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与五脏六腑关系十分密切,通过按揉耳廓及耳根部,可以疏经通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中医采用耳穴疗法治疗疾病是以中医学经络理论以及耳与脏腑联系的理论为基础,运用耳针或耳穴贴压来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进行选穴、定位进行治疗的一种中医特色诊疗方法。 ![]() ![]() 2.止晕:
除以上5穴外:
![]() ![]() 组成︰神门、皮质下、心、肾。 此方为治疗神经衰弱的基本方。这里应当指出,如果患者伴有胃肠功能不良,当将神门穴改为枕穴,加上脾和胃;因为有实验证明,神门有抑制胃肠蠕动的作用,而枕穴安神的作用虽较神门穴弱,但它没有抑制胃肠蠕动的作用。此方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神衰综合症,如失眠、多梦、头昏、心悸等症状。 组成︰神门、皮质下、交感。 此方适用于治疗各种痛症,也为针刺麻醉的基本方。如果再配上相应部位的耳穴效果会更好。如治疗偏头痛,配颞、肝、胰胆。颈椎疼痛配上颈椎、颈、肾、肝。肾绞痛配肾、膀胱、腹。胃脕痛配脾、胃。膝关节疼痛的配膝、肾;伴有风湿性疼痛的配肩→锁骨(即原来的风湿线)。 ![]() 4.降压基本方
组成︰艇角、膀胱、肾、肾上腺。 此方主治与前列腺及膀胱有关的疾病。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膀胱炎、尿潴留等。久病体虚、膀胱虚寒者加灸关元穴。伴有炎症的配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伴有疼痛的配神门、皮质下。 6.胆道系统基本方 组成︰胰胆、肝、脾、胃、十二指肠。 这五个穴又名“胃三角”。顾名思义,这组穴是围绕胃穴周围的一组主治胆道消化系统的基本方,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胃炎、胃溃疡等。伴有炎症的配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伴有疼痛的配神门、皮质下、交感。 7.抗疲劳基本方 组成︰心、脾、肾上腺。 此方用于抗疲劳,对工作、学习、旅游、精神等因素导致的疲劳均适用。对于精神不振、记忆力不集中,或者是竞技综合征亦适用。头昏者配枕,四肢乏力配上肢、下肢,耳鸣者配内耳、外耳,失眠多梦者配神门、皮质下,心慌心悸配心,小肠。 组成︰肾上腺、皮质下、热穴(标准穴名︰腰椎,即位于腰椎的中点)、心、肾。 此方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抗心律失常,对心功能不全、心慌、心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均有一定疗效。 9.止痒基本方 组成︰对屏尖、心、肾上腺。 此方适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具有祛风止痒之功。在临床运用时需配伍相应部位的耳穴。 中医五运六气公众号提示颜面皮肤瘙痒当配肺、面颊;下肢皮肤瘙痒当配伍下肢;腹部皮肤瘙痒的配肺、腹。 10.平喘基本方 组成︰角窝中、对屏尖、肾、肺。 本方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喘息之症。痰多者加脾、三焦;有炎症的加肾上腺、内分泌和皮质下。 ![]()
高血压有13大危险症状
部位多在后脑,并伴有恶心、呕吐感。若经常感到头痛,而且很剧烈,同时又恶心作呕,就可能是向恶性高血压转化的信号。
女性患者出现较多,可能会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时发作。
双耳耳鸣,持续时间较长。
高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这些都是导致心悸气短的症状。
多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踏实、易做噩梦、易惊醒。这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麻木,还可能感觉异常,甚至半身不遂。 除此之外,以下几条高血压的症状也需要引起重视:
反复出现瞬间眩晕,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医学上称为 TIA ,也就是短暂的脑缺血发作。
如嗜睡,或性格一反常态,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
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是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
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而容易跌跤。
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
经医学观察,高血压病人反复鼻出血,也可能会发生脑溢血。
脑供血不足时,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 1、高血压的阶段: ①早期高血压多为肝阳偏盛,肝阳上亢型; ②中期多为肝肾阴虚型; ③晚期多为阴阳两虚型。 2、耳贴疗法: ①主穴:耳尖放血,降压点(角窝上)、降压沟、心、额、皮质下、脑干、肝、肾、交感 (温馨提示:耳尖放血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哦~) ②配穴:头晕——枕、晕区;脾虚者——脾;肝阳上亢——肝阳结节;烦躁——神门; ![]() 耳穴对轻度和中度高血压的效果比较明显,重度高血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显效; 扎针埋线治疼痛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
|
来自: 新用户06352u3S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