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大智慧篇《黄帝铭》:《金人铭》、《巾几铭》原文 译文

 蛮儒 2024-12-15
先秦时期,立国必立祖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告祖先于太庙是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鲁国建立之初便立此庙,为鲁国故城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省曲阜的鲁国故城的太庙,庙内记载了2500多年前孔子观“金人铭背”的典故。相传,伯禽就封鲁国时,周公恐其有失,亲书铭文于老管家金人的背上,并叮嘱金人经常站在伯禽身前,背对伯禽,让伯禽随时观看,以免忘记自己的训诫,金人背上的铭文就是著名的《金人铭》。孔子当年曾走进周公庙观之,颇为感慨,谓弟子曰:“记之!此言虽鄙,而中事情。《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遇祸哉!”汉刘向《说苑·敬慎篇》载:“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左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名其背曰”。这件事不但曾给孔子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且对后人,也有着启发意义。至今在周公庙两庑前有一块《金人铭》碑。《金人铭》碑立于清道光年间,由当时曲阜举人、时任官内阁中书的孔宪彝撰写。碑文为柳公权体,笔墨之处遒劲、俊朗而有韵味。碑高2.7米,宽1.63米。碑文上除了金人铭的铭文之外,还提到了孔子当年观看“金人铭背”的情况。    据学者考证,《金人铭》即为《黄帝铭》六篇之一。以《金人铭》对照《老子》,颇有共通处。纵观通篇内容,就是强调少言慎言,韬光养晦。其实这与孔子的思想也很相通,孔子主张“敏于事而讷于言”,痛斥“巧言令色”之徒,孔子弟子子张问做官之道,孔子教导他“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可见金人背铭对孔子的影响之深。   山东曲阜周公庙《金人铭》碑文 古之慎言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河。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疆梁者不得其终,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世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惑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河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周封“鲁国公”。因辅助朝政,由其子伯禽代为就封,成为东周鲁国第一位国君。相传,伯禽就封鲁国时,周公恐其有失,亲书铭文于老管家金人的背上,让伯禽随时观看,以免忘记自己的训诫。文中周公对远行的儿子谆谆不倦的教诲,恳挚而又迫切的父子真情如涓涓清泉回环不息,其言谆谆,其意切切,“天下父母之心”溢于言表。今重读之如甘泉醴酒,字字珠玑,试译如左,以餐族者,倘有裨益,欣慰万分。 译文如下:        《金人铭》 古人是很慎重发表言论的。警惕啊!警惕啊!不要多讲话,多讲话多败事;不要多生事,多生事多祸患。身处安乐之中一定要防备无善行造成的灾祸所带来的悔恨。即使你不对人说什么又有什么损伤,虽然祸患将要形成;即使你一句话也不说又有什么伤害,虽然祸患即将发展变大;即使你不说什么又怎能使你的]德行残缺呢?虽然那意外的祸患已经形成;如果舆论中听不到你不合礼仪的言论,那么连神仙都会帮助你的。 小小的火苗不及时扑灭,不久熊熊的大火就将会象决口的黄河一样。细小的溪流没有阻塞,最终将汇成江河。微小的东西如能连续增加,将来也可能成为一张大网。细小的恶苗不及时拔掉,将来只有用斧头来清除。你果能听进我的教诲,并谨慎去做,这才是幸福的根源。 到处乱讲话会带来怎样的伤害呢?那简直就象走到灾祸的门口,而不自知。凶暴、强横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争强好胜的人最终将碰到敌手。包藏盗心的歹人无不嫉妒拥有财富的主人,人民有怨恨往往归咎于君上。 古代贤明的君主,知道普天之下谁都不愿别人处在自己上边,所以能礼贤下士,屈已而尊人;知道天下的人都不喜欢别人超过自己,所以后来贤能的圣王虽身处显位而能待人和气恭敬、做事谨慎,以减少自己德行的缺失,最终得到人们的爱戴和仰慕。常常保持柔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下面的人,就没有人能超越你了。

人常争名逐利,我独守此左道,人们对这种行为都迷惑不解,我却独自坚信不移。智慧和技能深藏内心不显露炫耀,我虽处在尊贵的高位,人们也都不会伤害我了。有谁能在这方面下功夫,那就象江河,虽然表面笨拙、凝重,而能以宽大的胸怀容纳百川,是因为它处在低下的地位。高高在上的天空,幽深渺茫,人的思想无法穷尽它的边际。天道悠远,无亲无私,人们的所有无不来自它的恩赐,而天却能屈居人下,做为常人的我们,又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一定要时刻警惕啊!

索引《黄炎异宝笈》曰: 《说苑·敬慎》: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无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柰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纲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我独不从。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富,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 《孔子家语·观周》: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滔滔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雍,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罗网。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之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之,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趋之,我独不徒。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戒之哉! 《太公金匮》:金人铭曰:周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焉。毋多言,毋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说苑·敬慎》: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无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柰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纲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我独不从。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富,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 《孔子家语·观周》: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滔滔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雍,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罗网。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之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之,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趋之,我独不徒。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戒之哉!

《太公金匮》:金人铭曰:周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焉。毋多言,毋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图片

《黄帝铭》六篇。佚。

仅存《金人铭》、《巾几铭》,作品出处《苟子》、《太公金匮》、《说苑·敬慎篇》

金人铭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译文】

古人是很慎重发表言论的。警惕啊!警惕啊!

无多言,多言多败;

无多事,多事多患。

安乐以戒,无行所悔。

【译文】

不要多讲话,多讲话多败事;

不要多生事,多生事多祸患。

身处安乐之中一定要防备无善行造成的灾祸所带来的悔恨。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

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家语》无此二句)

勿谓莫闻,天妖伺人。(《家语》作“勿谓不闻,神将伺人”)

【译文】

不要说哪里会有什么损伤,它的祸害会不断地滋长;

不要说哪里会有什么危害,它的危害将会越来越大;

不要说哪里会有什么残害,它的祸患已经慢慢形成。

不要说没有人会听到,上天会在暗中窥视人类。

荧荧不灭,炎炎奈何;

涓涓不壅,将成江河;

绵绵不绝,将成网罗;

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译文】

小小的火苗不及时扑灭,不久熊熊的大火就将会象决口的黄河一样。

细小的溪流没有阻塞,最终将汇成江河。

微小的东西如能连续增加,将来也可能成为一张大网。

细小的恶苗不及时拔掉,将来只有用斧头来清除。

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家语》作“诚能慎之,福之根也”)

曰是何伤,祸之门也。(“曰”《家语》作“口”,当从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家语》作“盗憎主人,民怨其上”)

【译文】

不能在言行上加以谨慎检点,这是祸患的根。(倘能在言行上加以谨慎检点,这才是培植幸福的根基。)

到处乱讲话,那简直就象走到灾祸的门口,而不自知。

凶暴、强横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争强好胜的人最终将碰到敌手。

包藏盗心的歹人无不嫉妒拥有财富的主人,人民有怨恨往往归咎于君上。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

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

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译文】

古代贤明的君主,知道普天之下谁都不愿别人处在自己上边

所以能礼贤下士,屈己而尊人,最终得到人们的爱戴和仰慕。

常常保持柔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下面的人,就没有人能超越你了。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趋”《家语》作“取”)

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前句《家语》作“人皆惑之”,“从”作“徙”)

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后句《家语》作“不示人技”)

我虽尊高,人莫害我。

【译文】

人常争名逐利,我独守此此道。

人们都沉迷于迷雾,我却独自坚信不移。

智慧深藏内心不显露炫耀,不与人争高下。

我虽处在尊贵的高位,人们也都不能伤害我。

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戒之哉!戒之哉!

【译文】

江河山谷,能以宽大的胸怀容纳百川,是因为它处在低下的地位。

天道悠远,无亲无私,人们的所有无不来自它的恩赐。

一定要时刻警惕!一定要时刻警惕!

巾几铭

【译文】

“巾”是远古的官员制服。“几”是机的本字,机关的意思。

《巾几铭》云:“毋翕弱,毋俷惪,毋违同,毋敖礼,毋谋非惪,毋犯非义。”

【译文】

不要欺凌弱小,不要败坏道德,不要违背承诺,不要轻视礼节,不要谋求不道德的事,不要触犯不义的事。

《巾几铭》云:“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心,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是谓失利;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

【译文】

没有取不足以补有余般挖掘沟壑中的土来运往山顶的道理,没有放弃根本的原则而去重视细枝末节的道理。当自己的势力如日中天之时,就一定要统一思想,来一次大扫除,对于顽固的反动势力,该杀的必杀,该砍的必砍。如果在自己的势力最强大的时候不进行这种大扫除,就叫做错过了天时。如果该杀的不杀,就叫做失去了有利的机会。如果该砍的不砍,就会养虎为患。涓涓的细流如果不阻塞住,将会形成江河之势。星星的小火如果不扑灭,形成了熊熊大火时,能有什么办法?杂树初生时如果不去除,就只能费力地使用斧子来砍伐了。

巾几铭考证

①东汉李尤《几铭叙》称:“昔黄帝轩辕仁智,恐事之有阙,作几之法。”

②《帝王世纪》

黄帝《巾几铭》曰:予居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惕惕恐朝不及夕。兢兢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黄帝作舆几之箴以警晏安,作金几之铭以戒逸欲。

③北宋前期成书的《云笈七签》

帝作巾几之法以著经,黄帝书中通理,黄帝史谓之坟,坟、大也。孔安国曰:遭秦焚之,不可闻也。

④南宋罗泌。

故作巾几之铭曰:毋弇弱,毋俷德,毋违同,毋敖礼,毋谋非德,毋犯非义。

又著瑞书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乃命史甲作戒,盘盂笾豆奁镜剑履舆席巾杖户牖弓矛,一著铭诗,以弥缝其阙。凡二十六,昔周公诵之于成王,并见《大戴礼》。蔡邕《铭论》云:黄帝有巾几之铭,孔甲有盘盂之戒。《汉志》有孔甲《盘盂》三十六,《太平御览》以为夏孔甲,非。

⑤《左传·定公四年》:反自召陵,郑子大叔未至而卒。晋赵简子为之临,甚哀,曰:“黄父之会,夫子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敖礼,无骄能,无复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史记·三王世家》:毋作怨,毋俷德,毋乃废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