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旧时的发薪) 我的工作单位北京大学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用银行卡发工资的。在此之前,发薪是与麻袋、布袋和牛皮纸信封联系在一起的。 发工资那天,最忙的是校财务处的工作人员,几乎每次都要全体出动。发薪前几天,财务处要与银行核定当月全校发放工资现款的总额,早早向校汽车队订车——运送全校教职员工一个月薪饷的汽车,自然是要确保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辆“运钞车”并不固定,可能是一辆老北大、老燕京留下的卡迪拉克、别克、道奇或朴列茅斯,可能是伏尔加、华沙,也可能是国产的北京吉普、上海牌轿车或者一辆面包车……当时北大校长陆平坐的是一辆燕京大学留下的卡迪拉克,如果正好赶上校长不用车,那么这辆司徒雷登曾经乘坐的卡迪拉克,摇身一变就成了运钞车。说不定会来辆英国制造的右舵车,汽车司机赶上谁就是谁——那时的老司机都能“左右开弓”,无论是左舵车还是右舵车,都开得特溜。 当时负责发放北大工资的是位于海淀镇南大街的人民银行海淀区办事处海淀分理处,位置在现今海淀大街的天创科技大厦,距北大财务处在西校门内办公楼礼堂约两站车程。 财务处人员从银行海淀分理处领出的是银行封好、写有钱款数、分装在若干个麻袋里的人民币现款。记得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防范措施,汽车几分钟就从海淀镇开到学校办公楼礼堂。待小伙子扛着装有巨款的若干个麻袋进入财务处,分钱的紧张工作就开始了:要把装在麻袋里的一大堆钱,分成若干小堆,再装进标明单位名称的格子里,总额要严丝合缝,丝毫不差。此时各单位的人已等在门外了,按序从财务处领到大小不一的布袋,里面装着各个单位的工资。回到单位后,马上再次分钱,把每个人扣除房租、水电等费用的薪俸和条形的工资清单分别装在写有编号、姓名的牛皮纸信封里。这时需要每个教职员工做的是,当面点清钱款,签名表示收到并交回信封,以备下次再用。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已很难想象那时的情景,发一次工资竟要如此兴师动众!生活前进的脚步,就是如此真切地也反映在如何发工资这样的细节上。 (原标题:旧时的发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