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 【简介】 桂附理中丸最早出现在《饲鹤亭集方》,是由理中丸加减化裁而来。理中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人参、干姜、甘草和白术组成,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作用,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脘腹疼痛、呕吐泄泻、纳呆食少、口泛清涎、手足不温或胸痹、心下痞满等病症。 桂附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用附子、肉桂,用炮姜代替干姜,党参代替人参而成的方剂。其中,附子和肉桂,属大辛大热之品,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两者皆入肾经,更擅长于补充阳气,用炮姜代替干姜主要是炮姜药性温和持久,能温补脾阳,也少了干姜的辛辣刺激性,党参补气作用不及人参,但能健脾生津润脏。 与理中丸相比较,桂附理中丸增强了补肾温阳祛寒之力,适用于治疗理中丸证又兼有四肢不温、肢冷怕凉、腰背寒凉、夜间尿频、腹泻清冷甚至出现五更泻者。 【原文指征】《饲鹤亭集方》:“附桂理中丸治脾胃虚寒,痰饮内停,中焦失运,呕吐食少,腹痛便溏,脉来迟细者。附子一两,肉桂五钱,人参一两,白术二两,干姜一两,炙草一两为末,蜜丸,每服三钱,开水送下。” 【处方】 附子一两30g,肉桂五钱15g,人参一两30g,白术二两60g,干姜一两30g,炙草一两30g。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功能】 补肾助阳,温中健脾。 【主治】 用于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厥冷。 【方义】方中肉桂、附子大辛大热,补肾助阳,温中散寒止痛,共为君药。党参味甘偏温入脾,补中益气,促进运化;炮姜辛热,温中散寒、止痛止泻,合为臣药。君臣相合,甘温辛热,温补阳气,温中健脾。白术甘苦温燥,益气健脾燥湿,为佐药。炙甘草味甘,益气补中,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合用,可使寒气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共奏补肾助阳,温中健脾之功。 【配伍特点】 【加减化裁】 【禁忌】 本品含有肉桂、附子,为大热之品,故肝胃郁热所致胃脘痛者忌用,孕妇慎用。 伤风感冒及实热者忌服,高血压、心脏病、肾病、咳喘、浮肿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膩、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本品不宜长期服用,服药2周内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本品处方中含有附子,不宜与含有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的药同用。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腹泻,特发性水肿,消化不良。 01、脾肾阳虚腹泻 桂附理中丸加减联合思密达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相关性腹泻能有效改善脾肾阳虚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性腹泻患者的中医症候,改善患者腹泻复发情况,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 0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桂附理中丸加减,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阳虚证者),能有效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03、不稳定性心绞痛 桂附理中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肾阳虚证)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片用量,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P 选择素和游离脂肪酸水平有关。 【医案】张某,男,30岁,腹泻半年余,病因不详,自述腹部每次受凉即泄泻,虽然经常腹泻,但并不伴随腹痛,经常自购暖脐贴作为理疗,每次贴至肚脐周皮肤发红仍不觉热,平素畏寒怕冷,在办公室不愿吹空调,手脚心素来汗多,纳眠尚可,余无不适,舌淡苔白,脉沉缓微紧。 2021年5月28日初诊,辩证为太阴虚寒,脾之清阳不升,处桂附理中汤7剂,方药如下:制附子15g 干姜12g 党参10g 生白术12g 炙甘草10g 桂枝6g。 2021年6月7日二诊: 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畏寒减轻,可以吹空调,手脚心汗出无改善,舌淡苔白,脉沉紧。处方:制附子20g 干姜12g 茯苓20g 白术20g 党参15g 炙甘草10g 桂枝12g 生白芍12g 防风10g 生黄芪20g (7剂)。 2021年6月16日三诊:效佳,服药期间未有腹泻,畏寒怕冷明显减轻,手足心汗出仍改善不明显,脉缓,微弦,舌淡红,苔薄白。处方:制附子20g 干姜15g 茯苓20g 白术20g 党参20g 炙甘草10g 生黄芪30g 生龙牡各30g (7剂)。 2021.6.27日电话告知,诸症减轻,已无腹泻,手脚心轻微出汗,尚可忍受,因服药不便,嘱继服附子理中丸加以巩固。 按: 伤寒论云:“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病的本质就是中焦虚寒,脾阳衰弱,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如果脾阳衰败,则不能运化水谷和升发清阳,常表现为下利,腹痛等症状。此时,诊疗思路非常明确,当以温脾阳为主,根据伤寒论太阴病和少阴病条文,我们可选用的方剂一般有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等,虽然几个方剂都可以治疗太阴虚寒证,但每个方剂对应的具体症状不同,需要根据临床患者的症状进行辨证斟酌后使用,必要时进行药物的加减。如上所述,本例患者的主要病位表现在脾胃,属里证,根据患者畏寒,不能吹空调等症状和舌脉,很容易就辩证为太阴病,因此初诊时处以附子理中汤,以扶脾阳为主。后期复诊时,总体以太阴这个大原则为纲,根据病人病情的变化,对方剂进行调整,包括药量和药味,但总体方向与初诊一致。 【医案2】2019年9月3日,初诊。患者王女士,52岁,主诉:腹泻腹痛五六年,加重一周。大便一日七八次,便下清水,完谷不化,乏困无力,食欲不佳。脉沉细无力,舌质淡白、苔厚。· 中医诊断:脾肾阳虚。 治则:补肾助阳,温中健脾,固肠止泻。 处方:桂附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6剂。 2019年9月10日,复诊。服药后腹泻腹痛减轻,大便一日二三次,仍不成型,已有饥饿感。上方去炮姜加陈皮15克,6剂。 2019年9月17日,三诊。服药后腹泻腹痛已愈,大便一日一次,已成型,精神尚可。特嘱患者,忌食寒凉食物及水果,喝热水。服桂附理中丸12瓶以巩固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