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诗人的一首感事七律,语言简练,沉郁顿挫,深得杜诗之精神!

 云端书馆 2024-12-21

万历二十年,袁宏道考中进士,但没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职,于是他告假还乡,回到公安。

此时的明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西北和东北边境处于多事之秋,而朝廷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袁宏道深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前途而忧虑,因而写下这首《感事》。

《感事》

袁宏道〔明代〕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这首诗的大意是:

晴光下最美的是远处湘山翠微,我整日江头独赏独醉,直到傍晚才缓步而归。

一直不见居庸关山海关传来战斗捷报,如今还没有天下太平,国家的命运前途使我忧愧。

自古以来边防的政策、谋划没有中下策,如今朝廷内对国家大事仍是意见不统一。

眼看暮色苍茫平沙上秋草衰颓,双白鸟躲避行人向远处飞。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北省公安县人。

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首联以景起兴,湘山景色与江头独醉恰成对比,隐含着诗人为国家命运担忧的痛苦与无奈。

此联起笔即微逗诗题“感事”二字,空灵而不粘滞。

既然少年科场得意,选官在即,应该是不会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发生,

这里也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通过二联即通过议论朝政大事传出诗人满腹心事的具体内容。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边关不见战斗捷报,朝廷未闻无为之治。实情是边关告急文书雪片似飞来。败耗频传,朝廷上君昏臣奸,政治腐败黑暗至极。

诗句用“不见”“尚闻”,避免直率浅露,写得颇为深婉曲折。

颈联写诗人表示对朝堂政事极为不满。边防政策自古以来就不用消极抵御、被动应战、处处挨打的中下之策,而是采取充实国力、加强战备、积极抵御的上策;

朝臣们议论国是,提出不同意见,批评执宰大臣本是忠于职守的表现,可是明神宗却反其道而行之:“谕廷臣,国是纷纭,致大臣争欲乞身,此后有肆行诬蔑者重治!”。诗人表示对此极为不满。

尾联则将时事之感,融入景物之中。黄昏秋风、乱草萧瑟的秋景,加上一双本无机心的白鸟避人远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写照。

“避人飞”从这形象中不仅使人感受到诗人忧心国事的满腔怅恨之情,还使人觉得诗人仿佛又在庆幸自己没有卷入这场政治漩涡,能像这对白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避人远去。

这首诗一反向来律诗喜好堆垛典故的习惯,能于平易中见蕴藉,正体现了袁宏道论诗的主张:“性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所偶触,心能摄之心所欲吐,腕能运之。”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