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史座
1955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有1048位开国元勋获得了开国元帅、开国大将、开国上将、开国中将、开国少将军衔,其中绝大部分开国元勋都来自八路军,而来自新四军的将帅较少。 开国大将及以上级别的元勋仅有5人是新四军出身,分别是开国元帅陈毅、开国大将粟裕、黄克诚、徐海东、张云逸。 其实,除了他们之外,新四军还有4位高级将领也符合被授予开国元帅、开国大将军衔的资格,遗憾的是这4人没能坚持到建国之后。 第一位是新四军军长叶挺叶挺是北伐名将,南昌起义时,叶挺担任起义军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前敌总指挥,与周恩来、贺龙一起领导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时,叶挺又担任红军总司令,属于我军第一位红军总司令。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叶挺被任命为新四军首任军长,与朱老总领导的八路军形成华东、华北“双雄”并立的抗战格局,为抗日斗争做出了突出贡献,遗憾的是皖南事变的爆发,叶挺军长被蒋介石囚禁数年,等到抗战结束后被释放时,又遭遇飞机失事遇难。 从革命地位的角度说,叶挺是和贺龙、刘伯承、朱德并列的人民军队的重要创始人,如若活到建国后,完全有资格被授予开国元帅军衔,甚至排名前五位。在1955年授衔后,陈毅元帅曾说过:“如果叶挺不死,十帅中将会有两位叶帅”。而叶剑英元帅听后却说:“如果叶挺活着,我是当不了元帅的”。可见元帅们对叶挺的评价之高;更何况叶挺在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中排名第13位,位列十大大将之前。 第二位是新四军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高敬亭拥有非凡的军事指挥能力,在鄂豫皖苏区红军主力长征后,是他整合了零散红军组成了一千多人规模的红28军,并担任政委,留在苏区独立领导了大别山苏区保卫战,跟数十万国军打了3年的游击战争,成为鄂豫皖根据地的一面旗帜,他也被誉为我军著名的游击专家。 在新四军成立后,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高敬亭担任支队司令兼政委,所领导的支队是当时新四军4个支队中人数最多、武器较强的一个支队,综合实力位居首位。令人没想到的是,高敬亭担任了2年的支队司令,却因为个人问题被无限扩大后遭到公审后误杀,38年后被平反。 如若高敬亭活到建国后,被授予大将军衔还是有资格的。要知道,在同一时期,新四军1支队司令陈毅,成为了开国元帅;3支队司令张云逸成为开国大将,就连2支队副司令粟裕也被授予了开国第一大将衔,身为4支队司令的高敬亭被授予大将也无可厚非。 《23军战友网》注: 当年,华国锋主持中央工作时,依据毛主席一九七五年的批示,为高敬亭平反后,军委曾发电报给沈阳军区,沈阳军区又转发至二十三军,军又转发给六十八师。因为原二十五军七十三师的前身是红二十八军即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是高敬亭,参谋是林维先(上世纪70年代任武汉军区副司令)。 原25军73师是1952年整编时调归23军建制,1969年12月,73师改称23军第68师。 第三位是新四军6支队司令兼政委彭雪枫彭雪枫和高敬亭不同,他是参加过万里长征的中央红军高级将领,长期在彭总麾下的红3军团任职,先后担任红3军团红8军第1纵队政委、红3军团红5军2师政委、红3军团4师政委、红军陕甘支队2纵队司令等职;抗战爆发后,彭雪枫转向新四军,担任后组建的新四军6支队司令,地位与1支队司令陈毅、3支队司令张云逸平齐,还比2支队司令粟裕高一级。 整个抗战时期,彭雪枫战功赫赫,亲率所属部队进行了三千多次战斗,累计歼敌4万8千余人,一方面和国民党顽军进行了坚决斗争,俘虏了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另一方面指挥部队在洪泽湖地区取得了著名的淮北反“扫荡”作战的胜利; 不幸的是,在抗战末期,彭雪枫率军在和国民党顽军作战时中流弹牺牲,成为新四军在战场上牺牲级别最高的干部;若是以彭雪枫的履历和战功,被授予大将衔完全合理,要知道他还在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中排名31位,仅次于八路军在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将领左权。 第四位是新四军第二副军长罗炳辉罗炳辉相比高敬亭和彭雪枫,级别要高得多。在1930年,高敬亭还是县苏维埃主席,彭雪枫是红3军团红8军第1纵队政委,而罗炳辉已经当上了红12军军长,并长期担任红9军团军团长;长征时期,是他率领红9军团牵制了国军,掩护了中央红军北上,最后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冲出了国军的包围圈,被夸赞为“战略轻骑”。 到了抗战之后,罗炳辉划入到新四军编制,先是给新四军1支队司令陈毅当副手,出任支队副司令,和2支队副司令粟裕地位平齐;没多久,罗炳辉又升任为新成立的新四军5支队司令,成为叶挺将军麾下的六大支队司令之一。解放战争爆发初期,罗炳辉担任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可以看出当时他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 然而,由于罗炳辉常年征战沙场,最终积劳成疾于1946年6月不幸病逝,全军无不感到惋惜。如果罗炳辉平安无事,等到1955年授衔,必是大将衔的候选人,同时罗炳辉和彭雪枫也都位列共和国36位军事家行列。 来源:史座 |
|
来自: 虛怀若谷 > 《建国之前折损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