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古诗词篇|《登高》

 昵称503199 2024-12-30 发布于湖北

图片

登高


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是明代的胡应麟说的。这首诗讲的是在重阳节登高,诗人在高处感受到的天气是怎么样的呢。是天高风急、无比萧瑟,江面水很清,沙很白,上面有一些鸟在飞翔。山上无边的树林在簌簌落叶,看不到尽头的长江,在滚滚奔涌而来。经历了不知多少艰难困苦,此时自己已经鬓发斑白,因为穷困潦倒,最近连廉价的浊酒也不再饮了。
我们曾经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是盛世时少年的登高,是在思乡中怀念那挂插在鬓发上的茱萸,而杜甫重阳登高是在盛世结束之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月九日,此时他在夔州,56岁。是一个衰朽老者、带着多种疾病纠缠的身躯爬到了高处。这次登高的三年之后他去世了,是在衰老病痛之际登高远望。
来到夔州之前,杜甫在四川漂泊了五年左右,主要在成都生活,中间因为军阀混战也逃离成都,在梓州等地生活了一年多。他的半身是在漂泊中度过,在夔州的生活相对而言是安定一些的。
但这次登高杜甫的心情还是以沉郁为主的,一是当时的时局很不好,安史之乱结束之后朝廷的局势并没有向想象中那个方向去好转,朝廷当中宦官鱼朝恩等人他们是权势日盛,朝廷推行新的税法,百姓流亡增多,地上方是藩镇割据,小规模的军阀混战不断。
永泰元年(公元756年)吐蕃侵犯、边患不断,而几年前唐军收复长安、洛阳的时候,在梓州避难的杜甫心里是很开心的,他写下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可谓是欣喜若狂,但是杜甫期待的大唐中兴没有出现。
第二,当时杜甫的旧交大半已经死去,此时的他更加孤独,李白死于宝应元年(762年),储光羲、房琯死于宝应二年(763年),这些好友的离世让流落在天涯的杜甫更加寂寞,而直接影响杜甫,让他做出走出蜀地的决定是因为严武去世了。严武是当地官员,曾经给过杜甫很多接济,他死了以后杜甫没有了依靠,之后他就去了夔州,所以杜甫的诗里提到夔州的时候会说它是孤城,因为没有朋友,杜甫在这里寄人篱下的感受强了很多,这时他的身体很不好,已经是风烛残年了。
身体多病、理想无法实现,王朝飘摇、局势也看不到好转,于是在秋天重阳节这一天许许多多的感受一触而发,铸造了这首《登高》浑厚苍凉的底蕴。站在高山大江面前,看到其间弱小的猿猴、水鸟,杜甫反思自己的一生,也思考着唐王朝的盛衰,因此这首诗的起因并非是一件具体的事情引起的,而是一种早已在胸中贯成整体的愁绪引起。此时的杜甫早已没有了他青年时代在《望岳》中写下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意气风发的心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空高旷秋风猛烈猿啸哀鸣,水清沙白洲上鸥鸟高下回
[注释]  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zhǔ):水中的小洲。沙:江边沙滩。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这一联里景致写得特别好,而且景致之间是彼此关联的,风急这两个字特别重要,因为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所有的景象,都是由风急引起的,天高写的是辽阔的天空。紧接是落到了地下,接的是一个渺小的地上动物——猿,它在哀鸣,在辽阔的天空之下显得特别渺小,特别孤独,哀鸣声也显得非常悲壮。
渚清沙白,这是辽阔大地上的清秋,清澈透亮,天上的小鸟在大风中、在波涛汹涌的江上飞来飞去。天地的对比、大小的对比,以天地之辽阔、宇宙之浩渺极力衬托出生命的渺小和无助,也就是通过鸣猿和飞鸟体现出来,同时也有动静的对比。而只有人在高处才能感受到万物在苍茫天地中的渺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望无边秋林落叶萧萧飘坠,奔腾不息长江浪涛滚滚而来。
[注释]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落木指落叶,来自《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这里如果从这个典故上来读的话,可能读不太懂这句,以为只是在写秋天,要挖掘深层的意思,那就要联系杜甫写过的宋玉,“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认为自己和宋玉虽然是不同时代的,但都是走过了萧条的一生,杜甫仿佛在这个萧瑟的秋天已经感受到了暮年的来临。萧萧是风吹叶动的声音,滚滚是相继不绝的意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本来这个表达是平庸的,但是加上无边、不尽之后,萧萧之声、滚滚之势精神十倍,落木是细微的,有了无边以后,眼前的景象就是整个秋天的树上都在落叶,这里似乎蕴藏着宇宙的生生不息、季节的轮回、时间的流逝、长江波涛的永恒等等,这几处都是从大处写秋景,大处中有蕴含着渺小的生命。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漂泊万里常年漂泊异乡逢秋更悲伤,人生百年衰老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注释]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万里指远离故乡,重阳本是思乡的节日,这里传达的是一种回乡无望的情绪。常作客,是说这段人生漫长的羁旅。百年,指人生迟暮。独登台,是指无亲朋。这几年朋友们陆续过世,而自己的亲人呢?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bái)。
命运艰难常年苦恨鬓如霜白,穷困潦倒又无佳酿只好停杯。
[注释]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最近才停止。重阳登高,理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杯(bái)字的古代读音跟我们今天有差别,大概是介于白和杯之间,这里的杯字应该压的是台的韵,应该读bái。古代诗文里常有一句话:当浮一大白。张岱《湖心亭看雪》中: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三国演义》: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这都是能压上韵的。
艰难是指身之困惫,也是指当时世上的兵戈。苦恨,是指人生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繁霜鬓,指白发日渐增多。我本来是可以喝酒的,喝酒是可以解忧的,但是现在生活艰难、精神衰颓,于是只好停止了饮酒。酒杯既然放下了,那心里的忧愁更加难解了。

这首诗笔力雄浑开阔,天涯倦客,重九登高,无边无际的秋色秋声与百端交集的伤感互相映衬,融为一体,情真意切,一气呵成。它的四联全部对仗,而且每七个字里都包含多层意思。包含着非常深邃的情感,而且非常流畅,不会让人感觉到呆板停滞。而且让人根本感觉不到修饰,把悲壮苍凉的意境和炉火纯青的手法是融为一体。
杜甫写《登高》的时候快要走完他人生旅程的最后一段,诗人对自己过往的行迹进行回顾,写下了很多诗,都是在追忆一生的功名意气、抱负文华、宦游际遇,还有知己友谊等。尽管诗人早已弃官,理想抱负、人生事业已经落空,但强烈而执著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他仍然拳拳系念着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困苦,这就让他心底沉积的悲怆不平之气更为厚重了,在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有关自己生命意义的思考就可以和眼前的今昔之悲、盛衰之感连为一体,发为力量万钧的一首浩歌。所以这首诗它无比阔大,体现了一种深重的生命与宇宙意识。所以这首诗作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真的是当之无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