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道德经》在这大约2500年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损伤、修改,后来又有了新的考古发现;以致目前出现了多个版本。 主要来看有王弼版通行本、楚墓竹简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四个版本。 本人展示的《道德经》每个章节是以帛书乙本为主,并且参考其他几个版本综合考量后,大致确定下来的,不表示准确,仅供参考。 我的解释顺序是这样: 第一步,展示原文,做简单解释; 第二步,可能会对每一句经做个详细的分析,其中包含关键字词的详细解释。 主要是说明为什么这样解释,根据是什么? 好,我们进入正题,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简单翻译: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字在古代与现代一样,有多种含义;在这句话里我是这样理解: 途径、方法、规律、经验、真理、包括老子传讲的思想、言论...这些古人也称之为道,现代人称之为知识、智慧的东西;可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但是你不可以固守成规、生搬硬套,就是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过去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因为它们会随着时势、环境的变化而不再适用;所以应当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根据你目前的具体情况对这些经验、方法、规律...做出调整、改变。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意思是: 万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生成了各种形象、特征(比如形状、体积、重量、颜色、气味、意识、声音...);可以根据这些形象、特征对万物进行命名、描述; 但要知道万事互相效力,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微妙联系,其中所蕴含的原理、含义是难以说清的; 人们的命名、描述终归是片面、模糊的,并不能代表它们存在的真正意义。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 无形无相、虚无缥缈的“隐性状态”是万物形成的初始状态; 当这个“隐性状态”有了某种变化之后,又产生了有形有象,可以感知的“显性物质”,它们是构成有形万物的基础。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所以,专注恒久的保持一种没有心思杂念、寂然无声的“冥想状态”,以感悟那“虚无缥缈”之中所蕴含的信息; 专注恒久的去观察、体会那宇宙万物显著的特征及相互关系,从而体悟它们存在的真正意义。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隐性物质”与“有形万物”同根同源,虽然形象、状态不同,但是都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它们都有着渺忽不清、难以尽述的信息;充满天地又环绕纠缠 ...,这说明人与人,人与万物、乃至一切存在都有着“看不见的丝线”在互相联系着,无论间隔多么遥远,无论渺小与庞大,我们互相影响;因为我们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目标! 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找到洞悉真/相、了悟人生的大门。 --------------- 评论与感悟: 1. 道德经道许可以理解宇宙的由来从无到有德不是晋通理解的道德或个人文明礼貌的尺度老子这里“德”指的法则原则或是自然生存的原则法则。 2. 周易,道德经是最高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