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驱动》上篇:价值为王——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闰木 2024-09-03 发布于四川
有没有在生活中听到一些抱怨环境资源、指责社会他人的声音?有没有经常忙碌努力到感动自己,却又总有着郁郁不得志的沮丧?
在这个追求进步同时又充满焦虑的时代里,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落入“成长陷阱”中,即感觉自己做的每件事都重要且正确,但就是看不到未来可视的希望。这是为什么呢?
假若把内向成长看作培养习惯,把外向成长看作打造技能,我们很快就可以发现答案:过度专注于内向成长而忽视了外向成长,即重习惯轻技能,重输入轻输出
而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在《认知驱动》这本书中,作者周岭给出了答案:因为“培养习惯容易,打造技能难”。内向成长由自我评定,而外向成长需接受大众审核,由带给他人的价值评定!
一个人的成长,是通过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有用的事来实现的。一个人只有了解做成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内化所学,深化认知,从而发生改变。
这也就告诉我们: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好的人生重在创造,而创造个人价值,才是引导个体走入真正成熟和幸福的关键。

图片

而创造个人价值,就需要了解利他原则和人生价值的关系。
观察身边的各类工作,所有工作本质上都是服务行业,都是在为他人提供着某种形式的价值或便利,人与人之间皆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也正由于此,利他原则可以帮助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
也就是用自身的价值去服务他人、影响他人,而不是用某些条件去控制和取悦他人。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人生也是如此,当我们不断地创造对他人有用的价值,也就实现了自我成长的升级。
那如何通过认知来驱动改变和创造?
周岭在《认知驱动》这本书里给了系统梳理和清晰解答。读过其作品《认知觉醒》的小伙伴们,应该已经提前对书中提到的“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避难趋易、急于求成、舒适区边缘、反馈、关联”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暂时没有读过的小伙伴可以补充阅读《认知觉醒》书籍或我对此书内容拆解整理的上下篇文章(《认知觉醒》上篇:让人醍醐灌顶的自我重塑必经之路)(《认知觉醒》下篇:高阶重塑人生基本盘),以便于更好地内化本书中的知识要点。

01
            上篇: 做成一件事的心法
何为“做成一件事”?
周岭认为“在没有外力的要求下,自发地做一件事,并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即为成事。
想要“做成一件事”并不容易,我们真正能主动做成的事更是少之又少,也恰恰是因此,它才更具备稀缺性和成长力。“主动培养做成一件事”的能力就非常有意义了。
凡事皆从心起。
心法促心力,而心力,是一个人认知和意念融合产生的能量。
俗话说“心法不开,技法无用”,心法是看清本质的关键,要想成事,从心去开启认知力无疑是做成事的基础。
一.价值——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1.两个底层概念:“复制”和“转换”
人生的差异往往源于人们看待生活的不同视角。区分“复制”和“转换”二者的不同概念,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会发生转变。
出售自己的时间和技能来换取一份相应有限的收入,这是从古至今大多价值交换的“转换”模式。例如外卖小哥、公司白领...
而“花费一份时间,收获多份回报 ”,或通过雇用他人或借助机器复制价值单品进行销售,或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网络)将作品无限地复制并传播出去,这属于“复制”模式。例如:作家、网络讲师、独立音乐人、自媒体从业者...
转换”和“复制”的最大区别在于边际成本不同——“转换”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复制”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

图片

“复制”比“转换”层级要高,不再出售自己的时间就能产生收益。(只需一次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成本微乎其微,而收益则源源不断)。
“复制”类活动的收益曲线很像《认知觉醒》中提到的复利曲线。前期增长缓慢,但只要持续积累价值,收益就能在到达拐点后飞速增长。

图片

但需要注意的是:“复制”只是一种渠道,获得无限可能的关键依旧在于价值。
要想获得无限可能,“复制”和“价值”缺一不可,且价值越高,可能性越大。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有追求,那就应该激励自己去创造“可复制的价值”
2.利他即利己
人们往往只单方面看到自己想要的,却忽略了自己能给的
“利己思维”容易让人陷入不切实际或急于求成的境地,而这,恰恰不利于主动创造价值,自成资源。相反,一旦我们把视角从“我想要”转到“我能给”的时候,很多浮躁、妄念就会马上消失,转而专注自我,自成价值。
成长的目的就是创造价值,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而且你创造的价值必须是具备长久价值的,时间越久,价值越大。
3.利他的本质是爱
利己之事更符合大脑喜欢“简单、直接、快速、确定”的特性,而利他需要先付出,甚至是无条件地付出,有时还要面临一些损失,忍受一些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大脑会本能的排斥。(《认知觉醒》中本能脑的概念)
利己之心可以得到当下,却会失去更多长远看更有价值的力量。
就如稻盛和夫在《心》中说的:“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利他不是盲目牺牲自己或刻意讨好他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或价值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而不是试图用某种条件去取悦或控制他人。
利他的本质是爱,它的力量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这个世界爱得有多深、爱得有多广。我们既要有利他之心,也要有利他之力,二者缺一不可,不断发展。
利己是人的本性,而利他是一种超越,可以兼而有之。利他从接纳利己开始。只有接纳了利己,我们才能坦然地向它告别。回避和自我欺骗只会削弱我们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我们只要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前进就可以。

图片

4.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镜子
工作中,我常常会对父母朋友们说:身教大于言传生活中,更好的建议不是劝说,而是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也来自于想要改变他人,但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恰恰是自己,告诉你,自己还不够强大(当然,对方也可能存在认知局限)。放下“救人”之心,尊重他人命运,专注提升自己,这才是捷径。
当你埋头努力,默默改变。直到有一天,即使你不说话,也有人会主动征求你的意见。
更好的关系不是付出,而是吸引。
打“付出牌”的人通常是有所求的,而这种心态往往会让自己感到痛苦,让他人感到沉重。
一味付出也会让其少有心思和精力去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而自成价值,即使你不付出,也会有人愿意主动靠近你。
更好的对待不是要求,而是成为。与其要求对方改变,不如让自己真正成为心中期待的那个人。
想要更好,请停止追逐。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不要忘记立足长远,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可影响、能吸引”的人。
5.内向者优势:被动社交——用作品替自己说话
内向者不善社交,更倾向于使用理智脑与外界互动,虽更理性、更有创造力,更加关注事物的根本,但也十分耗能,容易疲惫。而外向者更倾向于用本能脑和情绪脑与外界互动。

图片

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性,专注创造并用创造的价值来吸引外界与之连接,往往是内向者们更具优势的人生赛道。通过产出独一无二的、具有长久价值的作品或产品来与这个世界保持连接。
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摒弃浮躁,专注自我,打造自己的“价值护城河”,始终相信“好的作品会自己'走路’。”
毕竟容颜易老、魅力易逝,而由人创造的思想、价值和美却可以长期存在。
越是在传播手段发达的社会里,越要坚守价值。因为这个世界已经不缺乏传播途径了,但价值依旧稀缺!
二.身份—— 一切从信念开始
1.你当下在哪个层次?
NLP逻辑层次模型把人的思维和觉知分为六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

图片

根据这个图片内容,可以清晰了解到自己所处的位置,进而觉知自己当前的状态。没有层次的指引,你可能意识不到自己还有更好的选择,因此被困在当前的层次。
能够从上至下地总览全局,能够从高维度看问题时,低维度的问题自然就消失了。
对个体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找到人生目标和意义,想清楚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明确了这点,我们就能主动放弃情绪化的抱怨,勤努力、找方法、做选择、建身份、明意义。进而成为更好的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2.赋予身份:改变自己的终极力量
人的行为改变可分为身份、过程、结果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努力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而赋予身份,触及了我们人类成长的终极力量——心理建设。

图片

以阅读举例,当有了身份赋予,便会以此身份状态去在过程中行动,进而影响结果,成为理想中人。

图片

至此,不得不提到潜意识,潜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处理掉被我们的意识忽略掉的巨量信息。那些能运用潜意识不断明确自己身份的人,肯花时间进行心理建设,也就能从上而下或从里到外地改变自己。
比如我是一位教师,如果我将自己定义为一位英语老师,我可能只会给孩子们讲解英语知识相关的概念内容,将精力都用在此。
但若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位陪伴孩子一生成长前行的同路者,我就会不断主动精进,从认知、时间管理、学习力等多个维度去丰富教育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也反向拉升了我的英语教学效果。
3.坚定信念的力量
信念,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的积极态度。 
你一定听过一句话”你的世界是你所关注事物的产物”,很明显,我们看待一件事情的态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我们的行为则会影响现实结果。
永远记得: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境,最终我们都是有选择权的。困境就是我们成长、改变的分水岭,而成长、改变也是我们和困境争夺选择权的较量:放弃选择,我们就会成为困境的囚徒;坚守选择,困难也会向我们俯首称臣。

图片

当把对内的“心理建设”与对外的“态度选择”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内外力量其实是统一的,其力量源头是我们自身的信念。

图片

坚定信念和降低期待并不矛盾,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本质都是为了更好的达成结果。
学过心理学的小伙伴都会知道“吸引力法则”,潜意识的学习方式是不断重复,当我们可以不断进行自我提醒和暗示,直到有一天可以本能地、笃定地相信自己。
成长注定是一个将内在身份不断揉碎并重塑的动态过程。   
3.语言是幸福人生的开端
语言是思维的产物,但我们嘴里说的,也会影响我们心里的想法。
刻意运用语言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提醒自己口出善言,多体察别人的感受,会让别人感觉更好,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毕竟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话,第一个听到的人是自己。听得多了,我们自己也就信了。
4.理性思维“双刃剑”
在某些情况下,理性思维不仅不会成为达成目标的利器,反而还会成为阻碍。既有锋利的一面,帮我们做成事情;也有设限的一面,用已知的单一认知束缚自己,它让我们处于安全地带,也让我们远离很多人生可能性。

图片

元认知能力(《认知觉醒》中概念)让我们跳出限制审视思维本身,当你习以为常的观念被颠覆时,说明你可能要进步了。
这样看来,成就事业、变理想为现实时最好的态度方式就是“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我们也可以将设限的一面转化为开放的一面,专注当下,享受过程。从而发挥更大化的效果。

图片

除此之外,精彩人生还需要浪漫、无畏和勇气。有时候,我们无法达成目标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理性,而是因为我们不够感性。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告诉自己: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要轻易对自己说不可能!
毕竟我们的人生,永远都有选择!

在读《认知驱动》这本书时,作者周岭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和极具生活化的举例轻松解决了我的几个日常思考,诸如“理性和感性”的分配、利他在生活中的尺度...用生活实例举证了一个普通人的自我成长之路。
就如周岭所说,在当下一定要坚守价值并保持耐心,消除浮躁,因为这个时代,会奖励那些“看得清且做得到”的人。
“每个人都有机会,不要浪费生命给你的无限可能!
 这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时代!

 感谢你的阅读,“心法”未完,下篇再续......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