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中国 第一集《境界》 心怀敬畏 传承祖法 臻于至善每一味本草都有适应其生长的最佳境域,中药谓之“道地”。人们把在特定境域出产、品质明显优于他处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境界》将聚焦人参、甘草、白芍、地黄、化橘红、阿胶,六味道地药材的追寻、守护与地道炮制,展现中医药人在与本草的对话,感悟自然伟大、衡量人生意义的过程。勤劳质朴的中医药人,如何用敬畏与回馈延续本草之命,以爱与继承传递本草之情,凭执着与专注守护本草之魂,最终领悟天人合一,至臻至善的人生境界。 人参,因根如人形得名,有“百草之王”的美称。长白山中采参人,怎样采寻得这至珍至宝的“百草之王”? “长白山采参习俗”包括了崇拜信仰、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传统技能、专用语言、行为规则等等,“靠山、吃山、养山”,怀抱虔诚、顺应自然,心怀敬畏、是寻参人与本草相处的一种境界。 甘草,以根入药,因味甜而得名,有着补脾益气,淸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其使用频率为诸药之首,素有“朝中国老,药中甘草”的美誉。66岁的门肯斯弟是这里为数不多的蒙古族牧民,每年九月他都会拿上采集证去挖甘草。他用一生的光阴与一味本草相伴,平凡的守望,亦是一种境界。 寻常百姓家里,中药已融入了生活。张小秀决定在今年冬天亲手炮制地黄,为女儿调理身子。中药地黄,以河南焦作出产最为道地,是中药里“生熟异治”的典型。古法制黄的过程却极为讲究,需“九蒸九晒”,耗时30余天。现代的地黄炮制,已改用密封罐蒸制,24小时即能成品。但仍有一位母亲,沿袭古法,以爱蒸制,不厌其烦。 化橘红,《本草纲目拾遗》称其“治痰症如神”。全世界只有中国化州,才能种植化橘红。58岁的李锋,是李氏橘红家族的第24代传人,深精化橘红的古法炮制。“用心把住金色火,细心烤出精品药,我爷爷把家训写在宣纸上,让我把化橘红一代一代传下去。” 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入药时需切成薄片,因此对于白芍,切工的境界至关重要。丁社如是吉尼斯纪录保持者,可以把一寸白芍切制成360片,每片不到0.1毫米。颜干明是老丁唯一的徒弟,拜师5年,一寸白芍却至多只能切出290余片。 “我教出来的徒弟,一定要比我高,我脸上才有光。”切制白芍,伯仲就在0.1毫米之间。如此细微的差距,已与药效相关无几,但却关乎传承了千年的手艺。精益求精的中药人已于毫巅之间,求索着至臻至美的境界。 第二集《时间》探寻本草节律 解密时间精妙探寻本草节律,解密时间精妙 世间万物皆有其时,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时节、不同的时辰采摘,药效大为不同,这是现代科学仪器也无法测出的神奇,也为人类探索本草奥秘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时间》将以时辰、月份、季节、年份等节律为单位,从“快、慢、准、长、新旧交替”几个维度讲述红花、藏红花、红曲、霜桑叶、天麻、陈皮,这六味药在采摘、贮藏、炮制过程中与时间的精妙配合,展现时间赋予生命的不同的涵义。红花与藏红花的采摘为何必须争分夺秒?红曲要经过多少道耗时良久的炮制工序才能完成一场神秘的演练?秋桑叶缘何在经霜打后方能达到疗效?陈皮,何以为“陈”? 不同的时节,不同地域的中国人,其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也各有妙趣,山东人霜降天必吃萝卜、红曲除了入药还是食品着色剂,土家人极具特色的傩堂戏、吼山式、天麻宴……这些浓浓的生活气息,这些千百年来的约定俗成,将成为本草世界里“最中国”的美丽一隅。 而在与本草朝夕相对的漫漫岁月中,中医药人对时间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山东德州的老中医张荣恩,祖上六代行医,传至他这一代已渝百年;浙江桐庐药厂老厂长王良春,十八岁开始制曲直至退休;贵州德江土家族少年,大学毕业后抛却都市繁华,执意回乡种植天麻追逐梦想;广州四百年老字号陈李济后人陈永涓35年如一日专注陈皮炮制,只为亲手擦亮祖业招牌…… “赶时间,带着一股较劲的味道,而等时间,却呈现了另一种处世哲学。” “所谓的开始与结束不过是此消彼长的辩证。” “追逐一朵花开的时间,等待一颗果子成熟的时节。”有些“最好的成熟”,只在一瞬,有些“绝妙的蜕变”,贵在一等。在这一紧一慢、一松一弛之间,每个生命都会在各自的选择中达成自身与时间的和解。 第三集《双面》通哲学以制本草 护本草以修人生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此消彼长,依存互根。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推动其变化发展的基础性逻辑有着最深刻的描述。世间万物皆有“双面”,《双面》,将带领我们跨越地域、穿越季节,深入秘境,看附子、何首乌、芡实、血竭等本草,怎样以“化毒为药”、“生熟异治”、“药食同源”、“双向调节”的功效,开启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生命空间。人类,又是如何在与之相伴的光阴里,观察它、享用它、转化它,并不断获得更高的生存智慧与处世哲学。 龟龄集,可谓是千百种中成药配方中最复杂的存在:组方上集东西南北中、海陆空28味药材于一体,五色俱全,五味杂陈;炮制上需99道大工序,别具一格,道道讲究。秉承着“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祖训,这个老字号在代代传承者中心口相传,早已成了一个珍贵的中医宝藏。 古时的“御用圣药”如今虽已在民间落地生根,但它的完整组方和炮制方法,至今仍属“至高机密”,这是首次,龟龄集向人们呈现它的冰山一角,“君臣佐使”的绝妙配伍即将娓娓道来。 在有着千百年传统的中医药中,本草配伍有哪些原则?所谓的“七情”之说,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看似简单的词语,使得本草有了千变万化的可能,它们分别代表了本草相遇的何种境况?演变出的是相杀相生,还是唇齿相依的配伍格局? 杜仲与牛膝,在中医本草千年的哲学智慧中相遇,成就了“七情”之一相须的典型案例。“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这对相距千里的本草,一个长于湖南,剥树皮入药,补肝肾,一个种于河南,挖草根入药,壮筋骨,本无牵挂的两者,它们的相遇如何发生,它们的结合又能催生怎样相得益彰的疗效? 蝎子和蜈蚣,同为节肢动物,同为有毒之物,相互配伍、共同入药,二者“强强联合、毒上加毒”后,能否增强它们“息风镇痉、通络止痛”的疗效? 蝎子和蜈蚣应该如何捕捉?蝎子如何炮制才能呈现“全身挺硬,脊背抽沟”的上佳品相?原本曲行天下的蜈蚣经过何种“温柔对待”变成了你难以想象的“正直”模样? 药人寻路,天南地北。本草生长,海角天涯。龟龄集的配伍、杜仲与牛膝的相须、蝎子与蜈蚣的结合,本是彼此陌生,却因同根同源,而造就了这一场场神奇的相遇。 第五集《年华》本草以奇效驻年华 药工以年华护本草![]() 周朝义,雁荡山下的最后一代绝壁采药人,少年出道,为采石斛高低穿梭在雁荡山的崇山峻岭间,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不再轻易出手,却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着这份事业;曾坤,大名鼎鼎的精武门名誉会长,深谙武学与煎茶融合之道,耄耋之年仍坚持古法炮制,事必躬亲不敢有丝毫怠慢;吴辉进,南海边上最平凡的一位珠农,在艰苦、寂寞的海上,已然守护珍珠六十余载……年华老去是每一位药工不得不面对的命运,中药文化和技艺的传承也需“治未病”,而子承父业,收徒授业,正是中药事业代代相传、焕发生机的秘诀。杭州方回春堂最炙手可热的膏方师俞柏堂,正在寻觅最合适的徒弟,入行不久的小师傅程东想要拜师,但他能否牢记繁琐的制膏工序,通过俞师傅严苛的考验?但家中世代与石斛打交道的周朝义,却不希望后代继续这份辛苦的事业,随着最后一代采药人的逝去,呵护年华的石斛,是否会失去其自身年华的守护者?笃信野生灵芝药效无以比拟的邓桂庭,能否理解儿子引以为傲的灵芝种植事业,消除隔阂,尝试一次人工种植? 中医药人事如何用执着的坚守、真诚的付出,铸就了一个民族不朽的《年华》?时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样貌,却动容不了他的精神,以及那些精神带来的鼓舞与感动。有本草的地方,就有倔强的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