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丨阳明何谓,两阳合明。厥阴何谓,两阴交尽。

 金星jⅹ 2024-12-16
阴阳”一词最初见于周易。

传统上古人对阴阳的分法以“太少阴阳”的四象分法多见,而中医学却又有所不同,中医学对阴阳的分法却更加细致与复杂,可以说中医学在阴阳四象分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厥阴、阳明,发展成独有的三分阴阳。

“厥阴”“阳明”是中医学所独有的概念,在传统文化的其他领域中基本上是看不到,中医的阴阳学说来自于古代哲学,中医引入了阴阳学说后,对其进行了创新性改造与发展,“三分阴阳”即是成果之一。

一分为三

首先“一分为三”的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人观察自然规律得出的理论。

“一分为三”是古人天人合一观的产物,对于上至时三空三构成的世界框架,下至万物的生成均有较大影响。

如《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国古人将“三”提升至一个极致的地位,在古人的观念里“三是数之成”,也就是说在十个数字里,一是数之开始,十是数之结束,三是数之成。

与生成不同,《周易》更注重凸显的是“三才”思想,如《周易·系辞上》“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八卦的三爻,即“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中以三为本是“天、地、人”三才思想的最早体现。

又如大家熟悉的“中庸之道”。用一句话说,“中庸”就是“执两用中”。“执”就是抓住,抓住两端,用中间的这一块,这就是“中庸”最基本的含义。

基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与“一分为三”的思想,古人发现除了阴、阳的两面之外,还应该有界于阴阳之间的“中”,可以认为是某种转换的“关键节点”。为了指示阴阳变化过程中的这一关于转换的“关键节点”,更好的解释人体生理变化,古人在太少阴阳四分的基础上,进一步“一分为三”引入了“阳明”、“厥阴”的概念,原来的二阴二阳就变成了三阴三阳。

两阳合明、两阴交尽

《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阳明的意思是“两阳合明”,厥阴的意思是“两阴交尽”。

《周易系辞》曰:“阴阳之义配日月”,古人对阴阳的认识很多都有日月有关。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观月与阴阳

在一个朔望月三十日中,从初一到十五(由朔到望),在黄昏观月,月光逐渐增多,直到月满,称为太阳;从十六到三十(由望到晦),在清晨观月,月光由圆满逐渐消减,直到晦尽,称为太阴。

在太阳的过程中,由初一到初八,称为少阳;由初八到十五,称为太阳;在太阴的过程中,由十六到二十三,称为少阴;由二十三到三十,称为太阴。

图片

两阳合明

“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日月是悬挂在天球中最明亮的天体。两阳、两阴所指即是日、月,昼为阳、夜为阴。

两阳指的是日月在白天,两阴指的是日月在黑夜。月亮本身不发光,月相盈亏变化是反映太阳光形成的。月亮迎着太阳的半球被太阳照亮,背着太阳的半球是暗的。

月球绕地运行,若走到日地之问,从地球上看,这时日月处在同一经度,叫做朔。此时月亮暗的半球朝向地球,人们看不到它。所以,朔只能靠推测得知。从朔日开始,月亮逐渐离开太阳,越离越远,而月光逐渐增多,在十五的时候,运行到地球的另一侧,日、地、月形成180度,从地面看到的是满月,日月相望,称为望月。由于在黄昏观月,此时日未西沉而月已东升,在天幕上呈现着日月合璧、光明辉映的天象。也就是说,此时此刻日月这两个天体在白昼(阳)合璧同明,这个“两阳合明”的天象,就叫做阳明。《周易参同契》中说“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指的正是“两阳合明”的天象。
图片

两阴交尽

晦为月尽,朔为月初,贯穿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史书记事的始终,月晦,叫做尽,大月晦在三十,称为大尽,小月晦在二十九,称为小尽。从十六开始,月亮又逐渐移近太阳,到了三十,月亮走到日、地之间,月光晦尽。在尽的时候,日月相合交经、合朔。这一晚,不见日光,也不见月光,日月交合,也就是说日月这两个天体在尽日的黑夜(阴)里相交合朔,这个“两阴交尽”的天象,就叫做“厥阴”。

《素问·阴阳离合论》的篇名,当指日、月离合的意义。这样,以地为中心,月运行逐渐靠近太阳,相合;又逐渐远离太阳,相望。循环一周,周而复始,往来不息,这就是阴阳离合的天象,由此而引起了寒暑往来、节气更替、万物生化无穷等等变化。

三阴三阳的划分依据是一个朔望月周期变化的月相,两阳合明、两阴交尽,分别是对望日和晦日的月相过程的描述。

因此,阳明、厥阴是古代天文历法中观测日月运行规律天象记录的名称,其意义在于反映由全明转微暗、由全暗转微明的月相、时间段及相应的日、月、地的关系。

三阴三阳与中医

三阴三阳的形成经历了由文化、哲学进入中医学,并在中医学内部发展、完善,并广泛运用的过程。阴阳有太少阴阳进入三分阴阳,以后变得更加丰富与灵活,经过秦汉之际的发展,也就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论述、配属以及应用。所以《内经》中有诸多关于三阴三阳的不同认识以及无法统一的观点与学说。

当然大略来讲,三阴三阴也不出数之阴阳与象之阴阳范畴,这一点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论述得最为详细:“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明确将三阴三阳划分为“人中之阴阳,数之阴阳”与“天地之阴阳,象之阴阳”。

天地之阴阳,象之阴阳

天地之阴阳,象之阴阳“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是中医取象比类的基本原则,取诸象其至大则无外乎天地与四时之大象。

十二经脉与三阴三阳

马王堆《阴阳脉死候》载:“凡三阳,天气也;凡三阴,地气也”,明确标示了三阴三阳的天地属性。基于此,在《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建立了手足十一经的经脉理论,至《黄帝内经》时代演变为手足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与三阴三阳关系的确立,与三阴三阳对身体部位的划分密切相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素问·阴阳离合论》是以三阴三阳对人体进行划分,进而与经脉相联系的主要文献。

《素问·阴阳离合论》:“天为阳,地为阴”“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明确了以天地作为阴阳的划分标准。

在此基础上,根据诸如“前曰广明,后曰太冲”“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在天地阴阳的基础上确立了圣人南面而立“上为阳,下为阴;前为阳,后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的阴阳细化原则。

王冰注“手之阴阳其气高,足之阴阳其气下。足太阳气在身后,足阳明气在身前,足太阴少阴厥阴气在身中,足少阳气在身侧,各随所在言之”。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论述,绘制了头面、躯干、四肢的三阴三阳分域示意图,其绘制原则依据《素问·阴阳离合论》,与十二经脉循行部位相符合。

图片

四时之三阴三阳

天地之三阴三阳,确立了三阴三阳与人体部位的划分,以及三阴三阳与经脉的连属,明确了三阴三阳与人体实体的联系。而古人特别重视四时的变化,所以古人势必尝试将三阴三阳与四时配属。这方面古人做过很多有益的尝试,在《内经》中也有不同的学说。

《素问·脉解》:“正月太阳,九月少阳,五月阳明,十一月太阴,七月少阴,三月厥阴”的三阴三阳与月份的对应关系。

此说之三阴三阴配时只说,明显与运气之中,三阴三阴配时不同。

运气学说中,三阴三阳与四时六气相配属,以大寒节气为始,每气60日,分别为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再分别配以所属季节的六淫之气风、君火、相火、湿、燥、寒,而成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且与经络理论相联系,建立了标本中气理论。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以六淫之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相表里的三阴三阳为中气,建立了人体与六淫之气的统一模式。

人中之阴阳,数之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明确指出了三阴三阳是在“气有多少”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其功用亦因气之多少而有别。

关于三阴三阳气之多少的划分,《黄帝内经》中的论述亦存在不同的观点。
针对三阴三阳气之多少争论的焦点主要在太阳与阳明。

而细致考察两种不同观点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其分类不同的原因在于角度不同。

表里层次与三阴三阳

如《素问·经脉别论》载:“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由经文可见其对三阴三阳的划分,更多的是基于脉象表达三阴三阳由表到里的层次,这一点在《素问·阴阳类论》中描述得更为具体:“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其通过经、维、表、里表达三阴三阳的层次性。可见,以太阳为三阳的论述,更多的是表达太阳所主层次更偏表层,而阳明为二阳,在皮表之里,这一点在《素问·热论》中论述得非常清楚,其言“巨阳者,诸阳之属也”“阳明主肉”,明确表达了太阳主皮表阳气、阳明主肉的层次性。

气之多少与三阴三阳

而《灵枢·终始》以阳明为三阳,太阳为二阳的论述,更多的是基于气之多少来论述的,其言“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盛作为一种量词,有倍数之意,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其基于气之多少进行论述的事实。

基于对数之三阴三阳的认识,古人产生了基于三阴三阳的气血多少的认识,是三阴三阳与中医气血理论相结合的具体实例,在《黄帝内经》中共有3处记载,其主要区别在于太阴与厥阴的气血多少的认识,其余大体相同。

数之三阴三阳确立了三阴三阳阴阳气之多少,血气之多少,使三阴三阳的概念得以明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