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哈里视窗 1 什么是乔哈里视窗 乔哈里视窗,最初是由乔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拉姆(Harry Ingram)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故就以他俩的名字合并为这个概念的名称,当时他们正从事组织动力学的研究。 乔哈里视窗(Johari Window):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根据这个理论,人的内心世界被分为四个区域: 公开区、隐西藏、盲区、封闭区。 乔哈里视窗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 或“信息交流过程管理工具”。它实际上包含的交流信息有:情感、经验、观点、态度、技能、目的、动机,等等,作为这些信息主体的个人往往和某个组织有一定的联系。 “乔哈里视窗”模式把人的内心世界比作一个窗子,它有四格: ◾ 公开区(The Open Arena):是企业或组织中,你知我知的资讯; ◾ 隐西藏(The Hidden Facade):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资讯; ◾ 盲区(The Blind Spot):别人知道关于我的资讯,但我自己并不清楚; ◾ 封闭区(The Closed Area):双方都不了解的全新领域。它对其它区域有潜在影响。 真正而有效的沟通,只能在公开区內进行,因为在此区域内,双方交流的资讯是可以共享的,沟通的效果是会令双方满意的。但在现实中,很多沟通者对彼此都不很了解,很无奈地进入了封闭区,沟通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为了获得理想的沟通效果,就要通过提高个人信息曝光率、主动征求反馈意见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公开区,增强信息的真实度、透明度。在沟通的策略上,可以在隐西藏内选择一个能够为沟通双方都容易接受的点来进行交流,这个点被叫做“策略资讯开放点”。 当双方的交流进行了一段时间,“策略资讯开放点”会慢慢向公开区延伸,从而实现公开区被逐渐放大。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策略资讯开放点”时要避免过于私人的问题,如心理健康、严重的过失等。如下图所示: 2 乔哈里视窗优缺点 优点 ◾ 易于掌握,结果灵活 ◾ 促进信息开放与共享 ◾ 产生互为参照的共同点 缺点 ◾ 有些个人事务最好不要交流(个人的性行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过失) ◾ 有些人可能传递出过多的信息,而不考虑信息接收者的感受 ◾ 有些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可能是消极的 ◾ 如果不能将乔哈里资讯窗与强化积极行为、或改正错误行为联系起来,那么就会成为一项没有意义的实践 3 乔哈里视窗运用技巧 ◾ 在公开区:扩大共同开放区,建立沟通的基础 ◾ 在盲目区:通过反馈了解自己的盲视区 ◾ 在隐西藏:适度袒露自己的隐西藏,避免主动谈论对方的隐西藏 ◾ 在未知区:发掘潜能,提升自我价值 为了使得沟通更有效,我们应该 扩大“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公开区,减少隐蔽区盲目区和未知区。 * 文章内容来源网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