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胡希恕学用经方六十:黄连汤

 健智 2024-09-11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导读:胡希恕(1899—1984),中国现代杰出的经方家、中医临床家、师承教育家,率先提出了《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明确了经方治病是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经方医学是不同于《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图片

图片

图片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去皮)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图片

图片

原文部分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图片

图片

胡希恕讲解
  

    “胸中有热”,就是有热邪,而“胃中有邪气”,邪气指的水饮说的,热邪与水气相互激动,所以他“腹中痛”,就是里头水饮为热所激动,他就腹中痛,而且“欲呕吐”,胃要不停水他就不吐的,一般吐都是胃中停水的时候多。但是若没有热的刺激还好些,要再有热非吐不可。咱们讲小柴胡汤,“邪高痛下,故使呕也”,有热邪,激动水,更容易呕吐。

    “黄连汤主之”,黄连与黄芩这两个药在这儿可以看出(特色不同),黄连有治肚子痛的作用,黄芩没有(治肚子痛的作用)。上面(讲的)黄芩汤所以治腹痛,有药、大枣的关系,这个黄连汤治腹痛与黄连很有关系。同时黄连治胸中烦热也比黄芩好。凡是在临床上用三黄泻心汤,人颜面潮红,大致都是黄连证多。黄芩也有这种情况,但不如黄连更明显。

    所以(黄连汤)这个方以黄连为主,特别提出“胸中有热”。咱们说黄连上清丸,清上边的热。热往上攻,所以颜面潮红,胸中也特别觉得烦热。另外,要是还没水,他不会呕吐的。如果激动水,下面腹痛。这个药也治痢疾,也治下利。同时热在上头,寒饮也往上来,也容易呕吐的。

    这个方子(黄连汤)与前面讲的泻心汤差不多,也有干姜、甘草、人参、半夏、大枣,与前面讲的甘草泻心汤等差不多的,不过没有黄芩,又加了桂枝。桂枝治往上冲,他觉得“胸中有热',也有气往上冲,往上冲就得用桂枝镇冲气而降逆,所以搁桂枝。

    这里没说到下利,他说“呕吐”,就是冲逆得太凶,就是上而不下,没到下利。但是这个方子(黄连汤)也治下利,如果要下利,同时也呕吐,上边烦热得厉害,这个方子就可用。

    前面那个(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黄连量非常轻,一两,另有黄芩三两。这个(黄连汤)是黄连加重了,把黄芩去了。也就是上边烦热得厉害,同时有气上冲的这种甘草泻心汤证,可以用这个方子(黄连汤)。

    它所不同的,那个(甘草泻心汤等)没有桂枝,没有气上冲,气上冲不那么凶;这个(黄连汤)气上冲的厉害。

    同时那个(甘草泻心汤等)黄连少,烦的比较轻。你看我们在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都没有提到胸中有

热,有热就烦,那个(甘草泻心汤等)烦热较轻。

    那么这个(黄连汤)也有心下痞硬,你看看(方中)有人参,不过在这没提(心下硬),因为前面(关于心下痞硬)方剂很多了,你自己可以参考了。

    所以这个方子(黄连汤)的应用与甘草泻心汤心下痞硬、腹中雷鸣(相似)。这个(黄连汤)也能有腹中雷鸣,也有干姜、半夏,也祛水。所不同的,它(黄连汤)是治甘草泻心汤证气上冲而烦热甚者就行了。所以这个方剂(黄连汤)与我们讲的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大同小异,也治呕吐,也治下痢,(但是)这个(黄连汤)它是以烦为甚。

    黄连汤后面这个方后语有些错了,“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这个错了。小柴胡汤与这几个泻心汤全是煮取六升的,它去滓还要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应该这样的。所以“去滓,温服,昼三夜二”这是错了,这应该改为“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这就对了。所以林忆也说,疑非仲景方儿,这个方儿(黄连汤)倒不一定不是他(仲景)的,但是这个说法(方后语)绝不是他(仲景)的说法,与前后不一致。大概《玉函经》就是这样子,“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个可以把它改了。咱们今天就讲到这儿。

    回去你们也看一看,把太阳病(上中下篇)三章合到一起,下一次咱们做个总结。做总结第一主要的,我们要把他的书排开,看看他的方法、方式是什么。

    对于太阳病,在他这个书上怎么讲的,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哪一些是治太阳病的?哪一些不是治太阳病的?

    全书的精神,在太阳病(篇)讲的特别的多,比如方才我所说的,他讲的是表证,病是转瞬万变,它不老在表,它也要

传半表半里,也要传里;本来是讲的是阳证,它也可以转化为阴证,尤其经过治疗(然后转化为阴证)。所以仲景这一篇(太阳篇),这些关系他都讲到这一篇(太阳篇)了。

    不是说这里(太阳篇)所讲的全是太阳病,他讲太阳病的东西也有啊,像太阳病依法当发汗,是发汗解表的方剂都属于太阳病的范畴,其他不是(属于太阳病的范畴)的。所以注家有些见这一篇都是太阳病(篇),他一看不是(太阳病类别)的就给拿出去了,有的书都是这样的,把这个书改得乱七八糟的。那么(把非太阳病的其他六经)讲到这里头(太阳篇)也可以吧,所以表证与里证、表证与半表半里,无论是证和治,这种规律法则,他都讲到太阳篇了,在旁的篇就不这么详细了,在这篇(太阳篇)讲得很多了。你像前面的合方,他在这里(太阳篇)都讲了,往后头就不讲了,你看我们方才讲的桂枝人参汤,它也是合方,他就不提了,因为前面有。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桂枝各半汤,合方的方法、合方的形式他(在前面)都讲了,以后就不讲了,不是以后不讲就没有了(这些情况),该有还有的是,你(仔细)看书就能看出来。

    所以他(仲景)这个书啊,经过锤炼,他的话不重絮,说完了,你自己参考看,像我们方才讲的“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160条),这就是前面讲了,伤寒,吐下后发汗,怎么就能为心下痞硬呢?前面有,67条说“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这就是由于误吐、误下,表不解,气上冲,勾引里饮上逆。所以,发生苓桂术甘汤证。160条就是那个67条,可是在这里并不详细,并不(直接)引证那条(67条),让你自己看。

    太阳这一篇,你们也回头看一看,咱们把它总结一下。这很有好处。我们通过他这个方法、形式,怎么来认识太阳经?就是这么一句话。我们六经都讲完了,我们怎样来认识六经?我们念书,总是要有所认识,通过这个书,还得知道怎么治病。所以,需要总结。咱们一个一个把它总结完了,那么到最后了,就能更清楚地认识。

图片

名家医案


1、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刘渡舟医案

林某某,男,52岁,1994年4月18日就诊。患腹痛下利数年,某医院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迭用抗菌素及中药治疗,收效不显。刻下:腹中冷痛,下利日数行,带少许粘液。两胁疼痛,口渴,欲呕吐。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沉弦。

处方:辨为上热下寒证。治以清上温下,升降阴阳。为疏加味黄连汤。

处方:黄连10克,桂枝10克,半夏15克,干姜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柴胡10克。

结果:服药7剂,腹痛、下利、呕吐明显减轻,但仍口苦、口渴、胁痛。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胆热温脾寒,服7剂而病愈。

按:上有热,下有寒,寒热阻拒,阴阳不交,影响胃肠的消化、传导功能,而见腹痛、下利、呕吐、口渴、舌红之证。治以黄连汤清上热,温下寒,交通上下阴阳,实为正治之法耳。

2、呕吐——赵守真医案

陈襄人,男,25岁。久泻愈后,又复呕吐,医进参、朮、砂、半,复进竹茹、麦冬、芦根,诸药杂投无效。其证身微热,呕吐清水,水入则不纳,时有冲气上逆,胸略痞闷,口不知味,舌光红燥,苔腻不渴,脉阴沉迟而阳浮数,乃上热中虚之证,应用黄连汤。

方中姜、桂、参、草温脾胃而降冲逆、黄连清胸热,伴半夏以止呕吐,为一寒一热错综之良方。服药呕吐渐止;再剂,证全除,能进稀粥。后用五味异功散加生姜温胃益气而安。

按:胸中有热,则胸脘痞满,舌光红燥,寸脉浮数;胃中有寒,呕吐清水,苔腻不渴,关脉沉迟。此上热下寒,黄连汤证也,是再剂而安。

3、胃痛呕吐——丁带川医案

王某某,男,45岁,1965年8月30日就诊。患者于1965年8月29日晚间,突然胃脘疼痛,呕吐不已,呕吐物初为食物,后为痰沫,次晨呕出绿色胆液,饮水则呕。刻诊:按其痛处确在脐上部,脉象弦数,舌尖边赤,苔黄薄。

辨证:证属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寒热不调,阴阳升降失常。法当和解。

处方:黄连3克,淡干姜2.4克,法半夏9克,潞党参9克,川桂枝3克,甘草2.4克,大枣3枚。嘱服l帖,徐徐饮之,以防将药呕出。

8月31日复诊:药后呕吐已止,惟脘部尚有微痛。仍宗原方,以巩固疗效。5个月后随访,并未复发。

按:大论“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联系本案,甚为贴切。

4、外感呕逆——门纯德医案

患者男性,十七岁。初诊:一九五六年十月十六日。昨日下午,打篮球时,寒潮来袭受风寒。吃夜饭一半,尽呕吐而出。腹痛欲解大便,所解不多。胸中疼热,微发热恶寒,夜睡不安。时时欲呕,饮水亦呕。面微有热色,体温37.8c,自汗恶寒,胸腹烦疼,欲呕而呕不出,不渴,不欲食,不知饥,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弦数。

辨证:证属风寒外感,胃热肠寒。

处方:桂枝9克、黄连9克、法半夏9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红枣9克。服两剂。药后各症均除。

5、胃痛呕吐——陈宝田医案

王某,女,17岁。1975年7月21日初诊。患者于昨日夜间,突然胃脘疼痛,伴呕吐不止,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后为黏痰,翌日呕出草绿色胆汁,食入即吐,故前来就医。余思其痛在胃脘,脉象弦数,舌红,但苔白。

辨证:证属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宜用黄连汤加味。

处方:黄连6克、干姜6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甘草6克、大枣3枚、生代赭石30克,水煎服。

复诊:服1剂呕吐减轻大半,服3剂后呕吐完全停止,但胃脘微痛。将上方去生代赭石,加白,服3剂而愈。

6、胃脘痞满——王占玺医案

李某,女,46岁。患者平素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曾用中药治愈三年未复发,近因情波动,精神抑郁和外感风寒而复发。症见胃脘痞满,恶心干呕,纳差食少,啬啬恶寒,周身不适,二便正常。脉象弦紧,舌淡白稍腻。

辨证:曾服香砂六君、舒肝丸、一贯煎等药治疗无效,根据脉证观之,寒热结聚,夹有外感,遂投黄连汤加味。

处方:尾连12克,黄芩10克,甘草9克,半夏10克,党参15克,干姜10克,桂枝9克,柴胡12克,赤芍15克,生姜9克,大枣3枚,乌药15克。

结果:服药3剂,胃脘痞塞胀满有明显好转,恶心干呕已止。服12剂而痊愈。

7、呕吐胸痞——闫云科医案

张某,女,54岁,后郝村人。呕吐三月矣,每餐必吐,多为清水,杂有食物。心下胀满,或疑胃有肿物,作钡餐造影,未见质性病灶。肝功:TT 10U,TT+,GPT70U,诊断为慢性肝炎,转中医科治疗。

患者虽病三月之久,但精神尚可。纳后消化迟钝,嗳气泛酸,吸入冷空气,呕吐便顷刻发作。大便稀溏,日行二三次。口干口苦,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弱。腹诊:心下痞,腹软,无压痛。

辨证:观其脉症,此乃脾胃虚弱,上热下寒证也。已结成痞,非辛苦同行,何以破寒热错杂之阵?以其上热轻、下寒重,拟黄连汤原方治之。

处方:黄连4.5g、党参10g、桂枝4.5g、炙甘草4.5g、干姜4.5g、半夏15g、大枣6枚。三剂

二诊:呕吐已止,微有恶心。口干口苦,喜睡,苔仍薄黄,脉象沉细。原方加白术15g,茯苓10g,三剂。

按:沉细弱者,为阴盛之脉,阴盛必中虚,而呕吐胸痞者,胃气上逆,热结为痞也。患者以为此痞为异物。黄连汤,温中寒泻痞热也。

图片

中药“黄连”

图片

    大家应该都知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句歇后语,理所当然,黄连这味中药给我们的深刻印象就是苦!黄连的苦是众所皆知的,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所以它的药用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黄连,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分为植物的地下根茎,为中药要药,最早记载于《本经》,列为上品,李时珍称:“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

1

【性味与归经】

PSMChina

味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2

【功能与主治】

PSMChina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痘,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疏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3

【效用分析】

PSMChina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之力胜于黄苓,长于清中焦湿热,故用于湿热中阻,气机不畅,肮腹痞满,恶心呕吐吞酸。《神农本草经》载黄连主“肠癖腹痛下痢”,刘完素曰“能降火祛湿,而止泄痢,故治痢以之为君”,为湿热泻痢要药,可用于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珍珠囊》谓“其用有六:泻心火。
一也;祛中焦湿热。
二也;诸疮必用。
三也;祛风湿
四也;治赤眼暴发
五也;止中部见血
六也,”黄连入心经,功能泻火解毒,尤善清心经实火,可用治热病,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及热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血血。
入胃经,善清胃火,可用治胃火牙痛,消谷善饥。
入肝经,兼清肝火,可用于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所致的呕吐吞酸。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疗疔毒,常用于热毒炽盛,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外用可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