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译:可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大道。能够用来称呼的具体名称,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空虚无名的空间,是天地得以出现的开始。真实有名的基本物质,是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因此如果一个人能够保持清净无欲的心态,就可以观察空间和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经常处于多欲状态,就只能看到空间和万物的一些表面现象。 注:人类发明的语言,足够简单易用,贩夫走卒人人能用。但是也因此导致广度够而深度不够,不足以彻底表达清楚很多隐形知识,比如道、宇宙的规律。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说的都可以说清楚,不能说的则必须保持沉默。”。《悉达多》里提到,智慧是无法传授的,没有人能通过法义得到解脱,要想获得佛陀那样圆融通达的智慧,只能像佛陀那样亲自去探寻。大道不可说,但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大道,只能通过语言。假设大道在第十级阶梯,语言能帮助到达第五级,然后靠自己探寻走完后面五级。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因此圣人所做的事情就是顺应自然而不提倡人为的干涉,圣人推行的是不用语言的教育。圣人顺应万物的生长而不加以限制,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要求它们的回报,建立了功劳而不据为己有。正因为圣人从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功能。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执行无为的政策,天下就会安定天下。 注:文景之治是无为而治,汉武帝是有为而治,反而导致百姓陷入战乱。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译:道是无形无象的,如果遵循它办事,也许就不会要求把事情办到盈满、极盛的状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天地无所仁爱,把万物视同草、狗一样;圣人无所仁爱,把百姓视同狗、草一样。人们说的做的越多,产生的事物就越多,处境就会越发困窘,不如遵循着不偏不倚的适中原则行事。 注:儒家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帮助人们刻意练习以达到仁。老子超越于此,认为提倡仁义本身就标志着人类道德已经堕落,所以要不仁。施仁的目的要完全摒除功利性,成为无意识的行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原因就在于它们不是为了自我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因此圣人先把自己放在别人的最后,反而能够站到别人的前面;把自身置之度外,反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不正是因为圣人不自私吗?所以反而能够成就他们的私利。 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品德最美好的圣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施恩泽于万物而从不与万物相争,安居于众人所讨厌的低洼之地,所以说水的特性基本上符合大道。正因为他们与人无争,所以也不会招来任何灾难。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守住。富贵而傲慢,是自取灾难。功成身退,是大自然的规律。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懂得万物循环往复的道理后,就能包容一切。能够包容一切,就能够公正地对待一切。能够公正地对待一切,就能够懂得治国的道理。懂得了治国的道理,就能懂得自然规律。懂得了自然规律,就能掌握大道。掌握了大道,就能长久生存,终身不会遇到危险。 注:循环往复,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译:最高层次的统治者,百姓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次之的,百姓亲近他们赞美他们。再次之的,百姓害怕他们。最次的,百姓轻视、羞辱他们。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行为单纯,内心淳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不要思考。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忍受委屈则能保全自我,先弯曲反而能够伸直;低洼反而能够变得充盈,守旧反而能够创新;少取一些则有所收获,贪得无厌反而会变得迷惑。正因为圣人从不与别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任何人能争得赢他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大道,大道就效法它自身的样子。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译:知道什么是雄强,却要安于柔雌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沟壑。甘愿做天下的沟壑,高尚的品德就永远不会丧失,就能恢复到无知无欲、柔和不争的婴儿状态。 注:知其雄守其雌是曾国藩的座右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可为而不为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译:能够认识别人的人是聪明的,能够认识自我的人则更为睿智。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则更为强大。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遵循大道坚持力行的人是有志的。 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要想夺取对手的东西,必须暂时先赠予一些东西给对手。这就叫作含而不露的聪明,也即以柔弱的手段战胜刚强之人的策略。使用这些策略时,要像鱼不可离开水一样,也像国家的优良武器一样,不能让别人知道。 注:捧杀。以柔胜强,就像舌头和牙齿,年迈之时,牙齿掉光,舌头仍在。刚强可以战胜那些力量不如自己的人,但是柔弱可以战胜那些力量超过自己的人。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译:礼,是忠信不足的标志,是惑乱的开始。因此大丈夫要笃守忠信,排除虚礼。要遵循规律,不要提倡超越时代的思想主张。 注:这就是为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万物在大道的支配下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大道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提醒万物保持柔弱的状态。天下万物产生于某种物质,而物质产生于空间。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译:素质最高的人听到了大道,就会尽心尽力按照它去做人做事。素质一般的人听到了大道,将信将疑。素质低下的人听到了大道,就会认为它大二无用而嘲笑。不被素质低下的人所嘲笑,大道也就不足以成为大道了。 注:这就是为什么听过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译:最大的方形看不到它的棱角,最大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声音反而无法听到,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清它的形状。最直的好似弯曲,最巧的好似笨拙,最善辩的好似不善言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译:在大道的支配下出现了唯一的元气,元气分解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生出天地人,天地人相互配合产生了万物。人们所讨厌的名称就是孤寡,而王公却用它们称呼自己。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天下最柔和的东西,能够存在于最坚硬的东西里。不用语言的教育,清静无为的好处,天下很少有比得上这些原则的。 名与身孰亲?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译:美名和生命哪个更值得亲近?所以说过分的吝啬反而会招致更大的破费,过多的聚财反而会招致严重的损失。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最大的灾祸是不知满足,最大的危险是贪得无厌。因此懂得满足的这种满足,才是一种永恒的满足。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研究世俗学问,情欲一天比一天增多;学习大道,情欲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清净无为反而能够做成一切事情。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译:圣人没有固执不变的思想,而是把百姓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译:懂得大道的圣人不去谈论大道,而喜欢谈论大道的人并不懂得大道。圣人闭目塞听,不受外界诱惑。挫去自身的锋芒,从而解脱人我之间的纷争。调和自身的光耀,从而使自身也具有一定的缺陷。这就叫作微妙的与人混同。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译:用正规的方法治理诸侯国,用权诈的手段用兵打仗,用清净无事的政策来管理整个天下。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因此圣人方方正正却不去为难别人,有棱有角却不去伤害别人,自己坚持正直品德却不强迫人去做,发出光芒却不刺人眼睛。 治大国若烹小鲜。 译: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调小鱼那样不要经常折腾它。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对付困难的事要在它还容易解决的时候开始,成就大业要从很小的事情做起。因为天下的难事都开始于容易的事,天下的大事都开始于一些小事。因此圣人始终不去直接做大事,所以才能成就大事。轻易许诺,势必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越容易,势必会遇到越多的困难。因此圣人都把办事看得很困难,所以他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注:言诺而不与,其怨大于不许。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结束时依然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把事情办坏。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译: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的首领,原因在于它们善于处于百川的下游,所以才能够成为百川的首领。因此要想统治百姓,必须用语言对百姓表示谦下。要想领导百姓,必须先把自己置于百姓的后面。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译:懂得了而外表上好像什么也不懂得,最好;不懂得而装出懂得的样子,这就是毛病。 注: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译:天之道,是减损有余的而补充给不足的。人们制定的原则,是减损不足的去奉献给有余的。 注: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富者更富,就是人之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译:真话不好听,好听的不是真话。圣人从不积累财富名利,尽全力去帮助别人,他自己反而变得更加富有。把一切都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变得更加充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