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经络图——天突穴

 原隰泉流 2024-08-19 发布于浙江

  人体12经络图 

图片

穴位,学名腧(shù,第四声)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部分穴位并不在经络上,但对其的刺激亦可产生疗效。
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天突穴

导读:天突穴归属任脉,有缓解治疗咳嗽、哮喘、失音、呕吐、呃逆、瘿瘤等作用,天突穴的位置: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详见本文图解天突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穴位具体位置图

【天突穴的位置】位于人体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穴位解剖】胸骨切迹中央,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向下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深部神经。

图片

天突穴的取穴和操作方法

【天突穴的准确位置:胸骨柄上窝凹陷正中。天突 穴的操作方 法只有一种方法:指压法,用大拇指,带一个弯曲度往下,内下方,抠压一种力度,病人感到很舒适,按揉两百次,且让病人做吞咽动作,吞咽口水,天突穴有两个 作用:让咽喉的经络气血疏通流畅(通则不痛),便于消炎;针对有些病人有梅核气的症状,按压天突穴有治疗消除梅核气的感觉。

【穴名解说】

【天突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任脉。阴维、任脉之会。别名:玉户穴,天瞿穴。
【穴义】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
【名解】
(1)天突穴。天,头面天部也。突,强行冲撞也。天突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收体内外传之热而向上部的头面天部突行,故名天突穴。

(2)玉户穴。玉,金之属也,肺性之气也。户,出入的通道也。玉户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性水气。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温性之气,表现出肺金之气的固有特性,故名玉户。
(3)天瞿穴。天,头面天部也。瞿,古代的戟属兵器,既能横打又能直刺,此指穴内气血为向外的冲突之状。天矍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上冲头面的天部。理同天突穴名解。
(4)阴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因其势单力弱,穴外天部的阴维脉水湿因而汇入穴内,故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

图片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循任脉上传廉泉穴。
【功能作用】吸热生气。

【天突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
【作用功效】吸热生气。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咽喉炎、甲状腺肿大、食道炎、癔病等。配定喘、膻中、丰隆主治哮喘。

图片

【穴位配伍】

1.配内关、上脘、膻中、行间,针刺平补平泻法,宽胸理气,治疗胸中气逆、咳逆上气.

2.配膻中、足三里、内关、上脘、胃俞、脾俞、膈俞,针刺平补平泻法,行气化痰、宽胸利膈,治疗痰气互结之噎膈.

3.配太冲、章门、膻中、丰隆、鱼际、廉泉,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治疗痰气郁结之梅核气.

4.配气舍、阿是穴(瘿瘤上)血海、太冲、间使,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解郁、消瘿散结,治疗痰气互结之瘿气、颈项肿大者.

5.配定喘、膻中、丰隆,针刺泻法,宣肺降气化痰,治疗痰浊内阻之胸痹.

6.配内关、中脘,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降逆和胃,治疗胃气上逆之呃逆.

7.配尺泽、肺俞、曲池、大椎,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疗风热咳嗽.

8.配行间、尺泽,针刺泻法,抑木清金,治疗肝火犯肺之咳嗽.

9.配列缺、丰隆,针刺泻法,祛痰利气、止咳平喘,治疗痰浊阻肺之咳嗽、气喘.

10.配肺俞、膻中、尺泽、列缺、风门、阴陵泉,针刺泻法,降气化痰、止哮平喘,治疗风寒袭肺、寒痰渍肺之喘证、哮证.

11.配定喘、膏肓、肺俞、太渊,针刺补法,补肺益气,治疗肺虚哮喘.

12.配大椎、肺俞、列缺、合谷、膈俞、尺泽鱼际,针刺泻法,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治疗热毒蕴肺之肺痈初、中期,咳喘胸满、咯唾脓血.

13.配少商、尺泽、曲池,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利咽,治疗风热咽喉肿痛.

14.配少商、内庭、曲池、合谷,少商点刺放血,余穴针刺泻法泻肺清胃清利咽喉,治疗肺胃火盛之乳蛾、喉风、喉痹、咽喉肿痛等.

15.配少商、尺泽、通里,针刺泻法,清热开音,治疗风热暴喑.

16.配灵道、阴谷、复溜、丰隆、然谷,针刺平补平泻法,滋肾降火利咽治疗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之咽痛久不愈、喑哑、入睡口干等.

图片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天突穴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后壁刺入0.1-0.5寸。

【温馨提示】天突穴针刺不能过深,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伤锁骨下动脉及肺尖。如刺中气管壁,针下有硬而轻度弹性的感觉,病人出现喉痒欲咳等现象;若刺破气管壁,可引起剧烈的咳嗽及血痰等现象。如刺中无名静脉或主动脉弓时,针下可有柔软而有弹力的阻力或病人有疼痛感觉,应即退针。
【艾灸方法】天突穴,艾条灸5-10分钟,天突穴,艾炷灸3-5壮。
【按摩手法】用中指指腹按揉天突穴并做环状运动,按摩时应控制力度,不要伤到喉咙。

天突穴位于咽喉部位,胸骨上边的窝窝。天突穴不能直直的按压,用抠法,用大拇指或中指向下弯曲度大一点,这样病人既没有感觉紧憋、气管压迫或呛到。

图片

【知识补充】哮喘病的发生主要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操作方法】哮喘患者可以通过自行点按天突穴来快速缓解哮喘发作的不适。天突穴,善治咳嗽、哮喘、胸闷、咽痛等病症。天突穴位于颈部,在前正中线上,当胸骨上窝中央。即两锁骨头中间的凹陷处。哮喘急性发作时,应以食指或中指指腹向胸骨方向点按天突穴。

图片

【穴性文献辑录】

1.《灵枢》:主失音.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

2.《素问》:上气.寒热.

3.《针灸甲乙经》:咳上气喘,暴喑不能言,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鸣.

翕翕寒热,颈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短哽心痛,隐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

4.《黄帝明堂经》:主咳逆上气,喘,暴暗不能言及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颈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哽,心痛,隐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

5.《备急千金要方》:瘿.主咳逆.

6.《医心方》:心痛.

7.《针灸聚英》:心与背相控而痛.

8.《经穴解》:任之肺病,上气咳逆,气暴喘,咽肿咽冷,声破喉中生疮,喉猜猜咯脓血,瘖不能言,身寒热颈肿,哮喘,喉中噏噏如水鸡声,胸之气梗梗挟舌下青脉,瘿瘤.任之心病:心与背相控而痛.任之胃病:面皮热,五噎,黄疸,醋心多唾,呕吐.

9.《针灸集锦》(修订本)(郑魁山):宽胸理气,清热化痰.

10.《常用腧穴临床发挥》(李世珍):辨证取穴,用泻法,降痰利气、镇咳平喘、清利咽喉;用泻法配艾灸,温降痰浊、镇咳平喘;用补法,收敛肺气.

11.《针灸腧穴学》(杨甲三):清肺利咽,理气散结.

12.《临床针灸学》(徐笨人):宣肺平喘,清热利湿.

13.《针灸心悟》(孙震寰):天突降逆气而定哮喘.

14.《针灸腧穴手册》(杨子雨):除壅消滞清热化痰,通利气机.

15.《针灸探微》(谢文志):宣肺化痰,清利咽喉.

16.《中医针灸通释·经脉腧穴学》(康锁彬):宣肺止咳,降逆化痰,清利咽喉.

17.《针灸腧穴疗法》(李平华):宣肺止咳,降逆化痰,清利咽喉.

18.《腧穴临床应用集萃》(马惠芳):清肺平喘,利音止咳.

19.《新编实用腧穴学》(王玉兴):宣肺止咳,降逆止呕,化痰散结.

29.《中医针灸经穴集成》(刘冠军):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

21.《新编简明针灸学》(闫乐法):宣肺止咳,开喑利咽,利气散结.

22.《腧穴学讲义》(于致顺):理气降逆,化痰利咽.

23.《针灸辨证治疗学》(章逢润):宣肺化痰,宽胸降逆,清利咽喉.

24.《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宣肺止咳,降逆化痰,利咽喉.

25.《珍珠囊穴性赋》(张秀玉):喘痰喉风天突尽.

26.《腧穴类编》(王富春):宽胸理气,通利气道,宣肺祛痰.

27.《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宣肺调气,清咽开音.

28.《临床常用百穴精解》(王云凯):平补平泻法疏通经络,调畅气机.补法:收敛肺气.泻法:降气平喘,利咽散结.

图片

【古今应用辑要】

1.古代文献摘录

(1)《备急千金要方》:咳逆上气暴喘,天突、华盖.又天突、天窗,主面皮热.扶突、天突、太溪,主喉鸣,暴忤,气哽.期门、长强、天突、侠白、中冲,主心痛短气.天突、华盖,主咳逆上气,喘暴.天牗、缺盆、神道、大杼、天突、水道、巨骨,主肩背痛.魄户通天、消泺、天突,主颈有大气.天突、章门、天池、支沟,主漏.天突、天窗,主漏颈痛.

(2)《针灸资生经》:配天窗治漏颈痛,配扶突治喉中如水鸡声,配华盖治咳逆上气喘暴.

(3)《针经摘英集》:治失音,刺任脉天突一穴次针手少阴经神门二穴…支沟二穴…涌泉二穴,如舌急不语,刺喑门一穴

(4)《针灸大全》:五瘿,天突、扶突、天窗、缺盆、俞府、膺俞、喉上膻中、合谷、十宣.

(5)《席弘赋》:谁知天突治喉风.

(6)《胜玉歌》:小儿吼闭,天突、筋缩.

(7)《玉龙歌》:喘嗽,天突、膻中.

(8)《百症赋》:咳嗽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穴.

(9)《秘传常山杨敬斋针灸全书》:咽喉肿痛,天突、璇玑、风府、照海.

(10)《针灸大成》:气喘,天突、俞府、膻中、肺俞、三里、中脘.

(11)《类经图翼》:咳嗽,天突、俞府、华盖、乳根、风门肺俞、身柱、至阳、列缺.

(12)《灵光赋》:天突宛中治喘痰.

(13)《针灸简要》:配内关、中脘治呃逆;配人迎治甲状腺肿大.

(14)《针灸逢源》:五噎,天突、胃俞、中脘、气海、三里、膏肓俞、脾俞.

(15)《针灸集成》:肺痈,天突、膻中、膏肓俞、肺俞.

2现代研究进展

(1)杨金林采用维生素B12穴位注射天突治疗梅核气患者48例,总有效率93.8%[杨金林天突穴药物注射治疗梅核气48例中国耳鼻喉科杂志,2001,1(2):129].

(2)马占松按压天突穴配合针刺素髎穴、中脘、足三里、内关、风池等穴治疗气虚痰阻之呃逆效果满意[马占松按压天突针刺素髎为主治疗呃逆91例.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43]

(3)何文先针刺天突、廉泉为主配合辨证取穴结合百合固金汤加减治疗慢性咽炎患者68例,针刺治疗:

选用天突、廉泉为主穴,肺肾阴虚者加太溪太渊,肝肾阴虚者加行间、太溪,脾胃虚弱者加足三里、三阴交,痰瘀胶结者加丰隆、照海.针刺行间、丰隆用泻法,余穴均用补法轻刺激.治疗结果:痊愈5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1%[何文先针刺结合中药治疗慢性咽炎68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7):362].

(4)熊英以按揉天突穴和点刺四缝穴为主加用传统小儿推拿手法及背部拔罐治疗小儿痰湿蕴肺型咳嗽24例,治愈率54.17%[熊英,吴云川,朱升朝按揉天突穴和点刺四缝穴在治疗小儿痰湿蕴肺型咳嗽上的应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0):162-163].

(5)宋玉芳取天突穴、大椎穴拔罐治疗喉咳外感风寒证初起患者50例,治愈46例,好转3例,无效1例[宋玉芳,蒋荣民天突穴大椎穴拔罐治疗喉咳外感风寒证初起50例四川中医,2011,29(7):121-122]

(6)冯豪以天突穴位埋线结合半夏厚朴汤辨证加减治疗梅核气患者48例,痊愈18例,显效13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6%[冯豪天突穴位埋线合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48例浙江中医杂志,2011,46(9):653].

【操作】先直刺0.3寸再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方刺入1寸,不能左右偏斜;治疗咽喉疾病,针尖可向上刺入,针感走向咽喉部;可灸.肺气肿病人本穴不能深刺,谨防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