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装饰中的印花工艺指将模具上的花纹拓印在坯体上,细分又包括外模印花和内模印花。定窑最常见的在盘碗内壁上有印花纹样的属于内模印花,即将模具放在里面,坯体罩在模具外进行拍印。外模印花则指模具在外坯体在内,用手指将坯体向模具方向使劲按压,使其紧密贴附在模具上,模具上的花纹即拓印在坯体外壁,盒、杯之类产品的外壁印花即属此种外模印花。 ![]() 定窑外模印花陶范(曲阳定窑历史博物馆藏) 外模印花类似于青铜器的陶范浇铸工艺,都是在器物外壁有模印装饰,但工序比青铜器简单得多。先用陶泥塑出器物形状,雕刻出花纹,这一工艺流程称为制模,此模称为母范。将陶泥片包裹于母范上,印出母范的外形,剥离下来的陶泥就是一件与母范凹凸相反的外壳,即是工作模。将此工作模用低温烧制成陶胎,即成为有一定硬度和强度、可以重复使用的陶范。 ![]() 春秋 兽头陶模(山西侯马市铸铜遗址出土) ![]() 春秋晋 立人陶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战国赵 青铜武士(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古代陶瓷制作应用最多的成型工艺是辘轳拉坯,以圆形器物为多。为了满足用器需求,定窑也生产部分异形器,如花形粉盒、瓜棱状奁盒、方盒、八方炉等,是借助模具按印成型的,同时在模具上刻划纹饰,则成器的纹样效果就成为凸起的外模印花。 ![]() 定窑海棠形鱼纹盒(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陈国桢藏中国古代瓷盒展”) ![]() 定窑瓜棱状奁盒标本(定窑遗址采集,故宫博物院藏) ![]() 定窑瓜棱状奁盒标本(私人收藏) ![]() 定窑鹿衔灵芝纹瓜棱状奁盒(赤峰市博物馆藏) ![]() 定窑婴戏纹穿带方盒(定窑遗址出土) ![]() 定窑八方形器标本(私人收藏) ![]() 定窑狮子宝珠纹八角香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 定窑柳斗纹长方器残件(私人收藏) ![]() 定窑饕餮纹四足方炉(英国私人收藏) 有些产品虽然为圆形器,但因纹饰效果要求,也须借助外模印花工艺。北宋早期的柳斗杯为仿柳编纹饰,凸起的阳纹是用外模印花工艺制成的。拉制同样大小的坯体放在陶范内按压,或直接取泥片铺于内壁按压,泥坯脱模后在口沿贴泥片,划出绳结效果。定窑印花盒,盒身、盒盖的纹饰都属此类外模印花。有花纹的定窑围棋也是外模印花装饰。 ![]() 定窑柳斗杯(定州市博物馆藏) ![]() 定窑鱼篓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定窑蛾纹印花盒(定州市博物馆藏) ![]() 定窑莲纹印花盒(定州市博物馆藏) ![]() 定窑印花围棋(曲阳定窑历史博物馆藏) 外模印花虽在整个定窑装饰史上不占主体地位,但却也贯穿整个生产史,应用最多的是作为附件的印花装饰,如瓜棱提梁壶上的叶片、盖顶花,莲花炉炉腹贴塑莲瓣上的卷草纹,五足香炉壁外的宝相纹贴花,龙首流执壶上的印花龙首,都是外模印花形成的装饰效果。 ![]() 定窑瓜棱执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定窑瓜棱提梁壶(大同市博物馆藏) ![]() 定窑瓜棱提梁壶(私人收藏) ![]() 定窑提梁壶盖(曲阳定窑历史博物馆藏) ![]() 定窑五兽足香炉(定州市博物馆藏) ![]() 定窑狮钮莲花炉(日本高木家族旧藏) ![]() 定窑莲瓣熏炉残件(私人收藏) ![]() 定窑龙首流瓜棱执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定窑印花龙首流(定窑遗址采集,故宫博物院藏) 至于北宋后期的仿青铜器上的博古纹更是如此,只不过不是如青铜器一般除了陶范还要有范芯组合起来浇铸,而只需在陶范内按压泥片即可成型,主体纹饰外还用针状工具刻划细密的回纹做地纹,有鲜明的视觉效果。 ![]() 定窑博古纹印花残片(私人收藏) ![]() 定窑博古纹印花残片(定窑遗址出土) ![]() 定窑方形器座(定州市博物馆藏) 宋金时期好多高端瓷枕上有着丰富的纹饰,如立狮枕枕面上的卷草纹、百子枕枕墙的莲生贵子纹、建筑枕枕墙周边的建筑纹饰,枕墙因空间关系更强调纹饰的立体、丰富,从构图上更加繁缛饱满。 ![]() 定窑立狮枕(定州市博物馆藏) ![]() 定窑建筑枕(上海博物馆藏) ![]() 定窑建筑枕残件(私人收藏) ![]() 定窑白釉腰形枕(定州市博物馆藏) ![]() 定窑褐彩百子枕(定州市博物馆藏) ![]() 定窑百子枕残件(私人收藏) 2001年8月,河北省沧州泊头市富镇村出土大量古代瓷器,有定窑瓷和耀州窑瓷,虽然在村民抢挖中有所毁损和出售,但最终全部追回,经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多数为金代初期定窑白瓷,共20件,俱为盘、碗器,并将其中10件定为馆藏二级文物,7件定为三级文物,现这些文物都在沧州博物馆收藏。 泊头,即停泊船只的码头,始建于东汉年间,初兴于隋唐,因运河漕运而得名。隋代京杭大运河通航后在泊头设立水路驿站,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水路运输交通要道。清《读史方舆纪要》载“泊头镇,县(交河县)东五十里,卫河(即今南运河)西岸,商贾凑集,筑城于此。……并置新桥驿,俗名泊头驿。” ![]() 定窑瓷器(富镇窖藏出土,沧州博物馆藏) 富镇村为宋建隆元年(960年)立村,地处泊头市西部,为泊头、献县、阜城、武强四县交界处,是泊头市(原交河县)西部陆路交通咽喉、历代兵家争夺之地,相传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曾起兵河北,占据献县、富镇一带,并于富镇南北多处屯兵,富镇南二十里窦庄屯就是因窦建德屯兵而得名。富镇村明代修建富庄驿,当年曾经十分繁华,商贾云集,清曹允源《宿富庄驿》诗谓“树里村墟火几星,炊烟漠漠起岩扃。暮程车马催人歇,贫女琵琶絮客听。墙外漏敲孤月落,灯边梦绕万山青。早眠为怕宵征苦,袱被蒙头唤不醒。” ![]() 定窑莲纹刻花折沿盘(富镇窖藏出土) ![]() 定窑双鱼纹刻花盘(富镇窖藏出土) ![]() 定窑素面大盘(富镇窖藏出土) 富镇出土瓷器因现场破坏严重,到底此批文物为墓葬出土还是窖藏,也不是无迹可循。出土定窑瓷器专家鉴定为金代初期,包括莲纹刻花盘、双鱼纹刻花碟、花口碗、素面大碗、盘、小碗等,专家定级为二、三级文物,可见其价值与定官窑器不可同论,既没有皇家独享的龙、凤纹饰,也没有象征宫廷的“尚食局”“尚药局”款识,就连王公贵族喜用的精致典雅、富丽堂皇的印花纹样也没有,只常见的简单莲纹刻花、双鱼纹刻花,多数还都是光素无纹,应是商品贸易用瓷无疑。富镇能出土大量定窑商用瓷,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有关,或许是商品运输中的周转,商家或客商偶遇突发事件,没有来得及转移,又不方便携带,所以才在慌乱中掩埋,以图事后重启。 ![]() 定窑花口碗(富镇窖藏出土) ![]() 定窑素面碗(富镇窖藏出土) 1978年11月、1980年7月浙江临安相继发现钱宽、水邱氏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钱宽、水邱氏夫妇是五代时期吴越国第一代国王钱镠的父母,是已发现唯一的唐代时期吴越王族墓葬,在临安县临天乡西墅村明堂山。钱宽葬于唐光化三年(900年),墓早年被盗,随葬存墓志1方及白瓷碗等文物出土,其中定窑白瓷15件。 《吴越钱氏志》卷十二载:“宽,字洪道……娶夫人河南水邱氏,封河南太君,进封吴兴郡太夫人,以天复元年九月四日薨于杭州大都督府,享年六十有八,与太师合祔焉。”水邱氏葬于唐天复元年(901年),墓保存完好,出土墓志、瓷器、金银器等100余件,其中定窑白瓷17件,包括执壶、碗、海棠杯、花口杯等,在造型、纹饰、装饰技法上都有模仿金银器的痕迹,皆制作精美,釉面莹润,胎质精细洁白,体轻壁薄,有良好的透光性,且器口、圈足大多包镶鎏金银釦,器物外底3件刻“官”款、11件刻“新官”款,3件无款识。这批定瓷现收藏于临安市文物馆。 定窑瓜棱执壶2件。造型一致,壶身呈八棱香瓜形,浅盘口,平底无釉,六棱形短流,扁条形执手。1件壶口沿、壶流、壶盖都包镶鎏金银釦,底足刻“官”款。另1件无盖,底足无款,体量稍小,没有包镶金属釦。 定窑花口碗1件。直壁,深腹,五花口,底足和口沿包镶鎏金银釦,底足无款。 定窑水注1件。敛口,球腹,短流,扁把手,口沿处饰两圈凹弦纹,矮圈足,无盖,底足无款识。 定窑撇口碗1件。敞口,斜直腹,矮圈足,底足和口沿包镶鎏金银釦,外底刻“新官”款。 定窑海棠杯1件。形制与钱宽墓出土者一致,四对花瓣八曲花口,喇叭形高圈足,外底刻“官”款。 定窑龙凤纹把杯和盏托各1件。杯直口圆唇外侈,弧腹,圈足,器身一侧置如意云纹压手,下接圆环形执手,一面印龙纹,一面印凤纹。圈足包镶鎏金银釦,底刻“新官”款。盏托为高圈足,浅盘,器心出高台,底足和高台口沿、浅盘口沿皆包镶鎏金银釦,底刻“新官”款。 定窑花口盘9件,1件为十瓣花口,与钱宽墓出土的“官”款葵形花口碟型制相同,底部刻“官”款。其余均为十二瓣花口,底足刻“新官”款,做工比“官”款白瓷碟更精致,器型更规整。可见,“新官”款器比“官”款器出现的时间要晚,且工艺上已有很明显的进步。 ![]() 定窑“官”款十瓣花口盘 茶铛是一种茶器,用于把水煮沸后煎茶。唐时流行煎茶法,将茶饼捣碎研磨成茶末后,在茶铛的沸水中煎煮。茶铛呈锅状,三足,双耳,有的有柄,有铜、铁、金银、石、陶瓷等材质。宋苏辙“铜铛得火蚯蚓叫”用的是铜铛,元刘诜《雪鼎烹茶》“石铛龙头三足稳”用的则是石质茶铛。 ![]() 宋 铁铛(福建省尔雅茶文化史博物馆藏) ![]() 唐 鎏金龙头银铛(乌兰察布市博物馆藏) 作为茶铛,陶瓷、石质更受欢迎。苏东坡在《次韵周穜惠石铫》诗中提到“铜腥铁涩不宜泉”,即煮茶器不宜用铜、铁类金属,有腥涩味。曲阳定窑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代定窑白釉茶铛,口径16厘米,高12.5厘米,敞口,宽折沿,深腹,折沿上接双环耳,浅圆底,外撇三高足。此茶铛是一种便携式高足煮水器,适合在野外煎茶,如唐马戴《题庐山寺》诗“别有一条投涧水,竹筒斜引入茶铛”句。 ![]() 定窑茶铛(曲阳定窑历史博物馆藏) ![]() 定窑茶铛,残(曲阳县涧磁村晚唐墓出土) 宋人喜在乡村旷野、林泉高致处品茶论道,享闲适自然之趣,携此高足茶铛可近泉取水,就地采薪,不用风炉,直接在三足间燃薪烹茶,一物多用,非常方便。北宋李公麟绘有《龙眠山庄图》,其中就有两处是在室外用茶铛煮水的画面,而室内的煮茶则用到了风炉。 ![]() 北宋 李公麟《龙眠山庄图》局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