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赏的力量太强大了,在大家的热情催促下,靖熬了几个大夜,终于在国庆前完成了七年级上册全部(24张)思维导图。其中包括所有课的思维导图,还有大单元模式的思维导图。 老粉丝注意了,第3课经粉丝提醒,更正了一个错别字“涿鹿”;大单元思维导图与过去的不完全一样,根据新教材进行了细节改动,要及时更新呀! 部分内容有马赛克,是因为某些与现在相关的词,用的频率高了就会被封号。还好中国古代史涉及敏感词不多,不影响基本阅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完本册书以后的最大感受就是: 1.五大核心素养全面落实 此部分前几期有详细说明,此篇只简单概括。 时空观念。 每一单元前面的时间轴,孩子们一定要重视。对于中国古代史来讲还好说,因为有明确的分期,所以很容易分清时空。此时你要跟紧书的节奏,适应时空归类,这样等你上初二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在繁杂的时间中厘清时空线索了。就本册书,不但要从时间和朝代的角度纵向划分历史,还要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几个领域横向划分类别,时和空结合在一块,才是基本的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在第一、二单元有大量的考古史料支撑,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第二单元以后看似考古史料越来越少,这不是史料缺失,恰恰是史料的另一大类别正式走进历史——文字史料。因为中华民族的修史传统,从西汉一直到清,我们都有相应的文字史料支撑。这些文字史料的高信度高不止因其官方性,还是因为与后世挖掘的考古史料高度吻合。古代中国是世界古代史唯一一个重视史书传承的文明。所以,在汉以后的课里,没有特别强调考古证据,就是因为不再是唯一指标了。那么在考试中,对该能力的考察,就体现在了对学生古文分析能力里,这一部分的历史学能力向语文能力合拢。 唯物史观。 中国古代史虽然距离当代很遥远,但唯物史观是哲学真理,贯穿时空所以中国古代史中也有强化。如:涉及到重大工程和发明,落脚点为人民创造;战争,落脚点为给人民带来的破坏;涉及到社会进步,落脚点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内有很多,需要你去一一感受。 历史解释。 在第3单元后的教材里,大量的史实堆砌、史论缺失,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归纳史论,以达到历史解释的能力,课后题也增添了不少偏重此类的考察。过去单一考察学生识记死知识点的时代快速消散了。或许你的日常考试还会遇到不少死记知识点的内容,那只能说明出题者要么迁就群体的接受程度,要么是其本身还没形成新的命题能力。无论哪种,你都不要侥幸,因为中考一定会走在时代前面,不会管你是否适应。 家国情怀。 七上通篇对家国情怀的灌输还是比较含蓄内隐的。涉及的方面较少:对人物的讲述如张骞等,激发学生爱国和奋斗的热情;对多元一体、灿烂文明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这是一直以来就有的,只不过比之前明显一点而已。不急,这一点是最容易掌握的能力,随着教育程度的加深,你不知不觉就会掌握这个能力, 2.增加很多“旧知识” 以二三十年的跨度看,很多细节知识点回来了。回来的知识点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体现了未曾细言的目标。 关于以前关于某一史论,只留一个突出史实为代表。但为了强化一个观点,增加了好几个史实辅助,如古人类,如百家争鸣。 如果按照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肯定讲不完。但现在提倡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史实多了,学生更容易找到其共性,提炼出要表达的史实。 这个出发点很好,但因学生的理解力不同,不利于向全体学生普及知识点(时间不够),按照要求那样的教学,最终形成的就是会学习的孩子将更容易增长能力,不会学习的孩子连门都摸不到。哎……啥也不说了,自己体会。 “回来”的知识点更多的是非主线的细节。其增加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知识,对于拓展学生见识很有帮助。但因为教材的限制,增加的细节并没有进行有深度的展开。这就造成了完全不知的学生学完等于没学,只有有基础的孩子才能吸收知识。所以呀,如果你身边有没上初中的孩子,告诉ta别瞎玩了,赶紧增加阅读量。 3.目的明确 本层教材很多新添的内容都围绕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祖国统一、论从史出等角度展开。 记住,每一个知识点都有现实意义,找到该知识点的现实意义,你也就掌握了该知识点的考察方向了。 能力有限,胆量更有限,目前能说的就这么多了。祝你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