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颈椎病变与脏腑经络相关性

 百草诗窖 2024-12-17

 作者:童兆君

摘要

    本文是根据我二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及家传秘籍,来深入探讨颈椎病变与人体五脏六腑在中医经络学、解剖学及神志层面的关联,剖析各椎病变对应的病症表现,并提出综合治疗策略。旨在为颈椎病中医诊疗提供新思路,提升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颈椎病变;五脏六腑;经络学说;解剖关联;中医治疗

一、引言

   颈椎病在现代社会高发,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视人体为有机整体,颈椎不单是骨骼结构,更与经络脏腑紧密相连。从中医视角探究颈椎病变与脏腑经络关系,可为精准治疗奠定基础。

二、颈椎各椎病变与脏腑经络及病症反应

(一)颈椎第一椎(寰椎)病变

1. 经络联系:

   寰椎为督脉关键部位,督脉总督诸阳经气血,掌控阳气升发输布至头面五官。阳气于此汇聚上达,维系头目清窍神明。

2. 病症反应

· 神志: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记忆力锐减,晨起昏沉,注意力难集中,因阳气受阻难濡养脑窍致神思不敏。甚者有短暂晕厥,活动颈部时发作,系椎动脉受压瞬间脑供血剧降,神明失养。

· 脏腑:心主神明受扰现心慌心悸,胸闷气短,活动或情绪波动时加剧,因阳气不畅心血运行涩滞;影响脾胃运化,纳呆腹胀,便溏泄泻,脾阳失于督脉温煦,运化水谷失职。

· 解剖:寰枢关节异常,如半脱位、骨质增生等压迫椎动脉,致脑部供血、供氧匮乏,引发前庭功能紊乱,眩晕频发;枕大神经受压则枕部、头顶放射性疼痛麻木,经络气血阻滞。

(二)颈椎第二椎(枢椎)病变

1. 经络联系:

   枢椎处督脉气血畅行关乎周身阳气舒展,又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交互,膀胱经主表卫外,调节肌表气血与阳气开合。

2. 病症反应

· 神志:失眠多梦,入睡艰难,眠浅易醒,噩梦纷纭,源于阳不入阴,阴阳失交。肾阴虚于下,阳气浮越难归宅,神志难安;或嗜睡倦怠,整日昏沉,阳虚阴盛,神气不振。

· 脏腑:肾开窍于耳,耳鸣耳聋渐现,鸣声尖细或低沉,听力渐降;腰膝酸软冷痛,遇寒加重,肾阳虚衰,腰府失养;尿频尿急或小便清长、夜尿增多,膀胱气化失司,因膀胱经气不利波及本腑。

· 解剖:枢椎病变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段脊髓、神经根受牵拉挤压,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沿膀胱经循行路线扩散;颈部肌肉痉挛,转头、俯仰受限,经气运行受阻,不通则痛。

(三)颈椎第三椎病变

1. 经络联系:

   与手阳明大肠经表里相通,大肠经起于食指商阳穴,循上肢外侧、肩颈上头面,调节头面五官及胃肠气血。

2. 病症反应

· 神志:烦躁焦虑,莫名发火,情绪波动大,大肠经郁热扰心,神魂不宁;或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胃肠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神失所养。

· 脏腑:胃脘胀痛拒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食入即吐,大肠经气逆乱犯胃,胃失和降;腹痛腹泻,大便黏滞不爽或干结难下,传导失司,糟粕排泄异常;牙痛龈肿,鼻出血,大肠经火盛循经上炎。

· 解剖:颈椎第三椎错位、椎间盘突出刺激交感神经,致胃肠蠕动紊乱,胃酸分泌失衡;颈部血管受压,头面供血异常,五官功能失调,经络气血瘀滞于颜面、齿龈部位。

(四)颈椎第四椎病变

1. 经络联系:

   与足少阳胆经气血相贯,胆经行于身侧,调畅气机升降出入,疏泄胆汁助消化,濡养目窍、筋膜。

2. 病症反应

· 神志:焦虑多疑,抑郁寡欢,善太息,胆气郁结,疏泄失常致情志抑郁;或急躁冲动,狂躁易怒,胆火上炎,神魂躁扰。

· 脏腑:胁肋胀痛走窜,连及肩背,胆囊炎、胆石症风险增,胆汁排泄不畅;口苦咽干,目眩昏花,晨起尤甚,胆火循经上蒸;消化不良,厌油腻,腹胀肠鸣,胆汁助运失司,脾胃纳化受碍。

· 解剖:颈椎第四椎病变压迫神经根,上肢外侧、肩背部沿胆经放射性疼痛、麻木,肌肉萎缩无力;刺激交感神经,影响心脏节律,心悸胸闷,血压波动,气机逆乱波及心脉。

(五)颈椎第五椎病变

1. 经络联系:

   与手太阳小肠经关联紧密,小肠经承接心经气血,布散于肩颈、上肢,参与水谷精微吸收运化,滋养周身。

2. 病症反应

· 神志:精神恍惚,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差,小肠分清泌浊失常,精华不养神;心烦失眠,舌尖红赤生疮,心经移热小肠,上扰心神。

· 脏腑:腹部胀满隐痛,食后加重,完谷不化,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功能失调,营养难吸收;小便短赤频数,灼痛不畅,小肠热盛下移膀胱;耳鸣耳聋,目眦干涩,小肠经气血不荣窍道。

· 解剖:颈椎第五椎病变使颈神经受压,手部精细动作笨拙,肌肉力量减退,感觉迟钝,影响小肠经循行所过肢体功能;颈部肌肉紧张挛缩,吞咽困难,食管蠕动受阻,气血不畅累及脏腑。

(六)颈椎第六椎病变

1. 经络联系:

   与足太阴脾经经气互通,脾经运化水谷、统摄血液,为气血生化之源,滋养周身脏腑经络。

2. 病症反应

· 神志:思虑过度,怔忡健忘,情绪低落,脾虚气血虚少,心神失养;失眠多梦,眠中流涎,脾不摄津,湿浊扰神。

· 脏腑:食欲不振,食少纳呆,胃脘痞闷,呃逆嗳气,脾失健运,胃失受纳;腹胀腹痛,泄泻便溏,四肢浮肿,脾阳不振,水湿运化无权;月经量多、色淡,崩漏便血,脾不统血。

· 解剖:颈椎第六椎病变致椎动脉扭曲,脑供血不足,眩晕耳鸣;交感神经刺激引发胃肠功能紊乱,胃酸分泌减少,蠕动减慢;颈部血管痉挛,面部色泽萎黄无华,气血生化不足、输布障碍。

(七)颈椎第七椎(大椎)病变

1. 经络联系:

   大椎为诸阳交会,汇聚督脉、手足三阳经气血,是阳气交通枢纽,协调周身阳气运行分配。

2. 病症反应

· 神志:畏寒怕冷,四肢厥逆,精神萎靡,嗜睡倦卧,阳气虚衰,神失温煦;心烦意乱,烘热汗出,阴阳失调,虚阳浮越扰神。

· 脏腑:咳嗽气喘,胸闷气短,肺气失宣,阳气不振难助肺司呼吸;心悸怔忡,心痛憋闷,心阳不振,血脉瘀滞;胃脘冷痛,呕吐清水,脾肾阳虚,寒凝中焦;腰膝酸冷,阳痿早泄,生殖机能减退,肾阳亏虚,命门火衰。

· 解剖:大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压迫脊髓、神经丛,肢体麻木无力、步态不稳;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各脏腑功能受累,免疫低下,易感外邪,气血津液输布、代谢失常。

三、治疗方法

(一)针灸推拿

1. 针灸:依病变颈椎及累及经络选穴。寰椎病变头晕,取百会升阳醒脑、风池祛风通络、内关宁心安神;枢椎致失眠,加神门、三阴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用补泻手法,实证泻邪、虚证补虚,疏通经络气血。

2. 推拿:揉、滚、按颈部肌肉,弹拨痉挛条索,放松后整复错位关节,如颈椎斜扳法矫正小关节紊乱,改善局部循环,解除神经、血管压迫,促进经气畅行。

(二)中药内服

   据脏腑经络辨证组方。颈椎第三椎致胃肠病,胃肠实热用承气汤通腑泄热;脾胃虚寒选理中丸温中健脾。药物经脾胃运化输布周身,调脏腑虚实、和气血阴阳,助经络气血顺达。

(三)艾灸拔罐

1. 艾灸:大椎、命门等阳虚穴位施温和灸、隔姜灸,温阳散寒、通经活络。如大椎灸治阳气虚衰怕冷,激发诸阳经气,改善寒凝诸症。

2. 拔罐:在肩井、风门等部位留罐、闪罐,逐瘀通络、祛湿逐寒,改善肌肉紧张、气血瘀滞,促进局部代谢修复。

(四)康复锻炼

   米字操全方位活动颈椎,增强颈肌力量;太极拳、八段锦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整体调节脏腑机能,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四、结论

   颈椎病变与脏腑经络相互影响,从中医多元视角剖析其病症关联,实施针灸、推拿、中药、康复综合疗法,可发挥中医整体论治优势,有效缓解症状,调整脏腑功能,提升颈椎病康复质量,拓展中医骨科临床诊疗路径。后续宜深化研究,优化方案,提升中医防治颈椎病水平。

作者介绍:

       童兆君,湖南平江人,中医世家,自幼习医,青年时曾拜多位老师学技,集多家之精华,运用一指禅,原始点等多种穴位推拿法,指针法,祖传中医正骨法,缪刺法,七星针法等,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从脊椎,经络,穴位,关节,肌肉理论为出发点,运用传承古法,正骨治疗,针法,外用药敷法等,加现代化高科技仪器相结合,并自创童氏特色综合治疗法。

      尤以中医外治见长,从事中医正骨、指针法治疗临床与培训、管理工作20余年。

在众多常见的疼痛病证,尤其是对因脊椎等骨关节异位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如肩、颈、腰、腿的各种痛症,大部分均有立竿见影的功效。

      擅长范围:治疗失眠、头痛,头晕,偏头痛、肩颈痛等颈椎病证;肩周炎,腰椎疼痛,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手脚麻木,中风,面瘫,及骨盆问题引起的妇科杂病。

     曾多次被指派给中央与省市级高层领导治疗,及协助参与多家三甲医院的一些特殊病症治疗,疗效显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