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先后无定期: 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补肾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槐花。 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血余炭、三七、茜草、益母草 。 五、月经过少: 1、血虚: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小营煎。 2、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 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4、痰湿: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 一,中医妇科辨证治疗症状三、先后无定期:1、先后无定期肝郁症状,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月经先后无定期之肝郁证主要症状如下:
一、症状表现
1. 月经周期紊乱
- 月经时而提前,时而推后,没有固定的周期规律,一般提前或推后超过 7 天。 - 经量或多或少,即月经量不稳定,可能一次月经量较多,下一次月经量较少。 - 经色暗红,经血颜色偏暗,质地可正常或稍有黏稠。 - 有血块,部分患者经血中可能出现血块,这与肝郁气滞导致的血瘀有关。 2. 肝郁气滞相关症状
- 胸胁、乳房、小腹胀痛,在月经来临前或经期疼痛可能加重。这是因为肝经循行于胸胁、乳房和少腹,肝郁气滞则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 胸闷不舒,感觉胸部憋闷,呼吸不畅快。 - 嗳气食少,经常打嗝,食欲减退。肝郁犯胃,导致胃气上逆则嗳气,脾胃运化功能受影响则食少。 - 时欲叹息,常常不自觉地叹气,这是肝郁气滞的一种表现,通过叹息可使气机暂时舒畅一些。
二、治疗原则及方法
1. 疏肝理气调经。主要采用疏肝解郁的药物来调理月经周期,使气血通畅,月经恢复正常。 2. 常用方剂为逍遥散或定经汤。逍遥散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功效;定经汤可舒肝补肾、养血调经。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辨证论治后确定。 3.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要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营养均衡。 2、先后无定期肾虚症状:补肾调经——固阴煎。月经先后无定期之肾虚证的症状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月经表现
1. 月经周期紊乱
- 月经或提前或推后,周期不定,提前或推后时间多在 7 天以上。 - 经量少,月经量明显比正常情况偏少。 - 色淡暗,经血颜色淡而发暗,质地较清稀。 2. 肾虚相关症状
- 腰骶酸痛,腰部和骶部有酸软疼痛的感觉,劳累后加重。这是因为肾主骨生髓,肾虚则腰脊失养。 - 头晕耳鸣,时常感觉头晕,同时伴有耳鸣,如蝉鸣声或嗡嗡声。肾开窍于耳,脑为髓之海,肾虚则髓海不足,耳窍失养,出现头晕耳鸣。 - 夜尿频多,夜间小便次数增多,影响睡眠。肾主水,司膀胱开合,肾虚则膀胱气化失司,不能固摄尿液。
二、治疗原则及方法
1. 补肾调经。以补肾气、调冲任为主,使肾气充足,冲任调和,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2. 常用方剂如固阴煎。固阴煎具有补肾益气、固冲调经的功效。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辨证论治后确定。 3.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可适当进行一些有助于补肾的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饮食上可多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核桃、山药等。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以免加重肾虚症状。 四、月经过多:1、月经过多气虚的症状;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月经过多气虚证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月经表现
1. 月经量多:月经期间出血量明显增多,超出正常月经量。可能表现为经血量大,更换卫生巾频繁,甚至出现经血顺腿下流的情况。 2. 经色淡红:经血颜色淡红,质地清稀,不黏稠。
二、全身症状
1. 神疲乏力:感觉精神疲倦,浑身没有力气,即使在休息后也难以缓解。 2. 少气懒言:说话少,声音低微,不想多说话,活动后容易气喘吁吁。 3. 面色苍白:面部没有血色,呈现苍白的颜色。这是由于气虚不能推动血液上荣于面所致。 4. 小腹空坠:小腹部有坠胀、空虚的感觉,尤其是在月经期间和月经后较为明显。
三、舌脉表现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舌质颜色淡,舌苔薄白,脉象细弱无力,都是气虚的常见舌脉表现。 2、月经过多血热的症状: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槐花。月经过多血热证的症状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月经表现
1. 月经量多:月经量明显增多,比正常月经量多很多,出血较为汹涌,可能伴有血块。 2. 经色鲜红或深红:经血颜色鲜艳,呈鲜红色或深红色,质地较为黏稠。
二、全身症状
1. 心烦口渴:心中烦躁不安,同时感觉口渴,喜欢喝冷饮。这是因为热邪内扰,耗伤津液,导致心烦口渴。 2. 小便短黄:小便量少,颜色发黄。热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使尿液浓缩,出现小便短黄。 3. 大便干结:大便干燥,排出困难。热邪灼伤肠道津液,导致肠道失润,引起大便干结。 4. 面红潮热:面部发红,感觉发热,如同潮水般一阵一阵发作。这是体内热邪熏蒸所致。
三、舌脉表现
舌红,苔黄,脉滑数。舌质红表示有热邪,舌苔黄也是热证的表现,脉象滑数说明体内有热邪且气血运行加快。 3、月经过多血瘀的症状: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血余炭、三七、茜草、益母草 。月经过多血瘀证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月经表现
1. 月经量多:月经量明显增多,且常常伴有大量血块。出血较为汹涌,血块较大或较多时可能引起腹痛加剧。 2. 经色紫暗:经血颜色紫暗,甚至呈黑褐色。这是因为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血颜色改变。
二、全身症状
1. 小腹疼痛:小腹部疼痛拒按,疼痛较为剧烈,按压时疼痛加重。这是由于瘀血阻滞胞宫,不通则痛。 2. 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随着血块的排出,腹痛症状会有所缓解。因为血块排出后,局部气血运行相对通畅一些。 3. 舌脉表现: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舌质的紫暗及瘀点瘀斑是瘀血的典型表现,脉象涩则反映了气血运行不畅。
三、其他可能症状
1. 皮肤粗糙: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粗糙、干燥,甚至有瘀斑等表现,这与体内瘀血影响气血运行和肌肤濡养有关。 2. 情绪改变:由于长期月经过多和疼痛不适,患者可能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情绪改变。 五、月经过少:1、月经过少血虚症状: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小营煎。月经过少血虚证的症状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月经表现
1. 月经量少:月经量明显减少,可能仅点滴即净,或者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行经时间缩短,一般少于两天。 2. 经色淡:经血颜色淡红或淡白,质地较稀。
二、全身症状
1. 面色苍白或萎黄:面部没有血色,呈现苍白之色;或者面色发黄,缺乏光泽。这是由于血液亏虚,不能上荣于面所致。 2. 头晕眼花:时常感觉头晕,眼前发黑,视物模糊。血不养头目,导致头晕眼花。 3. 心悸失眠:心中悸动不安,睡眠质量差,难以入睡或多梦易醒。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引起心悸失眠。 4. 皮肤干燥:皮肤缺乏滋润,干燥粗糙,甚至出现脱屑。血虚不能濡养肌肤,导致皮肤干燥。 5. 爪甲色淡:指甲颜色淡白,没有光泽。肝血不足,爪甲失养。 6. 唇色淡白:嘴唇颜色淡白,不红润。脾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唇。
三、舌脉表现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舌质淡反映血虚,苔薄白说明病情相对较轻,没有明显的邪气干扰,脉细弱则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2、月经过少肾虚症状: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月经过少肾虚证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月经表现
1. 月经量少:月经量明显减少,点滴即净,或行经时间缩短。 2. 经色黯淡:经血颜色暗淡,不鲜艳,质地清稀。
二、全身症状
1. 腰膝酸软:腰部和膝部酸软无力,感觉虚弱。肾主骨生髓,肾虚则腰膝失养。 2. 头晕耳鸣:时常感到头晕,同时伴有耳鸣,如蝉鸣声或嗡嗡声。肾开窍于耳,脑为髓之海,肾虚则髓海不足,耳窍失养。 3. 足跟痛:足跟部位疼痛,行走时可能加重。肾主骨,足跟为肾经所过之处,肾虚则足跟失养。 4. 夜尿频多:夜间小便次数增多,影响睡眠。肾主水,司膀胱开合,肾虚则膀胱气化失司,不能固摄尿液。 5. 性欲减退:对性的兴趣降低,性功能可能有所下降。肾主生殖,肾虚则生殖功能减退。
三、舌脉表现
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细。舌质淡黯反映肾虚有瘀,苔薄白说明病情相对较轻,没有明显的邪气干扰,脉沉细为肾虚的常见脉象。 3、月经过少血瘀症状: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月经过少血瘀证的症状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月经表现
1. 月经量少:月经量明显减少,行经不畅,可表现为点滴而出。 2. 经色紫暗:经血颜色紫暗,甚至呈黑褐色,常伴有血块。
二、全身症状
1. 小腹疼痛:小腹部疼痛拒按,疼痛较为固定,多为刺痛或胀痛。这是由于瘀血阻滞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2. 胸胁、乳房胀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胁、乳房部位的胀痛,这是因为肝经循行于胸胁、乳房,瘀血阻滞肝经,导致气血不畅而疼痛。 3. 舌脉表现: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舌质的紫暗及瘀点瘀斑是瘀血的典型表现,脉象涩则反映了气血运行不畅。
三、其他可能症状
1. 皮肤粗糙:瘀血内阻可影响气血对肌肤的濡养,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粗糙、干燥,甚至有瘀斑等表现。 2. 情绪改变:由于月经不调及疼痛不适,患者可能出现烦躁、易怒、抑郁等情绪变化。 4、月经过少痰湿症状: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月经过少痰湿证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月经表现
1. 月经量少:月经量明显减少,经血质地黏稠。 2. 经色淡红:颜色较为暗淡,不鲜艳。
二、全身症状
1. 形体肥胖:多数患者体型较为肥胖,尤其是腹部赘肉较多。痰湿积聚体内,阻碍气血运行,易导致肥胖。 2. 胸闷呕恶:感觉胸部闷胀不舒,恶心,甚至呕吐。痰湿阻滞中焦,影响脾胃升降功能。 3. 倦怠乏力:身体疲倦,没有力气,精神不振。痰湿困阻,阳气不展,故见倦怠。 4. 白带量多:白带增多,质地黏稠,有时有异味。痰湿下注,可致白带异常。 5. 舌脉表现: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舌体胖大、齿痕为痰湿内盛之征,苔白腻、脉滑也是痰湿的常见表现。 二,中医妇科辨证治疗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三、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一、方剂剂量 传统方剂中,逍遥散的常用剂量为: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 9 克,炙甘草 4.5 克,薄荷少许,煨姜三片。但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由医生进行调整。 二、功效 1. 疏肝解郁:可缓解肝郁气滞所致的情绪抑郁、胸胁胀痛等症状。 2. 养血健脾:能调养肝血,健脾益气,改善面色萎黄、食欲不佳、乏力等。 三、方解 1. 君药: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 2. 臣药: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与柴胡合用,补肝体而助肝用。 3. 佐药: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实土以御木侮;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煨姜温胃和中。 4. 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四、用法 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法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病情的轻重和个体差异确定用药频次和疗程。同时,在服药期间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和过度劳累。 2、肾虚:补肾调经——固阴煎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一、方剂剂量 通常为:人参适量、熟地9~15克、山药(炒)6克、山茱萸4.5克、远志2.1克(炒)、炙甘草3~6克、五味子14粒、菟丝子(炒香)6~9克。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由医生调整。 二、功效 1. 滋阴补肾:用于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等。 2. 固精止遗:对遗精、滑泄有一定治疗作用。 三、方解 1. 君药:熟地滋肾填精。 2. 臣药:山茱萸、山药、菟丝子补益肝肾。 3. 佐药:人参、炙甘草补气健脾,以助生化之源;五味子收敛固涩;远志交通心肾。 4. 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四、用法 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法用量需医生根据病情确定,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四、月经过多: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一、方剂剂量 人参(10-20 克)、炙黄芪(15-30 克)、炙甘草(3-6 克)、升麻(3-6 克)、白术(10-15 克)。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调整。 二、功效 1. 益气升阳: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下陷所致的崩漏、月经过多、便血等症。 2. 固摄止血:对气不摄血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三、方解 1. 君药:人参、黄芪补气健脾,以固摄中气。 2. 臣药:白术健脾益气,助君药增强补气之力。 3. 佐药:升麻升阳举陷,协助君药提升阳气。 4. 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四、用法 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法应遵医嘱,根据病情确定用药频次和疗程。在用药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槐花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一、方剂剂量 生地、熟地、芍药各 6~9 克,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各 4.5~6 克,生甘草 3 克。地榆、槐花常用剂量一般为 9~15 克。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由医生调整。 二、功效 1. 滋阴清热:可治疗阴虚内热之证,如潮热、盗汗、口干等。 2. 凉血止血:加入地榆、槐花后,增强了凉血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病症。 三、方解 1. 君药: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滋阴补血。二者合用,滋阴清热之力增强。 2. 臣药:芍药养血敛阴;山药补脾益肾;川续断补肝肾,强筋骨;黄芩、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 佐药:地榆、槐花凉血止血。 4. 使药:生甘草调和诸药。 四、用法 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法用量应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处方来确定。在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休息。 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血余炭、三七、茜草、益母草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剂量 五灵脂、蒲黄各 6 克。血余炭、三七、茜草、益母草的常用剂量一般为血余炭 6 - 10 克、三七 3 - 9 克、茜草 6 - 10 克、益母草 9 - 30 克。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由医生调整。 二、功效 1. 活血化瘀:失笑散本身就有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之效,加上血余炭、三七、茜草、益母草后,活血化瘀作用增强。 2. 止血调经:血余炭收敛止血,三七既能活血又能止血,茜草凉血止血,益母草活血调经,对于瘀血所致的出血、月经不调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三、方解 1. 君药: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止痛,为失笑散的主要成分。 2. 臣药:三七化瘀止血,茜草凉血止血活血,益母草活血调经。 3. 佐药:血余炭收敛止血,可防止出血过多。 四、用法 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法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病情确定用药频次和疗程。在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五、月经过少:1、血虚: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小营煎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滋血汤 一、方剂剂量 人参、山药、黄芪、白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各等分。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由医生确定,一般每味药常用剂量在 6 - 15 克左右。 二、功效 1. 益气养血: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月经量少等。 2. 调理冲任:对女性月经不调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三、方解 1. 君药: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 2. 臣药:白芍养血敛阴;人参、黄芪、山药、白茯苓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 3. 佐药:川芎活血行气,使补而不滞。 四、用法 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法用量应遵医嘱,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小营煎 一、方剂剂量 当归6 - 12 克、熟地9 - 15 克、芍药6 - 9 克、山药6 - 9 克、枸杞子6 - 9 克、炙甘草3 - 6 克。 二、功效 1. 滋阴养血:主治血少阴虚之证,如心悸失眠、头晕耳鸣、面色无华等。 2. 补肾固精:对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等有一定疗效。 三、方解 1. 君药:熟地、当归滋阴养血。 2. 臣药:芍药养血敛阴;山药健脾补肾;枸杞子滋补肝肾。 3. 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四、用法 一般为水煎服。具体应根据病情由医生确定用法用量。服药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 2、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剂量 熟地240克、山药120克、山茱萸肉120克、茯苓120克、当归90克、枸杞120克、杜仲(盐水炒)120克、菟丝子(制)120克。现代临床使用时剂量会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体质有所调整,一般每味药常用剂量为熟地10~15克、山药10~15克、山茱萸10~15克、茯苓10~15克、当归10~15克、枸杞10~15克、杜仲10~15克、菟丝子10~15克。 二、功效 1. 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等。 2. 填精益髓:有助于改善肾精亏虚引起的生殖功能减退、月经不调等。 三、方解 1. 君药: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2. 臣药:山茱萸、枸杞滋养肝肾;山药、茯苓健脾渗湿,既助熟地滋养肾阴,又可防其滋腻碍胃。 3. 佐药:当归补血养肝;杜仲、菟丝子补肾固精。 四、用法 一般为制成丸剂或水煎服。具体用法用量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在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房事过度。 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剂量熟地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6克。具体剂量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由医生进行调整。 二、功效 1. 活血化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可改善瘀血阻滞引起的各种病症,如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等。 2. 养血调经: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对血虚兼血瘀的月经不调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三、方解 1. 君药: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2. 臣药: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即四物汤,养血和血。熟地滋阴养血填精,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白芍养血柔肝,川芎活血行气。 四、用法 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法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病情确定用药频次和疗程。在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孕妇慎用。 4、痰湿: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剂量苍术、香附各 60 克,陈皮、茯苓各 45 克,胆南星、枳壳、半夏各 30 克,甘草 15 克。现代临床使用时,具体剂量会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由医生调整。一般苍术、香附常用量为 6 - 12 克,陈皮、茯苓 9 - 15 克,胆南星、枳壳、半夏 6 - 10 克,甘草 3 - 6 克。 二、功效 1. 燥湿化痰:主要用于治疗痰湿阻滞所致的闭经、肥胖、带下量多等。 2. 理气健脾:可改善因痰湿困阻脾胃引起的胸脘痞闷、纳呆等症状。 三、方解 1. 君药:苍术燥湿健脾;半夏燥湿化痰。 2. 臣药:香附疏肝理气,助苍术、半夏化痰之力;陈皮、茯苓健脾理气,渗湿化痰。 3. 佐药:胆南星清热化痰;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4.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四、用法 一般为制成丸剂或水煎服。具体用法用量应遵医嘱。在服药期间,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肥甘厚味、生冷油腻之品,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