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狂澜之下(上篇)

 北方烟雨 2024-12-29 发布于山东

图片

       《狂澜之下--左宗棠的十张面孔》是国内研究左宗棠领军人物徐志频老师的著作,这本书是我在家里陪娃做作业的间隙中断断续续翻完的,因为是有的没的翻翻,所以耗时很长,严重违背了曾国藩所提倡的“一书不尽、不读新书”的读书规矩,所以只能是浅尝辄止、无法理解深邃内涵。正如徐老师的书名《左宗棠的十张面孔》一样,作为湖南人,除了教员是一代伟人外,都知道“曾左”齐名,我的确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左宗棠。左宗棠在历史的狂澜中是个传奇人物,抬棺出征、保家卫国、气壮山河;但狂澜之下的左宗棠,也是一个真实鲜活的人,他有科考不中的失意,也有寄人篱下的困窘,却又能在晚年抓住人生的机遇逆风翻盘。这本书选取10个左宗棠不为人知的侧面:选择、交友、用人、家风等等,基本上是全面复盘其人生路径及命运抉择,描述了左宗棠从问题少年到晚清战神的逆袭之路。结合实际,我把书中左宗棠的历史功绩、识才用才、政治智慧和名言名句拿出来总结一下,这也是我认为的全书中的经典。

图片

      一、六个“中国第一”

    左宗棠一生,大伏大起,堪称传奇,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式人物。40岁之前仍然隐居在湖南乡间,一介布衣,“湘上农人”;直到47岁,功名还止步于举人;但到50岁那年,命运却骤然反转,一步做上浙江巡抚;其后更是扶摇直上,62岁官拜东阁大学士,为大清内阁宰相;66岁因显赫功业,爵封二等恪靖侯;69岁入值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分管兵部,是晚清最核心的领导人之一。左宗棠在清朝大员中不但办事最多, 而且走得最远,仅用半生时间,便干了许多官员几辈子也办不完的事情,作为实至名归的“晚清第一能人”,至少曾创下过六个“中国第一”:
    1.收复新疆、护卫台湾,并促成两地建省,成为一千两百年来对中国领土主权贡献最大的第一人;
      2.中国近代海军奠基者、创始人;
      3.中华民族轻工业开拓第一人;
      4.中国大西北近代文教事业的奠基人;
      5.中国现代公园第一个引进者;
      6.中国大西北生态环保建设第一人。
    2000年,美国《新闻周刊》评选“一千年来全球40位智慧名人”,中国仅有三人得以上榜,左宗棠与毛泽东并列入选。放进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中去比照观看,左宗棠不一定是将道德、文化、人格跟长于办事、有能力解决现实困境结合得最好的历史第一人,但在活跃于晚清舞台的众多历史风云人物中,确实很难再找到第二个能跟他一样的人。人生尔尔,终其一生行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历史中有很多人格局眼光甚至远超于当世之人。

图片

        二、能把一手烂牌打好的识才用才之道

     左宗棠建立的“楚军”,选拔将领的标准就是三个字:公、诚、廉。

     “公”就是选拔将才公开、公正,杜绝用人唯亲,军令赏罚分明;

     “诚”就是要求将领内心正直、坦诚,不弄虚作假,不耀武扬威;

     “廉”就是廉洁、能干、不贪钱,会办事。

     用人上,曾国藩侧重于看相,左宗棠侧重于看气。这也是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地方。曾国藩流传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左宗棠就不信这一套,他的标准是将领孔武有力、气势盖人,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就会被列为首选。他崇尚的是以“气”带兵打仗。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干部要有精气神。左宗棠以“廉干”作为衡量标准,独创了一种叫“九验九术”的识才法。“九验”的具体方法是:

        (一)远使之,以观其忠。

       (二)近使之,以观其恭。

       (三)繁使之,以观其能。

       (四)卒然使之,以观其智。

       (五)急与之期,以观其信。

       (六)委之货财,以观其仁。

       (七)告之以危,以观其节。

       (八)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九)杂之以处,以观其色。

图片

      用今天话说,九种考验方法可以表达成:

         第一,派到边远地区去任职,看看他能不能忠于职守;

     第二,安排在身边任职,看看他办事是不是恭谨有礼;
     第三,分配一项复杂的任务,看看他能不能做到有条不紊,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第四,仓促之间,临时安排一项任务,看看他随机应变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
    第五,临时跟他约定一次面谈,看看他办事能不能遵时守信;
    第六,委托其处理货财,看看他为人是否仁义、廉洁;
    第七,告诉他自己的危难,看看他的气节;
    第八,与其同饮,一醉方休,看看他是否酒后失态,观其实情;
    第九,将其放在鱼龙混杂的环境里,察其颜观其色,看看他真实的好恶。

   九术的具体方法是:
    (一)道德齐礼,知人饥寒,悯人劳苦,是谓仁将。
      (二)临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荣而无生辱,是谓义将。
      (三)贵而无骄,胜而不伐,贤能自下,刚而能忍,是谓礼将。
      (四)奇变不扰,动静无端,转祸为福,因危立胜,是谓智将。
      (五)赏罚分明,赏不逾时,刑不避贵,是谓信将。
   
  (六)足捷戎马,力越千夫,善用短兵,长于射艺,是谓步将。
      (七)临高历险,驰射若飞,进则当先,退则殿后,是谓骑将。
    (八)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斗,勇于大敌,是谓猛将。      

      (九)见贤思齐,见善如不及,从谏如流。宽而能刚,简而不傲,是谓大将。
 

图片

    九条鉴别人才的标准可以表达成:
  
  第一,谨守道德,言行合礼,同情他人饥寒,悲悯他人劳苦,是仁将;
   第二,遇事不敷衍,办事认真负责,不为利益牺牲节操,宁肯光荣牺牲,也不肯屈辱求生,是义将;
   第三,地位高,但无骄气,打胜仗,但不炫耀,贤能却能屈己从人,刚强却又能忍耐宽厚,是礼将;
   第四,突临巨变,却能处变不惊,转祸为福,化危为机,是智将;
   第五,赏罚分明,赏赐及时,说到做到,刑罚不避权贵,是信将;
   
第六,行军速度快于战马,力能扛鼎,善于短兵肉搏,擅长射艺,是步将;
   第七,从险峻高处,飞驰而下,骑射若飞,进攻时一马当先,后退时甘愿殿后,是骑将;
   第八,三军面前气势不减,面无惧色,强虏不能夺其志,羞于私利争斗,大敌当前,神勇无比,是猛将;
   第九,见贤思齐,虚心学习,从谏如流,宽厚待人,刚强坚毅,为人大气质朴却不自傲,是大将。

图片

        “九验”是原则,“九术”是方法。原则强调刚性的考察,方法强调有差别识人。原则是经,方法是纬,原则性与灵活性都考虑进去了。左宗棠与朋友李续宜曾讨论过:用人尤其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人才并非都是天生的,人才更多是发现出来的。有人需要鼓励一下才会奋发有为,有人需要给予锻炼机会才能百炼成钢。就好像任正非的观点一样,“将军是打出来的,不是找出来的”、“苗子是窜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让听到炮火的人呼叫炮火”等等原理相同。左宗棠自身性格缺点其实还是蛮明显的,所以他对有缺点的人格外宽容。有缺点不是问题,只要缺点不影响办事,管他呢!所以左宗棠的人才观与同时代人不一样。也就是印证了那句话:世上从来不乏人才,缺的是能发现、会使用人才的人。

         治国先治吏,识人用人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说过领导就干两件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大领导在2013年就对组工干部提过要求:管干部用干部的干部,要有“瞻山识璞、临川知珠”的识人慧眼,要有“劝君参透短长理,自有人才涌似云”的用人之道,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爱才之心,要有“铁肩担道义”的忠诚公道。这样的格局、境界和本领也不是随便能修炼出来的。葵花宝典很多,但要真正付诸实践并总结归纳还是有很多可以说的。回头看看,我经历过的人和事还蛮多的,有喜有悲、有起有落,省级和市级的经历,部队和地方的不同,从过去的竞争上岗,到现在的把关定向,管人的人也伺候过无数任了,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一句诗词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字面上理解是表达了心理上的一种淡泊与宁静,更深层次的理解是目睹纷繁复杂的情形和世事变迁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和公道心尽管接触的每位大佬的风格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我感悟到要做好人的工作,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形,最重要的要做到三点:首先就是对上领会意图。古代之所以称吏部的官员叫“天官”,我自己断章取义的认识是,不是说这个吏部有多重要,而是这个吏部的官是最直接听命于天子的官,也是最能了解掌握领导意图的官,所以叫天官。换到现在的说法就是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其次就是要对下了解情况。评价看待一个人,光看平时是不够的,在重大任务、重要关头、关键节点、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能不能冲得上、顶得住、拿得下是体现一个人成色的“试金石”,特别是面对进退留转等涉及个人重大利益上的态度和格局。最后就是掌握政策。只有把政策规定搞明白,才能在不违规的前提下,把组织意图和个人意愿完美统一结合起来,实现双赢的局面,这个才算是完美。(未完待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