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概述】: 肺结核是由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胸部平片是肺结核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胸部CT能显示肺结核的细微征象,常用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1.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不一,可无明显症状,或有低热、盗汗、疲乏、消瘦、食欲不振、咳嗽、咯血、胸痛和气促等。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高热、寒战、咳嗽、昏睡和神志不清等。结核菌素试验、痰检结核菌阳性。 2.病理基本病理变化是:渗出、增殖和实变。①渗出性病变表现为浆液性或纤维素肺泡炎,发生在疾病早期,或机体免疫力低下,或菌量少却毒力强,或变态反应较强情况下;②若菌量少、毒力较低,或人体抵抗力较强时,病变则以增殖为主,并形成结核性结节肉芽肿,当人体抵抗力增强或经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后,病变可吸收、纤维化、纤维包裹或钙化;③实变为主的病变多由渗出性或增殖性病变发展而来,病灶内坏死可形成空洞,并支气管发生肺内播散,也可经血行全身性播散。 【结核病分类】: 1.原发性肺结核(I型):包括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包括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即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及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3.继发性肺结核(Ⅲ型):包括浸润性、纤维空洞及干酪性肺炎等,可以出现增殖、浸润、干酪病变或坏死、空洞等多种病理改变。 4.结核性胸膜炎(IV型):临床上已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膜炎。 5.其他肺外结核(V型):按部位及脏器命名,如骨关节结核、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肠结核、结核性渗出性脑膜炎、结核性脓胸。 【影像学表现】: 1. 原发性肺结核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可分为原发综合征与胸内淋巴结结核。 (1)X线表现:原发综合征具有3个典型影像征象:①斑片状或大片实变:多位于中上肺野,邻近胸膜,常呈云絮样,边缘模糊;②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③不规则索条影:位于斑片状实变与肺门之间,较难见到。胸内淋巴结结核:当原发病灶很轻微或吸收后,仅见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2)CT表现:显示肿大淋巴结形态、大小、边缘轮廓和密度清晰,淋巴结内可见低密度区(坏死或液化)、钙化,周围常有浸润灶。可早期显示原发灶内的干酪样坏死,表现为病灶中心相对低密度区。 ![]() 上图所示:原发综合征 男性,3岁,其母有结核病史。胸部正位片示右肺门增大,右肺上野内中带片状高密度,右上纵隔增宽 ![]() 上图所示:原发综合征 男性,27岁,反复咳嗽、咳痰3个月余,发热1周,居住在偏远山区。A.肺窗,示右肺上叶见片状实变,边缘模糊,周围见磨玻璃密度的渗出改变;B.增强后,示右肺上叶病灶不均匀强化;C、D.纵隔窗示右下气管旁淋巴结增大,增强后环形强化;E、F.纵隔窗示右肺门淋巴结增大,增强后环形强化 ![]() 上图所示:胸内淋巴结结核 女性,18岁,发现小腿结节红斑 20天入院。A.肺窗,示右肺门增大;B~D.增强纵隔窗,示右肺门淋巴结、右下气管旁淋巴结、隆凸下淋巴结增大,并环形强化 【诊断要点】:①X线表现:肺门增大,纵隔增宽;②CT表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包括气管旁淋巴结、隆凸下淋巴结等各组淋巴结,可相互融合成团块;若淋巴结内发生干酪样坏死,增强扫描显示淋巴结环形强化。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 结核菌经肺动脉、支气管动脉或体静脉系统血行播散的肺结核。 (1)X线表现 1)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又称急性粟粒型肺结核,为大量结核菌一次或短期内进入血流。双肺可见弥漫性粟粒样(直径1~3mm)结节,结节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密度均匀。 2)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多见于中上肺野,双肺多发结节分布不均、大小不等、密度不均(软织织密度与钙化均可见),可见纤维条索、胸膜增厚。 (2)CT表现 1)早期粟粒性病灶:CT显示优于胸片,有利于诊断。 2)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影,上肺结节多于且大于下肺,同时病灶内小空洞或钙化显示清晰。 ![]() ![]() 上图所示: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 上图所示: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A.胸部正位片;B.侧位片,示双肺弥漫分布粟粒大小结节影,左上肺病灶分布较为密集,部分融合成片状 ![]() ![]() 上图所示: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女性,24岁,发热、胸痛4个月余。A、B.胸部平扫肺窗示双肺多发小斑片实变和结节,A图肺尖部病灶较密集、密度较高,B图下方层面病灶较A图略少,密度略低; 继发性肺结核:(1)浸润性肺结核:外源性再感染结核菌或体内潜伏的病灶活动进展引起的肺结核。X线与CT表现多种多样,可以多种征象并存。 1)局限性斑片阴影:见于两肺上叶尖段、后段和下叶背段,右侧多于左侧。 2)肺段或肺叶实变:常见于干酪性肺炎,为一个肺段或肺叶呈大片致密性实变,密度中心较高,边缘模糊。 3)增殖性病变:呈斑点状阴影,边缘较清晰,排列成“花瓣样”或“树芽”状阴影,为结核病的典型表现。 4)结核球:圆形、椭圆形阴影,直径大小0.5~4cm,常见2~3cm,边缘清晰,轮廓光滑,偶有分叶,密度较高,内部常见斑点、层状、环形钙化。结核球周围常见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称“卫星灶”。CT增强扫描结核球常不强化或表现为边缘轻度环形强化。 5)结核性空洞: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内,见透亮区,内壁一般较规则,有时可呈厚壁不规则空洞。常见一条或数条粗大条状阴影与空洞相连,表示引流支气管与空洞相通。 ![]() 上图所示:左上肺继发性肺结核 A.胸部正位片;B.侧位片,示左上肺尖后段斑片状、索条状增密影,边缘不清,其中夹杂空洞阴影。 ![]() 6)支气管播散病变:结核空洞干酪样物质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引起同侧或对侧的支气管播散。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阴影,呈腺泡排列,或相互融合呈小叶阴影。 ![]() 上图所示:继发性肺结核,支气管播散病变 7)硬结钙化或条索影,提示病灶愈合。 ![]() 上图所示:陈旧肺结核。 男,35岁,10年前得过肺结核。双上肺钙化灶。 ![]() 上图所示:陈旧性肺结核。 女,56岁,双肺钙化、纤维索条影。 ![]() 上图所示:干酪性肺炎 男性,35岁, 咳嗽、咳痰、发热数周,加重2天。A~D.CT示左肺上叶、下叶背段大片状高密度实变,其内见含气支气管和“虫蚀状”空洞,右肺上叶可见结节状播散灶,小叶中心分布;纵隔淋巴结肿大,左侧胸膜局部增厚 【诊断要点】①多发生于虚弱病人,症状重、进展快,临床上症状较重,有高热、盗汗、虚脱等结核中毒症状。咳脓痰并咳出干酪样物质,痰液可检到大量结核杆菌。②X线表现:大片状实变,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虫蚀状”空洞。实变以上肺多见,常伴支气管播散,播散灶以下肺多见。③CT表现:肺叶、段大片实变,边缘模糊,内可见数个不规则“虫蚀状”空洞及含气支气管,下肺常见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播散灶,增强扫描病灶可轻度强化。 结核球![]() 上图所示:结核球。 右肺尖圆形阴影,内见点状钙化,周围小斑点状“卫星灶”。 ![]() 上图所示:结核球 男性,24岁,咳嗽、咳痰半个月。A.肺窗,示右肺下叶背段球形占位,直径约2cm,边缘光滑,周围见斑点状卫星灶;B、C.纵隔窗,示右肺下叶背段球形占位CT值约25HU,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CT值约34HU,内见点状空洞,邻近胸膜略增厚 ![]() 上图所示:结核球 女性,40岁,体检发现右肺占位,有结核接触史。A、B.肺窗,示右肺上叶后段球形占位,直径约2cm,边缘清楚,呈浅分叶,周围少许点状卫星灶,邻近胸膜见“胸膜凹陷征”C.纵隔窗,示病灶边缘弧形钙化 (2)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病程长期迁延不愈,形成以空洞伴明显纤维病变为主的慢性肺结核。 1)纤维空洞多位于中上肺野,空洞内壁较光整,周围有大量纤维索条、斑片状实变、小结节、钙化。 2)病变肺叶萎缩,肺门上移,后前位胸片示肺纹理呈垂柳状。 3)患侧胸膜增厚粘连。 ![]() 上图所示: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 上图所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B、C.CT肺窗,示两肺上叶体积缩小,内可见多发厚壁空洞,伴广泛纤维条索。两下肺散在播散灶,呈“树芽征” 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结核菌及代谢产物引起胸膜变态反应性炎症。分为干性胸膜炎和渗出性胸膜炎。 (1)干性胸膜炎:无异常表现,或仅表现为肋膈角变钝,膈肌活动受限。 (2)渗出性胸膜炎:游离性或局限性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粘连、钙化。 ![]() ![]() 上图所示: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女性,28岁,胸闷气促半个月。A.X线正位片,示右中下肺大片高密度影,上缘呈凹面向上的弧形,内低外高,右侧肋膈角消失B、C.CT平扫,示沿右侧侧后胸壁弧形液性密度,CT值约12HU,部分包裹 ![]() ![]() 上图所示:干性结核性胸膜炎 男性,31岁,咳嗽胸痛1个月。A.胸部CT定位像,示右侧胸廓缩小,胸膜增厚粘连;B、C.CT平扫,示沿右侧胸壁胸膜增厚,肋间隙变窄 ①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可与肺结核同时发生,也可单独发生。临床上分为干性和渗出性,前者影像学检查阳性征象少。②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多为单侧,渗出液一般为浆液性,偶为血性。X线及CT表现为游离性或局限性胸腔积液,晚期则可表现为胸膜增厚、粘连或钙化。 |
|
来自: 医学影像知识 > 《X线影像诊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