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这个字在八卦中,是一个充满深意的会意字,它由“圭”和“卜”两部分组成。说起“圭”,它指的是土圭,一种最初用泥土做成的土柱,用来测量日影的长度。《周礼·夏官·土方氏》中就有记载:“土方氏掌握着使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以此来确定时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土圭和后来人们所说的圭表是不同的,它主要强调的是测量的功能。再来看“卜”,在《吕氏春秋注》中解释为“选择”,也可以理解为“测量”。而《中文大辞典》则进一步阐述:“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预测未来的事情,这也被称为'卜’,比如常说'定卜’、'未卜’等。”后来,人们开始在八个方位(四正四隅)上观测日影,并将这些观测结果进行总结和记录,这就逐渐形成了八卦的图象。因此,有人说“八方、八节、八卦、八去、八表都是相通的”。古代还有“八表同昏”的说法,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天地相通的景象。使用土圭测量日影存在很多不便,于是人们后来就用八尺高的标竿来代替了土圭,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立竿见影”的典故来源。八卦的最基本单位是爻,爻是专门用来记录日影变化的符号。有学者指出:“卦是表示时间的,而爻则是表示时间变化的具体符号。”“爻就是效仿的意思,物性刚强则效仿刚强,物性柔弱则效仿柔弱,遇到不同的事物就会发生变化,行动时有所指向,所以说爻是表示变化的。”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表示的阳爻,代表太阳之光;另一种是用“——”表示的阴爻,代表月亮和星星之光。古人认为,宇宙间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一气所产生的,而气的这种不断运动的动力则来源于太阳。因此,他们用阳爻来表示太阳的光芒。而在夜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人们就通过对照地上日影的符号来观测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因此用阴爻来表示月亮和星星的光芒。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天文学家在3000年前就已经发现星星和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它们的光芒其实是太阳光的折射。相比之下,巴比伦人在16世纪时还认为月亮是半面黑暗、半面发光的球体。由此可见,我国文化的发展之早、认识之高明。每个卦都由三个爻组成,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天部主要包括整个天体的运行和气象变化,这些星象之学在古代被称为天文。天文就是观察天体上日月星辰的交叉点,即它们交会的时间。比如日月会合会形成十二节,日月斗交会形成十二气等。地部则是指通过观测日影来计算年周期的方法,用地的道理来了解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全过程。今天的地理学其实就包含在古人的地形、地貌学之内。人部则是将天文、地理和人事结合起来,以便人们能够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就有这样的说法:“真正懂得道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样才能长久。”因此,每个卦都由三个爻组成,分别代表天、地、人三部。而且每个卦的次序都是自下而上的,最下面的一横被称为初爻,中间的一横被称为二爻,最上面的一横被称为三爻。八卦是象数和义理兼备的学问,它由阴阳两种基本符号分三个一组排列而成。为了方便记忆,前人还根据八卦的不同形状编了歌诀:乾三连(即三个阳爻相连),坤六断(即三个阴爻断开),震仰盂(即上面的两个阴爻像一个仰着的盆子下面的阳爻像其底座),艮覆碗(即上面的阳爻像覆盖着的碗下面的两个阴爻像其底座),离中虚(即中间的一个阴爻像是空虚的),坎中满(即中间的一个阳爻像是充实的),兑上缺(即上面的一个阴爻像是缺失的),巽下断(即下面的一个阴爻像是断开的)。这些歌诀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便于人们快速掌握八卦的基本知识。八卦象征着八种基本的自然物象:乾象征着天空,坤象征着大地,震象征着雷电,巽象征着风,艮象征着山,兑象征着泽(即湖泊、沼泽),坎象征着水,离象征着火。这些被称为经卦,是八卦的基本组成单位。当我们将这八个经卦中的任意两个组合在一起时,就能构成六十四种不同的卦象,这些被称为别卦。那么,为什么要将两个经卦重叠在一起,形成八八六十四卦呢?这是因为每一卦都由三个爻组成,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而天、地、人又各自有阴阳之分,所以我们需要将八卦进行错综复杂的配合,以全面反映这种阴阳关系。《周易·系辞传》中解释说:“将天、地、人三才的阴阳属性两两结合,因此《易》卦由六爻构成。”八卦所代表的事物,我们称之为“象”,这是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得来的。《周易·系辞传》中描述:“抬头观察天上的星象,低头研究地上的法则,观察鸟兽的纹理和地上的地形,近则取象于人的身体,远则取象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而八卦所代表的符号,则属于数的范畴。这些符号不再仅仅代表个别的物象,而是能够概括同类事物的本质,作为抽象的逻辑符号使用。它们按照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原则,既可以通过数理来区分事物的差异,分析事物的特性;又可以通过数理来统括事物的类别,概括事物的共性。虽然这些符号看起来简单,但它们的功用却非常强大。关于八卦的图象,古代流传有伏羲先天八卦图和文王后天八卦图,它们分别属于先天易和后天易的范畴。至于中天易和中天八卦图,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按照三易之说,《连山易》有先天图,《周易》有后天图,那么《归藏易》应该有中天图。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想绘制出中天八卦图,后来通过参阅蔡福裔、伍剑禅等先生的学说,发现其机理在卫元蒿的《元包经》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与思考,终于绘制成了《中天八扑图》,从而在易学史上解决了这一桩公案。先天八卦图主要讲述对待关系,即将八卦代表的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类物象分为四组,以说明它们之间的阴阳对待关系。《周易·系辞传》中将乾坤两卦对待,称为天地定位;震巽两卦对待,称为雷风相薄;艮兑两卦对待,称为山泽通气;坎离两卦对待,称为水火不相射。这些对待关系展示了不同事物之间的阴阳平衡和相互作用。(图1)通过深入分析先天八卦图,我们可以发现它是古代天文学家根据自然理法研究天体运行周期的图表。这个图表可以分为三个周期:第一周期:从坤卦开始向左行,表示冬至时一阳初生,起源于北方;从乾卦开始向右行,表示夏至时一阴初生,起源于南方。这个周期指的是先天八卦图的最内一圈,由卦的初爻组成。从周期图划界的那条横线来看,左边都是阳爻,右边都是阴爻。这表示整个天体运行和气象变化,不外乎是日月运行和一寒一暑的交替。因此,这个图象就是表示太阳在一年的周期运动。(图2)第二周期:由卦的中爻组成,划界横线的上半面都是阳爻,表示白昼时太阳从东方升起,经过南天到达西方;横线的下半面都是阴爻,表示太阳从西方落入地平后的黑夜。这是记录太阳运行一日的周期图象。王弼解释说:“阳代表白昼,阴代表黑夜,昼夜的变化就是阴阳的交替。”所以说“通晓昼夜之道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图3)第三周期:由卦的上爻组成,可以分为甲乙两图。甲图记录的是月亮在天空运行一月的景象。北方是日月合朔的地方,也就是太阳和月亮会合在一起的位置。这个时候就是每月的月终和月初,天空漆黑无光,天文上称为晦或朔的日子。从晦、朔经过上弦到望(满月),这是从阴慢慢转阳的阶段,主要变化应属阴,所以上半月用阴爻表示;从望经过下弦到晦,又从阳慢慢转阴,主要变化应属阳,所以用阳爻表示。由于日月相互掩映的现象都发生在上下弦时,所以在图象的四隅位置上用阴阳爻来表示。(图4)乙图则记录的是太阳在春夏秋冬四时的经天运动。通过观察晷景(即日影的长短变化)可以发现四时的四个重要点——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点就在图上的四正位置上。太阳从东到南称为上经天运动,所以在正东位和正南位用阳爻表示;太阳从西到北称为下经天运动,所以在正西位和正北位用阴爻表示。(图5)所以,先天八卦图的内容实际上是古代天文学家用来记录年月日时周期的符号。简而言之,这一图象就是将阴阳爻合并为三个周期、分为八个段落而统一起来的。由此可见,卦是用来统一年月日时周期的,而爻则是根据这些周期的不同阶段来变化的。后天八卦图主要讲述的是“流行”,那么什么是“流行”呢?它用来形容周期性的循环流转,就像水流动一样,永不停息。这个概念用以表示阴阳的相互依存和互为根基,以及五行之间母子相生的关系。后天八卦图是从四时的变迁、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图6)《周易·系辞传》中有一段话详细描述了后天八卦与四时、万物生长的关系:“帝星出于震卦,在巽卦时万物齐整,在离卦时万物相见,到坤卦时万物得到滋养,在兑卦时万物喜悦,在乾卦时阴阳交战,在坎卦时万物归藏,在艮卦时万物成终又成始。”这段话中的“帝”指的是位于北极圈内的帝星,它虽然不动,但代表着天地的中心。而北斗星则代替帝星外出行令,通过观察北斗斗柄的移动,我们可以测知帝星临御八节的情况。具体来说,后天八卦图与四时的关系是这样的:震卦代表东方和春季,万物在这个时候开始生长;巽卦代表东南方和初夏,万物在这个时候蕃茂整齐;离卦代表南方和夏季,万物在这个时候长大成形,阳气旺盛;坤卦代表西南方和季夏、孟秋之间,万物在这个时候得到大地的滋养;兑卦代表西方和秋季,万物在这个时候收获并感到愉悦;乾卦代表西北方和立冬时节,阴阳之气在这个时候相搏;坎卦代表北方和冬至时节,阳气在这个时候蛰藏于阴中;艮卦代表东北方和立春时节,万物在这个时候成终又成始。后天八卦图还体现了八节的概念。八节指的是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在八节中,二至是寒暑的极点,二分是阴阳的平衡点,而四立则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起点。这八个节点就像八个极点一样,被后天八卦的八个卦象所表示。每个卦象又有三个爻,三个爻乘以八个卦象,就对应了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所以,后天八卦图实际上是记录天体八节变化的符号。它通过八个卦象和三个爻的组合,详细描绘了自然界中四时变迁、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这些卦图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还是我们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重要工具。关于三易之说,最早见于《周礼》。书中提到:“太卜掌管三易之法,一是连山,二是归藏,三是周易。这三种易的经卦都是八个,别卦(即六十四卦)也都是六十四个。”(《十三经注疏》引用了贾公彦的疏解)进一步解释说:“夏人因为炎帝而称连山,殷人则因黄帝而称归藏。”《周易浅述》中指出:“伏羲创制的六十四卦,被夏商两代相承使用,并各自有其书籍记载。夏代的连山易以良卦为首,商代的归藏易以坤卦为首,而到了文王、周公时,则以乾卦为首。连山、归藏两部易书已经失传,现今流传的易经是文王、周公所作,因此称为周易。”近年来,已故的易学家伍剑禅先生进一步阐述:“连山易,即伏羲的先天易,以良卦为始,寓意着成始成终的循环。归藏易,即黄帝的中天易,以坤卦为始,因为坤代表地,万物最终都归藏于地中。周易,则是文王的后天易。”(图7)严格来说,先天易的卦序是乾一、坤二、震三、巽四、坎五、离六、艮七、兑八,这是基于“天地定位”的理念。后天易的卦序则是震一、巽二、离三、坤四、兑五、乾六、坎七、艮八,这源于“帝出乎震”的描述。而中天易,以坤卦为首,这是根据《元包经》中的归藏易四孟仲季月卦图所绘制的。考察“归藏”二字,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例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到:“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而《史记》也明确指出:“归藏者,即黄帝之易也。”这是因为日月会于北方,是归藏易的初始之机。伍剑禅先生解释说:“所传下来的八宫卦序,以《元包》首坤为正。《元包》就是归藏易,它主要关注的是卦的变化,虽然不言爻变,但爻变自然蕴含在其中。每宫有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的象和数都完备了。这是因为易体现了天的变化,包容了地的收藏。荀爽曾说:包,就是乾坤相包的意思,所以以坤卦先于乾卦,而命名为《元包》。”把中天八卦图结合先天、后天两八卦图,作一全面剖析,是对中天易的详细说明:1.中天易的天文依据来源于本地的晷景(即日影的长短),而晷景又决定于“昼参日影,夜考极星”的历法计算。由于冬至和夏至与春秋两季的月相相差约两个月,为了调整阴阳历的差异,必须增加时日,因此卦数也相应增加。所以,在中天八卦图中,冬至后的坤、复、临、泰、大壮、央六卦之后,增加了需卦作为游魂第七卦,比卦作为归魂第八卦;夏至后的乾、姤、遁、否、观、剥六卦之后,增加了晋卦作为游魂第七卦,大有卦作为归魂第八卦。每卦各代表十五日,四卦合计为两个月的时间,从而调整了阴阳历的差异。《元包经》就是根据一年十二个月的辟卦来推演游魂、归魂的,其中大有和需代表日月在天上的景象,晋和比则代表日月入地的景象。2.关于孟仲季月的游魂、归魂卦象,它们与日月前后历数的变化是相同的。四孟月的游魂、归魂卦为大过、颐、随、蛊四卦,这些卦象在天上地下都呈现出月初三和十六的月相。四仲月的游魂、归魂卦为明夷、讼、师、同人四卦,它们代表了日月在中天往来的景象,也是十五月圆之时的卦象。四季月的游魂、归魂卦为中孚、小过、归妹、渐四卦,这些卦象在天上地下都呈现出月初八和二十三的月相。从纳甲数的角度来看,震和离代表了月亮生明和生魄的时段,艮和兑则代表了上弦月和下弦月,坎和离是日月的本体象征,而乾坤则主宰着岁运并纳入十二个月的辟卦中。因此,坎离的游魂归魂在乾坤之中体现,乾坤也在坎离之中体现,这是四正互换的卦象;同时艮兑在震巽之中体现,震巽在艮兑之中体现,这是四隅互换的卦象。综上所述,八卦之间互相游移附着形成游魂卦象,各自归藏则形成归魂卦象,这就是《元包经》所蕴含的意旨。3.关于游魂和归魂的说法,可以参考《伍剑禅与章太炎论易卦归魂游魂书》。古代将日光的阴影称为魂,魂就是晷景的代名词。游指的是日体在南北方向上的游移变化;归则指的是日体从南北极限位置回归的过程。日光照射到地面时,在一年中会往返穿越赤道两次:一次是春分时节;另一次则是秋分时节。夏至时日游移到最北端(北纬23度半),之后便开始逐渐向南回归;这被称为北回归线;相应地,冬至时日游移到最南端(南纬23度半),之后便开始逐渐向北回归;这被称为南回归线。它们都需要经过春分和秋分这两个分点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在易学中这个过程被称为归魂和游魂;并据此来测验晷景(即日影长短)以及节气变化。4.根据卫氏的归藏卦序图来看;本地(即中国)的辟卦始于丑位;以坤卦为起点并从大寒开始算起;可以绘制出一个圆形图表来展示这一过程。如果将卫氏所列的坤一、乾二、兑三、艮四、离五、坎六、巽七、震八与二十四节气相配对的话;那么就可以推导出中天八卦图了。现在我们将中天八卦图与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剖析:首先按照中天八卦与节令宫辰图的推算结果来看;中天易以坤卦为起点并从大寒开始算起;在丑寅宫中;然后依照顺时针方向的次序排列下去;那么乾卦就位于卯宫中;兑卦位于辰巳宫中;艮卦位于午宫中;离卦位于未申宫中;坎卦位于酉宫中;巽卦位于戌亥宫中;而震卦则位于子宫中。按照上述的卦序、节令以及宫辰的排列方式;并依照顺时针方向轮转一周的话;那么就构成了完整的中天八卦图了。5.从坤卦起始并对应大寒节气作为剖析中天八卦图的起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内中外三圈的二十四爻中每相邻的两爻都呈现出一阴一阳的结构特点:内圈是阴阳、阳阴、阳阴、阴阳的排列方式;中圈则是阴阳、阳阴、阴阳、阳阴的排列方式;而外圈则是阴阳、阴阳、阳阴、阳阴的排列方式。根据这个结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天八卦图的内中外三圈构成了平衡的十二对阴阳组合;每圈也都有平衡的四对阴阳组合;而且这十二对阴阳组合中有六对是阴在前阳在后;另外六对则是阳在前阴在后。第二,每圈都从阴爻开始;这是因为图的卦象是以坤卦为首的缘故所导致的。6.先天八卦图主要讲述的是阴阳的对待关系;后天八卦图则主要讲述的是阴阳的流行变化;而中天八卦图则主要讲述的是阴阳的调和关系。即阴阳之间上下相互呼应并相互召唤;通过损益的方式达到阴阳平衡和和谐的状态。那么为什么中天易要以坤卦为先而乾卦在后;以地包天呢?这是因为如果坤卦在上面而乾卦在下面的话;那么乾卦的变化就会归于坤卦的收藏之中了;从而构成地天泰的卦象;使得气化能够亨通顺畅。而如果天在上地在下的话;那么就会形成否卦的卦象;导致天地之间的气机阻塞不通了。有些人喜欢附会一些说法;强调易学首重乾阳;认为这是男尊女卑的道德观的体现;这完全是一种臆测和误解。因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研究归藏易的人;特别是卫元蒿大师等人;就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提倡女权的先导者了;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7.上下相召指的是天地之间的气息上下呼应并相互感应;阳变阴合;在中部交汇并进行生化作用。人处于这个气息交汇的环境中;必须掌握“气化盈虚;与时消息”的规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损益调整;以此来养生治病。因此说“上下相召;损益彰矣”。但是这个过程中的气化活动不外乎就是一阴一阳;升降出入的变化过程;在天地和人体中都是如此。如果这个过程发生逆乱的话;那么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正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