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就是昨天),中国嘉德秋拍,何震的一方青田石作品“柴门深处”又拍出了822多万的天价!之所以说“又”,是因为之前赵之谦那方青田石“为五斗米折腰”拍了1200多万。这方印有何震的边款和顶款,也有吴子建先生的赏跋,其内容如下: 边跋:士人刀施石上,得未曾有之趣,新奇可喜,开一时之风气,今则应以版画名视此。吴子建拜记,乙未,四百三十余年之后。何震(1530-1604)所刻“柴门深处”细白文印,风格仿汉人玉印式,全印篆法一直线和斜线搭配,刀法以冲刀为主,局部辅以切刀,线条劲秀挺拔,趣味雄阔雅健,与他的名作“云中白鹤”白文印有同曲同工之妙。边款署“何震制”三字,楷法高古,虽无纪年,然若以作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的“云中白鹤”一印为参考,则其创作年份想必亦不会相差太远,即作于其去世当年左右,为最晚年之作。这是篆刻宗师何震的代表作之一,何震的印史地位决定了它有极高的文史价值。何震的印史地位,我们可以看《篆刻学》上篆刻流派图:何震是篆刻鼻祖文彭的大弟子,其实他还曾经是泗水派宗师苏宣的师父,只是后来文彭觉得苏宣人品可喜,于是,苏宣升为何震的师弟。何震是雪渔派的创始人,“雪渔”是何震号,我们可以看,后世的大部分篆刻名家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受过他的影响,他是“明五家”中,最为重要的篆刻家。这是这方印的文史价值,因为何震师父文彭基本没有真品原印存世,存世者多为某组织或某地区的国宝重器,万不可能流向拍卖场。当然,名家吴子建先生的边跋亦使其文史价值附丽有增。“柴门深处”一语,最容易让人想起的是两句诗,一句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句是“白云深处有人家”(这一句是李白的诗,大家熟知的杜牧的诗是“白云生处有人家”,意境仿佛)。当然,杜甫的《柴门》更是直斥权贵的名作,“柴门”是指用树枝木柴编扎为门,极言其简陋,也作杂木为门,与“朱门”相对应,你看,“柴门”几乎等于“朱门”的反义词。  隐于柴门者是清高的,他甘于孤独,享于孤独的生活哲理源于他高洁的品性。在柴门深处的人,是舍去了一些东西的人,是“放下”一些东西的人,又或者,是无可奈何的人……无论如何,“柴门深处”是极让人生发联想的四字词,“柴门”当然不是富贵处,但“深处”或许真有隐世的高人!“柴门”已引人心生遐思,“深处”的空间感更让人浮想。避世,隐居的清心寡欲,从某种程度上正契合了现世那些被俗世纷扰撞得焦头烂额的富贵者的心中想往与理想,可是现实无法摆脱,于是,且在心中找个寄托吧!显然是仿的汉玉印印式,但其中增加了书法意味,比如“处”字“几”部的上部一横,明显是加粗了,这“铺毫”与其他笔的“裹锋”相映成趣,又增加了粗细对比的视觉差。使一方印中的“信息”大量增加,让它更耐“咀嚼”了(实际上,一方篆刻作品中,它包含越多的信息,它就有越高的审美价值),“味道”更加丰富了。再有,这个“几”的处理,也正与“柴”字右上的“几”(实际上是“匕”字巧妙变形的处理)形成章法上的视觉呼应。另外,“深”字也进行了字形上的简化,省去了右边上部的“穴”头,使之在字形上配合全印疏朗、萧散的意境(这也是印面“柴门深处”四字词的意境),不能让一处闭塞、拥挤……总之,它已经远远不是汉玉印那种匀齐、对称、等倍距等简单的审美元素所能比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