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式第一部虎部 其中有五个基本动作,由于其修炼的主要目的不同,因之主要方法也不一样,所取得的效果也有差别,分为《筑基图》、《炼意图》、《采气图》,均可分别修炼。 预备式 身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平行向前,腿微屈;头顶百会,下身会阴和两足涌泉之中点(两足涌泉穴连一直线取中点),三点上中下相对,双肩自然下垂,手指自然伸展;舌顶上腭,口微闭,自然呼吸,鼻吸鼻呼,全身放松,不加意念,也就是什么也不想。如此3分钟。 第一式虎掌踏地 吸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心朝下成俯掌,十指朝前。呼气时头微顶,双掌用力下按;十趾抓地,收肛实腹,牙齿相扣,瞪目远视。 第二式虎掌前推 吸气时全身放松,双臂抬起向前平伸,立腕,掌心向前,十指向上。呼气时头微顶,双掌用力前推;十趾抓地,收肛实腹,牙齿相扣,瞪目远视。 第三式虎掌托天 吸气时全身放松,两臂直上举,掌心朝天,十指向后。呼气时头微顶,双掌用力上托;十趾抓地,收肛实腹,牙齿相扣,瞪目远视。 第四式虎掌分壁 吸气时全身放松,两臂向下左右平伸,成立掌。呼气时头微顶,双掌用力向外推出;十趾抓地,收肛实腹,牙齿相扣,瞪目远视。 第五式虎掌摸苍穹 两臂下垂如预备式,吸气时全身放松,脚不动,上身以腰为轴向左扭转;双手掌心向里交*,左外右内。继之,双掌上举,掌心向外向上翻,当到达头顶上方时,左掌在下,上身正面向左。 呼气时头微顶,双手逐渐分开,立腕,直臂划弧,徐徐下落,双掌用力摸掌;相扣,瞪目远视。当双臂下落将贴于自身两侧时,上身回转向前成初动姿势。身体右转,右势动作、呼吸及要领同左势,右、左势各做一次为一完整动作。 以上五式练习次数、用力大小可依身体状况而定,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在开始练习时每个式子做5次,逐渐加到7次、12次......多可到49次。用力也是先小力,逐渐加大力量。如此练习日久,自会感到:吸气时气入丹田,呼气时意领气走,气自丹田贯达双掌。在开始练习时,不必想着吸气如何走到丹田,呼气时,气如何自丹田贯达双掌。只要吸气时全身放松,呼气时双掌分别按一至五式动作要求下按、前推、上托、分推、摸掌及十趾抓地就行了。 《炼意图》“虎部”的炼意仍是这五个基本动作,但须将一式、二式、三式、四式连起来做,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动作。第五式向左的是一个完整动作,向右的是一个完整的动作,成为三头六臂之法。 正面的从预备式即双手从下往前上慢慢抬起。循二、三式动作路线到达头顶,再左右分开循第三式、第四式路线徐徐下落,归返预备式。如此循环往复。左侧面的:即第五式的左势。右侧面的:即第五式的右势。为了不遐思,不受干扰,加强练功效果,须遵循松、慢、匀、大、空、虚、灵、静八字要诀。 前三个字是动作上的要求。 松:即全身放松。 慢:即动作要徐缓。 匀:即动作速度要均匀。 后五个字是意念上要遵循的,要充分发挥意念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发挥想象力。佛华严曷云:“虚观法界情,一切唯心造。”又云:“心如工画师......”。愣严云:“万法所生,唯心所现。” 大:即自身高大无比,有顶天立地使意境。如《大佛顶首愣严神咒约义》中所讲:“大具三义:法身体大,心情周圆故,般若相大,智慧彻照故,解脱用大,偏照无碍故。”也就是说自己就是法身,顶天立地,智慧彻照,摆脱所有障碍。 虚:即冥冥缈缈,虚虚实实,我即神佛,神佛即我,神我一体,又好似神,又好似我,似有似无,似存非存,似是非是之意境。 灵:即自己遍体金身灵光四射。双手向外分开划弧时,意念上是双手描绘着自己全身放射出的立体光环。 静:即意念集中,侵沉在大、空、虚、灵的意境中,不为外物所诱,不为外声所扰,不为外情所动。 如此正面做5次或多些,再转向右及右各5次或多些。也可只做正面的。可多练,也可少练。 《采气图》 动作仍是《筑基图》五式,只不过不用力,加强采气意念。意念通过劳宫穴采气,摄采大自然的好气或日月之精华。 第二式“虎掌前推”是采前方之气。如早晨练功可面向东方,采东方之生气。中午练功可面向南方,采日之精。晚间练功可对月采月之华。动作意念如第一式。 第三式“虎掌托天”是采天气,摄取太空霄汉之气,动作意念同前。 第四式“虎掌分壁”是采自身两侧原野之气,没有距离限制,没有物质障碍,任意摄取,动作意念同前。 第五式“虎掌摸苍穹”,是采整个大自然之气。也就是说广泛地摄取宇宙空间、旷野山林大自然之气。动作意念同前。 每式动作次数可多可少。也可每天轮换练一种采气方法。熟练后可采取任意姿势摄取,根据需要来练。 第二部龙部 也是五个基本动作。也就是因修炼的主要目的不同,因之方法亦异,取得的效应也有差别,分为《筑基图》、《练意图》、《采气图》。 《筑基图》 也主要是炼身、炼形、炼力。它与“虎部”的《筑基图》相比,加大了难度,加深了层次,增多了躯干的扭转屈伸,关节的活动松展,姿势的高低起伏,两手的相互衬力,以及腰肾部位的锻炼。因此除能收到“虎部”《筑基图》的效应外,对体形、体质、体力、脏腑、内分泌等更有着特殊的锻炼作用。 预备式:同“虎部”《筑基图》的预备式。如接下来练则不必练预备式。 第一式青龙舒肢 第二式青龙望海 吸气时脚不动,双掌上提,上身以腰为轴向左转,先右掌在里,掌心向里,交于胸前,恰好上身转向左方。右小臂内旋上举至头顶右上方,掌随之上翻成仰掌;同时左小臂逐渐内旋变俯掌下落至右臀部后方,上身尽力向左扭转。当左右臂将伸直时转入呼气,右掌用力上撑,左掌用力下按;头微低,双眼向下注看右脚后方1米处,如回望海底状;同时,十趾抓地,收肛实腹,牙齿相扣。再吸气时,右小臂外旋带动右掌徐徐下落,而左小臂也外旋带动左掌徐徐上提,身体逐渐右转;当成正面时,双手交于胸前,左掌在里,掌心向里。不停顿,左小臂内旋上举至头顶上方,掌随之上翻成仰掌;同时右小臂内旋变俯掌下落至左臀部后方,上身尽力向右后方扭转。当左右臂将伸直时呼气,双掌用力上撑下按;头微低,双眼向下注看左脚后方1米处,如回望海底状;同时十趾抓地,收肛实腹,牙齿相扣。如此左右各一次为一个完整动作。 第三式青龙寻珠 基本动作同第二式,只是头往后仰,双眼向左或向右上方看,如舞龙时,珠球高举在上,而龙左右扭转仰头注视至少要看后上方7米远以外处,找一个固定目标,以绿、蓝色为宜。如此左右各一次为一个完整动作。 第四式青龙探爪 继之,右手从口下成仰掌向后方伸出,当臂快伸直时,臂内旋成立掌使掌心朝外;同时左小臂内旋带动手掌成俯掌并后拉,屈肘沉肩,肘尖微上翘。这时转入呼气,右掌用力前推,左掌用力后撑;十趾抓地,收肛实腹,牙齿相扣,瞪目远视。如此左右各一次为一个完整动作。 第五式青龙腾云潜海 此动作之呼吸随动作收放、开合而变化。也就是说,一般动作收拢时为吸,放开时为呼,要自然些。在动作变化过程中,可自由换气,只是最后前推后按时是呼气。动作开始,右脚向右方跨出一步,上身右转成右弓步;同时两臂相抱,左臂在下。 然后左右臂向下再向上分开伸直。 两臂再向上划弧,双手交*于头顶,左手在下。一般双手向上交*时为吸。 身体前俯,左手压右手从前方下落,双掌置于右小腿前成左仆步。继之左小臂内旋,带动左手反臂成仰掌向左方穿出达于左脚处;同时右臂亦内旋,带动右手反臂成仰掌,向右方伸出上抬。当左掌穿至左脚处,右腿蹬直变左弓步;同时两臂均外旋伸直成八字掌,掌心均朝外。此时左掌用力前推,右掌用力后按成骑龙步,呼气;同时十趾抓地,牙齿相扣,收肛实腹,瞪目远视。在动式中眼睛追随左手。再做一次上述动作,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各一次为一完整动作。 练此式时要掌握七个字,即:抱、分、交、压、穿、转、推。开始双手相抱,继之分开向上,交于头顶;然后左手压右手或右手压左手向下,各压至膝下时,一手前穿,一手后搂;两臂将伸直时,两手转动,成八字掌,掌心朝外,双掌再分别向前后推出。动作变化过程中,可自由换气,最后双掌前后推出时是呼气就可以。 而步型则是三种:先弓步,后仆步,再骑龙步。 以上五式练习次数,用力大小,同“虎部”《筑基图》。同样,如此练习日久,自会感到,吸气时气入丹田,呼气时意领气走,气自丹田贯达双掌。 《炼意图》 炼意也是《筑基图》的五个动作,只不过均不用力,而加强意的锻炼,仍遵循松、慢、匀、大、空、虚、灵、静八字要诀。 这里着重讲两点: 1、在“虎部”炼意中讲到,我即是佛,佛即是我。在这里的佛不是遍体金光,而是玉佛,玲珑剔透,洁白无瑕,光泽柔润,心胸坦荡,怡然自得。也可把自己化为菩萨,菩萨即我,我即菩萨。 《采气图》动作仍是《筑基图》五式,只不过不用力,加强采气意念,意念通过劳宫采气。 第三部龙虎部 此部功法主要是为发放外气所练之功。 预备式:同前,两腿分开稍宽于肩。 第一式降龙伏虎 全身放松,两臂上抬稍低于肩,圈成环状,十指伸展相对,双臂缓缓拉开和相合,使十指尖、掌、臂有气感。拉开时也要十指相对,其距离以有气感为度;相合时,也是十指相对,一般以10厘米为宜。 第二式坎离相对 全身放松,两臂上抬稍低于肩,肘微屈,使两掌心相对;双臂缓缓拉开和合拢,使两掌、臂有气感为度,合拢时一般相距三四厘米许。 第三式太极运转 全身放松,两掌合抱,一手在中丹田上成俯掌向下,一手在下丹田处成仰掌向上,两掌相对如抱球状,这时会感到两手掌间抱着个轻轻地、皮薄薄的球体。 双脚不动,以腰为轴,抱球左右转动。动作可大可小。两手距离宽,意气中的球体则大,反之则小;腰的转动幅度应与之相应。无论如何转动,两掌心始终相对。具体做法是: 身转缓缓左转;同时左手划弧转向下方成掌心向上,右手划弧向上成掌心向下。身体缓缓右转;同时右手划弧转向下成掌心向上,左手划弧转向上成掌心向下。如此左右运转为一次,可重复12、24或36次。 第四式乾坤交泰 全身放松,两脚稍大开,身前俯,两臂下垂。吸气以劳宫对天采天气,以腰为轴,先向左转动。 然后上体后仰,两臂随之转动向上。直至上身和双手转向右侧时变呼气。上体再前俯,两臂随之垂下,手指对地。呼气时意念是从手指往外排浊气。 如此循环5、7或12次,再反过来从右向左转,同样循环5、7或12次。 第五式阴平阳秘 开始时同预备式,然后手掌朝地,两臂缓缓提起、下落,使两掌、两臂有气感。 收功 成预备式。两臂外旋从身体两侧成仰掌上抬至头顶处。双掌从面前下落至丹田处。 如此两遍,然后两手相叠,左掌在内,右掌在外,先顺时针摩腹12次,再逆时针摩腹12次。 然后双手从左右后伸,两掌分别贴于“肾俞”,上下摩擦12次。然后两掌心对两眼贯气十二次 疗效不传之秘的朱砂掌功法,朱砂掌是江湖谈掌色变的掌法,练习日久暗劲大增,打上身人当时表面没有明显变化而内在却已造成内伤,被打处数日后呈现朱砂色掌印面名之但现在练习该功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增慧开智,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由于吸收了道儒释等功,所以还有采气,炼气的功法以及金身玉体,光环,灵活,恬淡,虚空,修性炼意的内涵,使该功在祛病,强身回春,自卫,医疗,等以下五个方面效果。 (2)练此功,可迅速达到筋柔骨健,活筋健髓,内强外壮,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调理肌体平衡。 (3)练此功,老年人可推迟或延缓衰老,使耳聪目明头脑清醒,反应敏捷。恢复和增强记忆力,神采飘逸,并使内分泌旺盛,保持耳聪目明头脑敏锐固肾回春。 (4)练此功即可承受排打,又可技击出掌,且劲大力整,变化快捷,提高和增强防身自卫能力。 功法特点(一)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层次性的功法 朱砂掌功分“虎部”、“龙部”、“龙虎部”三部,其中“龙部”、“虎部”均包含《筑基图》、《炼意图》、《采气图》三图,以不同的层次体现了功法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从功法的动作上,“虎部”多直线条的动作,“龙部”多回旋、扭转、屈伸的动作。先直伸后屈旋,便于领会和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 从功法的原理上,朱砂掌功合乎人的生理机制。《周易。辞下》云:“刚柔者,立本者也。”又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谓之神”。“神”,表明道之鬼妙,事物变化之奥妙。阴阳也可谓刚柔,它是万物得以建立的根本,也是万物的动态功能之本。一个好的功法,应该合于阴阳,不仅有柔,也应有刚。从全套功法总体来看,《筑基图》以刚为主,《炼意图》、《采气图》以柔为主;从各个图的动作具体来看,均有刚有柔,有静有动。全套功法均采取自然呼吸,取乎自然,法乎自然,顺乎自然,合乎自然。 (二)动作简单易学 朱砂掌功有“虎部”、“龙部’’、“龙虎部”三部,每部基本动作有5个,共15个式子。“虎部”、“龙部”又各包含《筑基图》、《炼意图》、《采气图》,其每部中三个图的的基本式子不变,动作不复杂,且要领、方法、劲路、气路基本一样,易学、易练,易于掌握。 (三)得气快,气感强,受益多,收效大 朱砂掌功每部都讲求炼意、炼气、炼形,因它系统,完整,科学,多层次,经过广大群众长期的实践,此功得气快、气感强,受益多,收效大,可在短期内收到这个功法的功能,达到练功目的。 (四)有松有紧,有柔有刚 朱砂掌功注重意、气、形的全面锻炼,动功中有松有紧,有弛有张、有柔有刚、有绵有坚,如此使气血得到鼓荡、疏通;脏腑得到按摩、揉动;骨骼、筋肉、经脉得到牵拉、松活。 (五)不出偏 |
|
来自: 新用户9721950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