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医术高明的医生永远在教人预防疾病,而不是等到生 病了再去治疗。 02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03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朵是人体所有的脉络汇聚之处。 04 胃不和则卧不安。 胃气不能循着正常的通道下行,那么睡觉就不安稳。 05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 胃者五脏之本也。 五脏的精气,都来源于胃中的食物养分,所以胃是五 脏之本。 ![]() 06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 内舍于其合也。 五脏与筋、脉、肉·皮、骨是内外相对应的。生病久了不见好,病邪就会侵入所对应的内脏。 07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此其禁也。 热势稍微减轻时,如果进食肉类食物,热病会复发;如果 吃得过多,会使余热遗留,这都是热病病人应当注意的。 08 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如果病人身体强壮,能受药,就让其服用性味浓厚的物, 如果病人体质瘦弱,不能受药,就让其服用性味薄的药物。 09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阴精源自饮食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但蓄藏阴精的五脏, 又会因过食五味而受损。 10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生病了,都会让人咳嗽,不只是肺病才咳嗽。 ![]() 11 形寒寒饮则伤肺。 身体受了风寒,再喝凉水,两寒共同侵袭,就会损伤 肺。 12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 人如果饮食不节制、过度劳累就会伤脾。 13 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在春夏时节,体表阳气充足,应当首先对外在的标病予以治疗,之后再对内在的本病进行医治;而在秋冬时节,精气被收敛于内,应对其内在的本病进行治疗,然后再对其外在的标病进行处置。 14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长时间用眼,会使精气劳累从而损伤血;长久躺卧,会致使阳气不得伸展而损伤气;长久坐着,会让血脉运行迟缓,进而损伤肉;长时间站立会使肾、腰、膝、胫等部位劳累,损伤骨;长时间行走会使筋脉劳累,损伤筋。这便是“五劳所伤”。 15 五液:心主汗,肝主泪, 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 五脏各有共所化生的水液:心脏主化生汗液,肝脏主化生泪液,肺脏主化生涕液,肾脏主化生唾液,脾脏主化生涎液。 ![]() 16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 肺恶塞,肾恶燥,脾恶湿。 肝主掌筋,当筋感受风邪时就会拘挛急紧,所以肝厌恶风;心主掌血脉,高热会损伤血脉,所以心厌恶热;肺主掌气,遇到寒邪时脏腑、经络之气会阻滞不通畅,所以肺厌恶寒;肾属水,天性喜欢润泽,所以肾厌恶燥;脾属土,天性喜欢干燥,所以脾厌恶湿。 17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 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食物进入胃中后,会依据各自的属性分别归入与之相合的脏腑。酸味属木,归入肝;辛味属金,归入肺;苦味属火,归入心;甘味属土,归入脾;咸味属水,归入肾。此乃五味归入脏腑的具体情况。 18 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 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唯有掌握逆治与从治的原则,方能在进行治疗时正确无误且毫无困惑;掌握疾病的标本关系,在治疗中便能做到万无一失。倘若不能把握疾病的标本关系,那便是胡乱行事。 19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 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在人体中,五脏对身体的各部分各有其所主:心主宰血脉,肺主宰皮毛,肝主宰筋膜,脾主宰肌肉,肾主宰骨髓。 20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古之时,善于养生之人能够依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安排起居生活,并加以适应与调和,使其趋于正确合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规律有序,既不过度操劳,也不过度行房事。因而他们的形体与神气都十分旺盛,彼此相互协调统一,从而能够活到人类自然寿命的期限,可至一百多岁。 ![]() 21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 寒胜则浮,温胜则濡泻。 若体内风邪偏盛,则会出现痉挛动摇之象;热邪偏盛,会有红肿之表现;燥邪偏盛,会呈现干枯之态;寒邪偏盛,会产生浮肿之状;湿邪偏盛,会出现濡泻之症。 22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具则气泄, 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五脏不和,其原因在于六腑闭塞不通。头痛、耳鸣以及九窍不利等状况,皆是由肠胃之疾病所引起。 23 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五脏不和乃是由六腑闭塞不通所致。而头痛、耳鸣以及九窍不利等症状则是由肠胃疾病所引发。 24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共本,后治其标; 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共标,后治其本。 当疾病发作时,若表现为正气有余,需按照“本而标之”的原则进行治疗,即先祛除邪气,治疗本病,随后调理气血,使其恢复生理功能后,再治疗标病;当疾病发作时,若表现为正气不足,则要按照“标而本之”的原则治疗,也就是先守护正气,防止正气虚竭,治疗标病,之后再祛除邪气治疗本病。 25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 五味进入肠胃之后,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部位。酸味药物先作用于肝,苦味药物先作用于心,甘味药物先作用于脾,辛味药物先作用于肺,咸味药物先作用于肾。长期服用可增强脏腑之气,此乃物质生化的基本规律。 ![]() 26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药物能够治疗病邪,五谷可以滋养五脏之气,五果能够辅佐五谷以充实人体,五畜能够充养五脏,五菜能够营养脏腑。将药物与五谷、果肉、蔬菜依照气味进行调配服用,可以补益精气。 27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心志保持清净安闲,少存私心、寡有贪欲,心情平和而不忧虑愁闷,形体虽辛劳却不至疲倦怠忘。如此,可使体内真气和顺。每个人都顺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便能达到满意的状态。 28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应及时躲避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让内心保持平静,摒弃一切杂念,使得气血通畅,精神不向外泄散,如此一来,病患便不会发生。 29 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 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风邪是引发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但是如果人能保持心神宁静,意志安定,那么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即使有强烈的大风苛毒,也不能造成伤害,这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的结果。 30 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 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医学理论如天地般远大,似四海般广深,故而必须反复研习琢磨。倘若不明白此中道理,即便有良师悉心传授,也终究无法全然领悟其精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