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参照现实世界和常识,作合理分析想象和创造性还原”,这种阅读文本的方法和思路,看似简单,但并不简单。不过,掌握这种方法和思路,对于锻炼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具有根本的、永久的好处。因为这种方法和思路本身就需要分析、想象和创造能力。这篇文章只介绍这种方法和思路的原理,下篇文章将结合具体案例介绍这种方法和思路的实践运用。 正文: ③参照现实世界和常识,作合理分析想象和创造性还原(1) 上面讲,借用断层留白的写法,能够以有限的文字来承载大量的内容。其基本原理是什么呢? 这要从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说起。与图像、声音可以直接刺激人的视听感官不同,语言文字是抽象的符号,读听语言文字本质上不是刺激人的视听感官,而是刺激大脑的联想。比如,听到一段优美音乐,即使从未经过音乐训练的人也能强烈地感到它的美,因为音乐能直接刺激听觉器官。但是,看到这首诗:“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不会感到它有多美多喜,也不会感到它有多悲多苦。只有经过必要的唐诗训练和对杜甫身平有必要的了解,以及具有一定的人生经验后,才会体味到诗中那异常强烈的悲喜交加的强烈情感。 语言文字刺激人的大脑联想,就是激活读者的生活经验,唤醒沉睡的情感,激起无限的想象和回忆。 语言文字刺激大脑的要义,在于向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而不是全部信息。所谓“足够”,就是达到能激起读者想象,并能促使读者利用其生活记忆去补充、丰富语言信息的那个限度。达不到这个限度,语言就引不起读者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形不成有效刺激,引不起读者的感应,读者的经验就调动不起来,就不能去补充和还原作者想传达的文意。但如果超出了这个限度,提供的信息量过多,读者的大脑皮层就会引起多个兴奋中心,读者被刺激过度,他的回忆、想象就会过于纷纭。根据大脑神经科学研究结论,多个兴奋中心会相互抑制,多中心会变成无中心,同样达不到有效刺激读者大脑的目的。 因此,高明的作家就要准确把握提供信息的限度,为了防止信息过量,便要制造很多断层留白,从而有意识地降低信息的提供量。因此,借用断层留白的写法,便能够以有限的文字来承载大量的内容。因为这些大量内容主要来自于读者生活经验的激活,沉睡情感的唤醒,以及无限想象和回忆的激起,文本信息只是提供让读者思维爆发的“导火索”。 从阅读角度看,既然是特意制造的断层留白,说明基于已有的文字信息就足够还原作家想传递的信息了,只需参照现实世界和常识,利用合理分析,对断层留白之处进行想象性补充,便可还原作者想传达的文意。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调动了现实世界的经验和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文本提供的信息进行了合理分析。因此,读者还原文意的过程,本质上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文本信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故而我们称这种还原为创造性还原。 正因为这样,才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现象。正因为这样,很多学生读《三国演义》时,想不通上面讲的为何袁绍不听谋士建议袭击曹操,因为很多学生既没有学过这种政治考量的知识,更没有这方面的现实经验。 因此,经典作品常读常新,不同年龄阅读会进入不同的深度和细度,会得到不同的启发和收获。 ——《阅读理解深讲课》第一章第四节 阅读到此,请随手点赞、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