错误的体系。有些人随着知识的增加会修改体系,走向正确,有些人会形成完整的错误体系。

休谟的怀疑主义的起点在于对人类神经系统对时间的把握只看作是点对点的,因此他会说概念是因果加观念的产物:

“由于必然性观念发生于某种印象。一切由感官传来的任何印象都不能产生这个观念。因此,它必然是由某种內在印象或反省印象得来的。沒有一个內在印象与现在的问题有任何关系,与现在問題有关系的只有习慣所产生的由一个对象推移到它的通常伴随物的观念上的那种傾向。因此,这就是必然性的本质。整个說来,必然性是存在于心中,而不是存在于对象中的一种东西;我們永远也不可能对它形成任何那怕是极其渺茫的观念,如果它被看作是物体中的一种性质的話。或者我們根本沒有必然性观念,或者必然性只是依照被經驗过的結合而由因及果和由果及因进行推移的那种思想傾向。

正如使二乘二得四和三角形三內角之和等于两直角的那种必然性、只存在于我們借以思考并比較这些观念的那个知性作用中一样,結合原因和結果的那种必然性或能力,同样地存在于心灵在因果之間进行推移的那种傾向中。原因的效能或功能既不存在于原因本身,也不存在于神,也不存在于这两个原則的結合中;而完全是属于思考过去全部例子中两个或更多对象的結合的那个心灵。原因的真正能力、連同其联系和必然性都在于这里。”(休谟《人性论》上册190——191页)

这就是点对点的,把人类神经系统对事物进行的时间段的把握和认识缩小到时间点来对待,自然就产生了他及很多人的怀疑主义。时间点上是不可能有什么因果的,但时间段却会体现出事物的因果,必然性也是产生于时间中的,并且这个时间段的长短对同一事物的必然性与因果也不一样,这就是辩证法。

但休谟的理论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要不他不会被称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所说的:“結合原因和結果的那种必然性或能力,同样地存在于心灵在因果之間进行推移的那种傾向中。原因的效能或功能既不存在于原因本身,也不存在于神,也不存在于这两个原則的結合中;而完全是属于思考过去全部例子中两个或更多对象的結合的那个心灵。”这是正确的,休谟只是还没更深一步认识到神经系统对时间的把握性,必然性的观念不是天生的,天生的是我们对时间的把握,必然性的观念就是蜜蜂和蚂蚁回巢时的那一条有距离的直线。它们产生的是回巢的直线,我们产生的是观念。

黑格尔的名言,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是合理的,如果是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上这个存在的可能就不是合理的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有其说是他对事物规律的认识不如说是他对时间的认识。

诗人可分为以时间为基础的诗人和以空间为基础的诗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的这首名词以时间为基础,气势恢宏,感情沉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这词以空间为基础,空间的改变表现无尽的悲情。空间的宏大也表现悲情的无限。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妙就妙在有限的时间表现了无限的感情。

    生理基础

可以肯定,人类的时间把握和思维与人的大脑的额叶皮层有密切关系:

“威廉·卡尔文(William Calvin)在其《向上流淌的河》一书中提到以下一段逸闻,表明前额叶皮层对于制订计划的重要性。

蒙特利尔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怀尔德·彭菲尔德( WilderPenfield)有一个妹妹。她是那种能花4小时去准备有5道菜肴的正餐而不出一点儿纰漏的厨师。她做食物从来不会变冷或者煮得过头,因为它们总是在需要时就被主人刚好从炉子上或者锅里取出,她的烹调程序已经成为精准定时的方案了。不过,彭菲尔德的妹妹发现自己的天赋开始丢失。在几年的时间里,她越来越抵触周末家庭聚餐,因为她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准确地做安排。准备平常的晚餐,她还是一位好手。大多数医生可能都不会注意到这些微小的线索,但是彭菲尔德医生的临床直觉告诉他,妹妹的前额叶处可能长了一个肿瘤。事实的确如此,他为妹妹做了手术,他妹妹也痊愈了。

然而,这个将大部分右侧前额叶皮层和肿瘤一起切除的手术并没有使他妹妹的组织能力得到恢复。术后1 5个月,她准备过一次给4位客人的晚餐,她失败得一塌糊涂,因为她不再具有主动性和做选择的能力,而这些都是前额叶皮层的典型功能。” 《我即我脑》作   者:[荷兰]迪克,斯瓦伯译    者:王奕瑶陈琰璟包爱民  出版发行:海南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0年6月第1版201页)

这个例子说明了前额叶皮层受到损伤后的个人也将失去对时间的把握能力,也就是对自己将要做的事在时间顺序上的组织能力。这种组织能力也体现为一种责任心,责任心说到底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要完成的事的把握性和积极性。如果失去了对时间的把握,责任心也将消失。下面这个例子是常见诸多文献的病例:

“1884年,美国一名铁路建筑工头菲尼亚斯·盖奇( PhineasGage)在引爆岩石时遇到了一场事故。他的工作是用一根铁棍在石上钻洞,将炸药、保险丝和沙子放进去。那一天他似乎是忘记放沙子了,结果爆炸的气流使那根大铁棍正好刺穿他的脑部,导致全左半脑前额页皮层受到了严重损伤。令人惊奇的是,盖奇不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能完全保持清醒,但是他的人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前他是一个勤奋而负责任的人,现在他变得脾气暴躁、任性善变、具有攻击性,而且满嘴脏话,最终他被公司解雇。正如他的朋友们所说的,'盖奇再也不是从前那位盖奇了’。” 《我即我脑》200页)

其实盖奇还是那个盖奇,只是由于盖奇的前额受伤失去了时间把握的能力,责任心自然就不存在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