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患者,50岁。性情多郁。头面、胸背多汗五年余,尤以头部为重,动则加甚。伴间断胸闷气短,活动后重,双手发凉。纳可,入眠多梦,大便粘腻。舌体淡胖、边见齿痕,苔白厚腻,双关脉弦滑。已排除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病变。久服益气敛汗、疏肝解郁、滋阴固阳药,罔效。 辩析:阳加于阴则汗。加者,强力压迫也。营阴受卫阳压迫而外泄,是谓汗。卫阳入营阴所以使强力,必因道路阻滞不通。通则和,何须强力。 本案阳入阴道路阻滞,乃在中焦湿壅。大便粘腻、苔白厚腻、关脉弦滑皆湿壅之象。中焦所壅滞,在于性情多郁,肝木虚损,疏泄土湿无力。 是故,理中乃能承治上下。上下者,肺金肾水也。肺金于上,宣通之,则大气运转,天气下降。肾水于上,滋养之,则收潜浮火,与之交济。脏腑气机通,则营卫和,阴平阳秘,人无疾。 遣方: 在上——宣通肺金,令天气下降,麻黄,杏仁。 在中——疏木垦土,运化湿土,令中焦运转,胃肠通透,承运上下。 苍术,半夏,厚朴,白豆蔻。 在下——滋水养木,促进肝木疏土,令火入土,以水相济。熟地, 山萸肉。 麻黄3g,杏仁6g,苍术12g ,半夏6g,厚朴4g,白豆蔻3g,熟地24g,山萸肉12g,甘草3g。七剂,水煎服。忌食生冷油腻。 复诊:自述药后大便量多稀薄,日二三次。周身通透轻松感,汗出大减。继以上法,略事调药,复两诊告愈。 结语:有云“血瘀者汗出”,症见舌暗唇干、肌肤甲错、疼有定处等等,祛瘀则汗止。瘀者,阳入阴受阻。祛瘀,开通阳入阴之通道。故血瘀汗出,发病机制亦属“阳加阴则汗”。是故,治疗汗出,谨守阳加阴则汗之本机,化湿逐痰祛瘀、开通阳入阳道路为标。 癸卯冬月,潘若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