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国文字的源头 虽然咱们现在【不学写甲骨文】,但是对于书法溯源来说,咱们要对甲骨文有一些了解哦~ 当然,也有很多人在练习甲骨文,如下图👇 《绝句》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国家博物馆馆藏甲骨文 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甲骨文的基本风格特征,如钟明善先生在《中国书法简史》中所说:“甲骨文字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瘦劲挺拔的细笔道的;一类是浑厚雄壮的粗笔道的。 甲骨学研究不只限于甲骨文字辨识及其所揭示的殷商历史文化等本源性信息方面,还涵盖甲骨文发现以来所有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与甲骨文相关的人文事项。在世界上以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古文字为主的各国古文字中,汉字则是唯一的从产生到现在延续使用数千年,还依然充满生命活力的一棵长青树。
甲骨文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单字量约4000多个,其中约1300个见于现代汉语字典,甲骨文语言是汉语的母体,其内部有一个比较规范的表意语音系统。 甲骨文的文辞体式,有比较成熟健全、自成体系的字形、语素、词汇、句法和语法系统,与现代汉语语法构成一脉相承,已经基本具备现代汉语语法的词类,如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介词、叹词等等。 甲骨文时代属于商王朝后期,历时商王盘庚迁殷至帝辛凡8世12王共273年,出自3300年前后殷商王朝特殊人群之手,这些人群以固有的占卜文例形式(通称甲骨卜辞)或记事文例形式(通称记事刻辞),在龟甲兽骨上写刻下贯以他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仰追求的生产生活、军事礼仪诸事象,记下了真实存在的商王室谱系等等。 这也使商代成为极其难得的有出土古文字记载与传世文献及考古发现相印证的信史时代,填补了史书的缺载。 甲骨文中有名类繁多的建筑称名,也有不少风霜雨雪的气象及水旱虫灾的记录。比如,公元前1200年前后的5次月食记录,是古气候与古天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许多野生动植物及猎获象群的记录,可资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生态与历史地理环境的变迁。 当时的粮食作物种类有粟、粱、黍、麦、稻、大豆等所谓“六谷”。以年、岁、祀称年,把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实行一套适合农业定居生活的以太阴纪月、太阳纪年的阴阳合历。 以干支记日,有表示一天内不同时段的“旦”“大食”“昼”“小食”“市日”“昃”“暮”“昏”“埶”“住”“寤”“夙”等“时称”单位词,流行的是不均匀的分时段纪时制。 甲骨文也为现代书法艺术提供了舒展才华的新天地,别开甲骨文书法篆刻新门类。甲骨文书体造型与行文走笔具有的高起点、合规度、具变宜的书法要素,显出早熟性的特色,先声正源而导流后世书艺,其刀笔、结体、章法三大要素,直接间接影响着晚后书学的流变,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美学原则和共同心理,即平和稳重的审美观,强弱均衡、节奏有序的心理意识。 下面给大家看几个甲骨文的文字: 甲骨文遗产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基因和绵绵流长的历史根脉,今晚玉广院长课堂,我们一起走进殷商秦汉,探索书法演变~ 今晚7点不见不散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